(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金牛湖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500)
物理思維遷移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
——基于一道中考創新題的思考
盧義剛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金牛湖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500)
筆者通過對一道中考物理創新題的分析,以核心素養教育為導向,簡述培養物理思維遷移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教學中應從完善認知結構、增強應用意識、挖掘內在聯系、建立思維模型、克服消極定勢五個方面著手,提高學生思維遷移能力。
中考物理;核心素養;思維遷移能力
每年中考落下帷幕時,我們會發現有不少中考物理創新題令人耳目一新。面對創新題,有的學生無從下手,有的學生選擇直接放棄,又有的學生認為只有“天馬行空”般的思維才能解決這些創新題。解決創新題的關鍵在于能否順利地實現思維的遷移。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1],思維的遷移現象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孔子提出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典型的思維遷移現象,如今我們所常說的“解一道題會一類題”也是指思維遷移。
筆者搜集并查閱了近年的中考物理創新題,從形式上看,這些題目大都題意新穎,姿態萬千,令不少考生感到望塵莫及。然而,仔細推敲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創新題都具有一個“共性”,就是對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要求較高。其原因在于:創新題一般不會“無根無據”地空降而來,而是依據課標、教材,結合學生們平時所學的知識或根據以往所做過的題目改編而成,也就是說創新題與課標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之間往往存在著關聯,是有章可循的。如果學生能發掘新情景中自己所熟悉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已有知識和新情景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并順利地將已有知識、技能、思維方法遷移到新的問題情景中去,解決創新題將會水到渠成,下面以一道中考創新題為例予以說明。
例題(2017年蘇州中考):為研究紙錐下落的運動情況,小華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物體下落過程中會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阻力f的大小與物體的迎風面積S和速度v的二次方成正比,公式為f=kSv2(k為比例常數)。現用一張半徑為R、面密度為ρ(厚度和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其質量與面積之比稱為面密度)的圓紙片,按圖1甲所示將圓紙片裁剪成圓心角為n°的扇形,然后做成如圖1乙所示的紙錐,紙錐的底面積為S0(即為紙錐的迎風面積),讓紙錐從足夠高處靜止下落。

圖1
(1) 紙錐在整個豎直下落過程中的運動狀態是( )。
A. 一直加速 B. 一直勻速
C. 先加速后勻速 D. 先加速后減速
(2) 下落過程中紙錐能達到的最大速度為 。
解析:(1) 紙錐由靜止開始下落,初速度為0,由f=kSv2可知,開始時紙錐所受阻力f為0,紙錐只受重力G作用,即受到豎直向下的非平衡力作用,由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以紙錐向下做加速直線運動;在加速運動過程中,v變得越來越大,其所受阻力f也變得越來越大,直到f與重力G變成一對平衡力,根據二力平衡知識,此時紙錐開始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對第(1)問學生比較熟悉,做起來也相對得心應手。

教學啟示:解決此題所需的基本知識包括力與運動、二力平衡,技能包括數學公式變形、圓的面積及重力的計算等數理技能,學生所面臨的新的情景包括阻力f的公式、面密度ρ的理解,還包括一些新的概念比如“迎風面積”等。此題對考生的思維遷移能力要求較高,能否將已有知識、技能及解決問題的思維遷移到新的情境中是能否解決此題的關鍵。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思維遷移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增強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的科學方法,并能將這些方法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此外,“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重視運用知識技能、解決現實課題所必須的思考力、判斷力與表達力及其人格品性。這意味著,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各門學科的內容進行思考、判斷[2]。這里“運用知識技能、解決現實課題所必須的思考力”即思維遷移能力,思維遷移能力不僅是解決中考創新題的決定性因素,而且是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建構新的認知結構的橋梁,是教學的重要目標,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方法,是“核心素養”的核心所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思維遷移能力的培養。
3.1 建立知識網絡,完善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是由人們過去對外界事物進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經驗所組成的觀念結構,它的清晰性和穩定性直接關系到新知識學習的效果,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們大都持同化論觀點,十分重視原有知識經驗或認知結構在新學習中的作用[3]。條理化、系統化的知識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更具備可利用性,學生在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時才能及時、準確地提取。也就是說,要保證思維遷移活動的順利進行,前提是要有清晰的知識脈絡,在學習了一個章節或一個主題之后,教師應布置相應的整理知識網絡的任務,不妨要求學生寫出該章節的關鍵詞、核心概念、規律等,說出各個概念間的聯系,并且以“網絡”或“樹圖”等形式將各個概念聯結起來,找出彼此關聯的“線”,從而實現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構建出完整的知識網絡。繪“思維導圖”就是一種學生自我建立知識網絡的方法,圖2為學生在學習完“光的直線傳播”知識后所繪的思維導圖。學生通過繪思維導圖,能夠自主建構知識網絡,完善認知結構,從而有利于知識的準確提取,為思維的遷移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

圖2
3.2 創設熟悉情境,增強應用意識
在進行新的物理概念和規律教學時,為降低學習“門檻”,教學內容應盡量取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走向物理,為學生的思維遷移創設親切、熟悉的情境。例如,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實踐,積累了一些生活常識,如:石子扔進水里會沉下去,而木塊扔進水里會浮在水面上,這些生活現象學生非常熟悉,為浮力知識的學習奠定了感性認識基礎。再如,汽車突然啟動時人會后仰,汽車突然剎車時人會前傾,這為慣性的學習提供了認識基礎。在新課引入的環節可以利用這些素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已有經驗、認知遷移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實現有意義學習。
在學生建立概念和認識規律之后,應及時引導學生用掌握的知識來分析解決生活和社會中的實際問題,強化理論的應用意識[4]。通過知識的應用,可以發揮知識學習的真正作用,并促使其得到廣泛的遷移。例如,在學習“壓強”后,要求學生利用相關知識描述、說明、解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不妨以生活中常見的小圖釘為研究對象,設置如下問題串:你能描述圖釘的大致形狀嗎?釘尖和釘帽的面積誰大誰小?為什么這樣設計?要求學生解釋其背后的物理原理。通過知識的實際應用,賦予知識以生命力,讓學生與社會生活直接接觸,將理論知識更好地拓展、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去,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有利于學生思維遷移習慣的養成。
3.3 尋找知識共性,挖掘內在聯系
根據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存在相似性或內在聯系的兩種學習之間較容易產生遷移,實際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啟發學生回憶或再現已有的知識、技能、方法等,引導學生將過去的經驗、技能、方法遷移到新的學習情境中。例如,學生在學習了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后,腦海中已經建立起了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規則,在此基礎上,學習刻度尺、彈簧測力計等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時,教師可以去啟發學生將先前所學的知識與新知識結合起來,尋找共同規律,自然地將已有知識、技能遷移到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中去。
3.4 誘導多題歸一,建立思維模型

圖3
在平時的習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做過的題目進行歸納、反思,對于一些典型的物理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思維模型。物理模型是人們為了研究物理問題和探討物理事物的本質,對研究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描述,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采用理想化的辦法所建構的,它是物理學賴以發展的基本方法,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例如,學生對浮力知識的學習,總體感覺比較困難,尤其對物體在液體中浮沉情況的判斷和浮力大小的計算,更覺得思維要求高、學習難度大[5]。故而只要建立典型的浮力模型,就可以化繁為簡。我們將物體浸沒到液體中,松手后物體的運動狀態有三種可能:懸浮、下沉、上浮直至最終靜止時漂浮,因此,只要針對這幾種狀態分別建立模型,浮力的問題便都包含在內。如圖3所示建立一個物體“漂浮”時的模型,我們可用稱重法和狀態分析法計算出它受到的浮力。此漂浮模型可以廣泛地應用、遷移到用密度計測液體密度的原理、輪船由大海駛入長江的V排變化、輪船裝載貨物或卸下貨物前后所受浮力變化等問題中。
3.5 克服消極的思維定勢,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定勢是指先于一定活動而指向活動對象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定勢對于知識遷移的影響既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當定勢作用與人們解決問題的思路一致時,會對問題的解決產生促進作用,即產生正遷移;反之會產生干擾作用,即產生負遷移。
鑒于定勢作用的雙重性,在實際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解決類似問題的心向,又要引導學生在遇到用習慣思維難以解決有關問題時,積極地從其他角度思考,即鼓勵發散思維,從多種途徑尋找策略。課堂上可以借助提問、討論、質疑、變式訓練等手段,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找到多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方案,增加思維遷移的廣度。例如,在學習了什么是“平衡狀態”后,要求學生舉例說出周圍正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并說明為什么這些物體會處于平衡狀態。學生能列舉的例子越多,道理說得越清楚,則思維發散、遷移的范圍就越廣,對知識的理解就越深刻。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克服消極思維定勢,避免思維僵化,提高思維遷移的效果。
思維的遷移能力是解決中考創新題的決定性因素,是“核心素養”的核心所在,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知的重要渠道。物理教師應從完善認知結構、增強應用意識、挖掘內在聯系、建立思維模型、克服消極定勢五個方面著手,努力實現“為遷移而教”,促使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1]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28.
[2] 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1):4.
[3]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3-128.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0-31.
[5] 陳勝鋼.運用模型方法提高思維品質[J].物理教師,2014,(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