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針對部分家長不送孩子上學或退學上“私塾”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這種行為和義務教育法相抵觸。
為什么不去學校,而選擇“在家上學”或讀“私塾學校”?現實需求和法律規定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法律該不該給“在家上學”或“退學上私塾”留個空間?
供需有矛盾,法律當留空間
王佳佳(江蘇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2月,中國已有約6000人“在家上學”(以由父母組織、規模不大、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為主要特征),全國還有約5萬名家長有意嘗試這一教育模式。中國的“在家上學”家庭具有如下特征:
主要居住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尤以華東、華北、華南地區較多。近年來,中部地區的河南省和西部地區的四川省“在家上學”群體規模增長較快。八成“在家上學”的學生家長是城市居民,其中六成是大城市居民。
家長受教育程度較高。絕大多數家長接受過高等教育,大專以上學歷比例達八成以上,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者超過一半,其中,五分之一的家長有過半年以上出國經歷。
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近半“在家上學”的學生家長有教學經歷,或是學校教師,或受過中國師范教育培訓,甚至持有教師資格證書。
“在家上學”現象的出現,反映出學校提供的統一、標準化的教育服務與部分學生和家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存在矛盾。
我認為,應該給“在家上學”留一定的法律空間。可以采取注冊制等形式讓“在家上學”家庭到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進行備案,讓“在家上學”者獲得“合法身份”。同時,應制定相應的學歷認定辦法,使其學歷得到社會認可,并明確“在家上學”學生參加中考、高考等統一考試的資格。
此外,教育部門可以通過讓家長提交教學計劃、建立學生發展檔案、定期家訪等方式對辦學過程進行監督。如,規定“在家上學”學生定期參加標準化考試、定期接受社會化狀況檢測等。
私學違反義務教育法,
無資質是硬傷
許江暉(上海胡光律師事務所律師)
2006年,家住北京石景山的劉先生將前妻訴至法院,要求變更其兒子的撫養權,原因就是前妻將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送到了沒有辦學資質的私學學習。最終法院認定,劉先生前妻選擇不受義務教育法所保護的私學學習,影響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而義務教育是強制性的,因此判決兒子歸劉先生撫養。
什么是義務教育學校?義務教育法指出,學校建設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準,適應教育教學需要;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選址要求和建設標準,且任何政府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
而根據教育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中國義務教育主要由公辦學校提供,民辦學校作為公辦學校的補充也可以提供義務教育,但應符合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要求和規定。
私學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涉及不同的教育理念,很難簡單地以“對”或“錯”來判斷。但各類私塾學堂的硬傷就在于其設立沒有依法取得政府部門的核準和登記,不具有合法的辦學資質,學生在私塾學堂的教育經歷無法得到國家的承認。
目前很多私塾學堂都是由個人或少數人發起設立的,規模小,人數少,沒有完備的制度和資金保證,無法滿足法律法規所要求的學校設立的基本條件。即便這些私塾學堂具備了上述基本條件,其貫徹的教育理念、提供的教育內容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在目前的現代教育體系和規范下很難得到認同。例如,教育法要求學校“執行國家教育教學標準”,單就這一點,各類私塾學堂就無法做到。
法律補位之前,監管不應缺位
徐川(法官)
2014年,河北保定的一位媽媽將9歲女兒托付給北京某私塾,希望其接受到正統的國學教育。但4個月后,她再見到女兒時,孩子遍體鱗傷,稱在私塾求學期間遭到虐待,被用木棍、錘子打。2015年,福建某10歲男孩在一私塾內身亡,生前曾被吊綁。
這些私塾虐童事件引發了極大的社會關注,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也反映出監管的漏洞。
如今的私塾,已成一種在各地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若因為其不具備法律規定的民辦教育條件,就對已經存在的私塾進行堅決取締,顯然并不現實。
法律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總是在新生事物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才進行制定或者修改,但是政府監管措施卻是可以及時作出反應和調整的。對于游離于法律之外的私塾,其教育水平、教師資格甚至學費制定的標準都可以并且應該進行監督和規范。
對于國家批準的公立和民辦學校,法律規定由教育部門定期對建筑安全、教育質量等進行檢查,對于私塾也應當進行相應的監管。雖然私塾由于規模小,往往不能達到國家對民辦教育的要求,無法取得辦學資格證書,也無法發放符合國家要求的畢業證。但是至少要有符合國家規定的營業執照,在收費上接受稅務和物價部門的管理和監督,此外也可以考慮先給予部分私塾培訓資格證書,待情況發展成熟之后,再制定相關法規對私塾作出具體規定。
監護人違法,不能止于批評教育
魏燕(山東豪才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
上世紀90年代,作家鄭淵潔讓自己的兒子小學畢業后在家接受教育,學習自編教材。有人告訴他,不讓孩子上學違法。鄭淵潔后來回憶,他研究了義務教育法,發現父母不讓孩子上學沒有具體的懲戒措施,只是進行教育。
事實真的如此嗎?
根據義務教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依照本法規定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如果僅看此條就認為,家長違法只能批評教育是不對的,因為第六十條同時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現有法律法規明確了義務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屬性,對于未履行義務教育義務的懲戒和救濟的操作性也在逐漸增強。
日前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的通知》進一步提出,對未依照義務教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送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家長要采取三步措施,即做好勸返、責令改正和依法處置。強調對逾期不改正者,應由司法部門依法發放相關司法文書,敦促其保證輟學學生盡早復學;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也就是說,雖然學校教育需要進一步完善,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仍需“上下求索”,但畢竟目前只有九年制義務教育才能保證孩子教育的延續性和可持續性,所以家長不能因為任性而觸犯法律。
換言之,私塾私學教育只能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可以當“點心”,但不能當“主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