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潔
紙質工具書的數字化,絕不僅僅是將內容平移到移動客戶端,而是要在其中作出更符合用戶需求的創新和改變
6月11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修訂的《新華字典》App正式上線,iOS及Android版本均可下載。這是目前市場上唯一正版的《新華字典》App。
在App的下載界面中,除了強調“國典級權威內容”,它的另外一個賣點是《新聞聯播》原主播李瑞英漢字播讀。
《新華字典》App界面簡潔,沒有廣告,除紙質版支持的拼音檢索及筆畫檢索外還增加了拆字檢索、手寫輸入、語音輸入、拍照識別等檢索方式,此外,筆順查看、機器人互動也是新媒介承載的新功能。
引起輿論紛爭的是電子版《新華字典》的定價,這樣一款陪伴幾代中國人成長的國民字典,在應用市場中標價40元,而一本紙質的《新華字典》,售價也不過24.5元。
新華字典App開發商、上海海笛數字出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笛科技”)COO張逸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數字辭書在內容和服務上都突破了紙質工具書的局限性,提供了更豐富的多媒體內容與個性化服務,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價值,因此40元的定價并非不合理。
近幾年,外研社、商務印書館等老牌出版社都加入了工具書數字化的大潮。然而,在紙質印刷逐漸暗淡的年代,老牌工具書如何實現線上突圍,煥發新的生機,仍然是一個艱難的命題。
老牌工具書紛紛上線
《新華字典》App上線后不久,上海譯文出版社于7月28日宣布,即日起開放《英漢大詞典》數字版手機應用公測。公測期內,英漢大詞典編撰處將從使用紙質版、微信公眾號、手機應用的讀者中,征集志愿者采編文獻例證及新詞新義,并將在手機應用及配套網頁版的更新中,在相關條目內顯著標注新增語料的來源和編者。
與此同時,正版《現代漢語詞典》App也進入籌備階段;2018年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也將采用在線百科的形式,初期收錄超過10萬條內容,逐步達到首期目標30萬條,其規模將是《大英百科全書》的兩倍;《辭海》網絡版將于2019年面世,也支持開放式在線編撰,利用大眾智慧完善修編。
外研社的辭書數字化之路開始得更早。外研社綜合出版事業部業務拓展部主任羅來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早在2008年,外研社就已經開始嘗試詞典的數字化。當時,外研社將詞典進行數字結構化處理,以TF卡作為搭載平臺,生產出包含8個語種的在線詞典,后由于手機更新換代淘汰出市場。如今,外研社在國內App市場上線近20款電子工具書。
艱難的探索
張逸所在團隊曾把主要精力放在海詞詞典上。海詞詞典是中國首個線上詞典,始于2003年。張逸介紹說,“它的模式是最開始要有很多熱心用戶貢獻自己的詞條,像維基百科那樣”,為留學生的學習生活服務。
然而,無論是“眾籌”式地收集詞條,還是由一個民營企業組建編撰團隊,就詞典的權威性及專業性而言,都比不上正規出版社以高校教授和語言專家為主力編撰的詞典。
“出于對權威內容的渴望”和“出品辭書領域最高質量字典”的野心,張逸所在的公司著手轉型,開始尋求與出版社合作。
2013年的出版行業還相對封閉謹慎,出版社在辭書數字化方面顧慮重重。張逸回顧了和出版社的艱難談判:“談一家出版社可能要花半年一年的時間。”而出版社的疑慮也不無道理,張逸說:“第一,你的數字詞典出來以后,無論是高價、低價還是免費,都會分走一部分紙質市場;第二,數據是出版社最核心的資產,就算對方信任我們不會做違背商業道德的事,但是一旦數字化就會有被盜版的風險。”
為取得出版社的信任,海笛科技“在防盜版上下了很大功夫,從最底層的數據庫開始一層一層加密,到最后一層用戶權限,每一層都有加密技術在里面,(努力)抬高盜版的門檻”。
除了防盜版技術,紙質辭書電子化也面臨其他困難。傳統單一的辭書編撰向多媒體互動轉型,給制作團隊帶來了更大的考驗。羅來鷗向本刊記者介紹了數字化的過程:“首先對紙質圖書進行結構化處理,轉化成通用的XML格式;其次要根據產品的功能需求進行用戶界面設計(UI);最后基于UI進行數據加工處理。”
服務才剛剛開始
與紙質詞典相比,電子詞典具有攜帶方便、檢索迅速、多媒體技術應用廣泛、更新速度快等特點。
不過,早期的紙質詞典在轉化為手機App時,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和創新意識的淡薄,基本只具備詞匯搜索的單一功能。例如,2013年,在外研社和技術方共同推出的一款詞典App中,除了將紙質版完全電子化之外沒有任何附加功能。
近些年,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和新媒體傳播的不斷進步,一方面,出版社開始尋求技術合作,將越來越多的紙質詞典制作成電子版本;另一方面,技術方在詞典功能上不斷探索,整合數據資源,滿足用戶期待。
羅來鷗認為,詞典App有幾個特點,一是功能多元化,二是形式富媒體(承載更多音視頻資源),三是數字服務個性化。
在張逸看來,從紙質詞典到手機應用軟件,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將一個短暫的商業行為延續為長期的、不間斷的服務,“紙質版嚴格來說是一件商品,將商品賣給用戶后,交易就結束了。但數字版提供的是一項服務,用戶下載、購買以后,服務才剛剛開始。這些服務包括豐富的多媒體內容,比如聲音、動畫等,也包括互動的練習、定期更新的知識欄目等。將來,我們要充分利用數據驅動的服務理念,向有不同需求的用戶推送精準的服務。”
“你要不斷地去開發跟這個詞典相關的內容和功能。”張逸表示,與紙質詞典載體固定不同,新媒體為詞典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色彩、聲音、動畫增添了字典的豐富性,用戶體驗由原來的單純讀寫變成視聽結合。例如在《新華字典》App中,創新了讀字打分、筆畫書寫小動畫等功能。endprint
此外,對于電子詞典來說,后臺大數據分析可以讓應用軟件分辨不同用戶的需求,使定制化服務成為可能,互動性和針對性更強。詞典可以根據用戶年齡、使用習慣、文化層次推送符合用戶認知的內容。張逸以即將推出的《新華字典》App中的小程序“每日一學”為例:“比如說一個幼兒使用新華字典只是學學發音,你對他推送‘章黃國學這類自媒體的內容,他肯定聽不懂也看不懂,推送要有目的性。”
比起紙質版工具書數年一次的更新換代,電子辭典的更新會更加實時與快速。App提供用戶反饋途徑,能夠及時增補詞條,修訂錯誤,并根據用戶需求完善應用功能。張逸告訴本刊記者:“在商量《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第3版時,出版方和我們都主張先階段性地在數字版上更新修訂的內容,等所有內容修訂完成,再推出紙質版。很多有誤之處,也是先在數字版上進行改正。”
羅來鷗認為,紙質版工具書的數字化將詞匯學習和語言學習結合起來,字典自此不僅僅是一個詞語檢索的工具,而是逐漸發展成語言學習平臺。
付費值不值
雖然付費詞典自2013年就開始試水,但直到售價40元的《新華字典》App上線,才真正引發了大范圍討論,因為《新華字典》具有極高的國民認知度。
張逸告訴本刊記者,從最開始的《現代英漢漢英詞典》,到現在的《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他們一直專注于和出版社合作出品付費辭書App,所有的正版詞典都需付費才能使用,《新華字典》也遵循了這樣的慣例。
作為《新華字典》App的開發商,張逸向本刊記者解釋了字典的價格為何高昂:“僅僅掃描紙質書,成本當然很低,但一本好的數字詞典涉及到內容的創新和功能服務的創新:跳出傳統紙質辭書編撰的思路,把內容創作升級到聲音、動畫、互動練習、知識服務欄目等多媒體形式,將單一的詞典查詢功能升級為大數據驅動的語言文字服務平臺。《新華字典》也正在往這個方向努力。”
實際上,和一些英文字典比起來,《新華字典》價格不算高。在蘋果應用商城,《朗文當代高級詞典》的價格是198元,《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價格是118元。
在知識付費已經達成較為廣泛共識的今天,公眾之所以對《新華字典》App反應強烈,歸根到底是在權衡這40元究竟花得值不值,App所提供的服務是否對得起這高昂的費用。
張逸認為,市場對于高質量付費辭書的接受,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付費轉化率來看,目前的轉化率差不多是2013年的2~3倍。”
隨著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進一步深化,新的電子詞典正在不斷涌現。《英漢大詞典》第3版主編、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英文系教師朱績崧在其個人公眾號里提倡,詞典的數字化編撰應當“由內容生產向內容管理轉型”。紙質工具書的數字化,絕不僅僅是將內容平移到移動客戶端,而是要在其中作出更符合用戶需求的創新和改變。他也提出了更加具體的建議,比如將所有的字典資源整合,省去逐本翻閱的時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