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浩, 張 勇, 李曉軍, 馬亞男, 余賢美, 王金政, 薛曉敏, 范 昆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 泰安 271000)
蘋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蟲發生規律
翟 浩, 張 勇*, 李曉軍, 馬亞男, 余賢美, 王金政, 薛曉敏, 范 昆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 泰安 271000)
為掌握蘋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蟲的發生規律,為其有效測報及防治提供理論依據,采用懸掛不同高度性信息素誘捕器的誘捕監測方法,對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果實套袋和不套袋蘋果園桃小食心蟲的空間發生動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泰安地區桃小食心蟲成蟲發生期為5月中下旬-10月上旬,其中,6月-9月是桃小食心蟲發生盛期,此間共出現兩次高峰。蘋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距離地面0~2.5 m處均可監測到桃小食心蟲雄成蟲;果實不套袋蘋果園在樹體不同高度桃小食心蟲的發生數量均顯著高于果實套袋蘋果園(P<0.01);果實不套袋蘋果園距地面1.5 m處的桃小食心蟲誘捕量顯著高于其他高度(P<0.01),而果實套袋蘋果園2.0 m處誘捕量顯著高于其他高度(P<0.01);桃小食心蟲發生動態趨勢、成蟲發蛾高峰期和持續時間在果實套袋和不套袋兩種條件下差異不明顯。試驗結果進一步明確了蘋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蟲的空間分布動態規律,可為提升應用昆蟲信息素預測預報的精準性與誘捕防治的全面性提供參考。
蘋果; 矮砧密植栽培; 不套袋; 桃小食心蟲; 發生動態
桃小食心蟲CarposinasasakiiMatsumura屬鱗翅目蛀果蛾科,可為害桃、李、櫻桃、梨、蘋果等10多種果樹的果實[1]。桃小食心蟲分布范圍比較廣,在國內分布于24個省、市、自治區,是我國北方果樹生產中為害最嚴重、發生最普遍的食心蟲類害蟲,也是我國各地果園常年防治的主要對象[2-3]。果實套袋是防治桃小食心蟲較為有效的措施之一,但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上漲、果袋消耗紙張過多、套袋后次要害蟲為害嚴重、果實品質下降等問題,不套袋栽培將是果樹生產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4]。隨著蘋果不套袋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桃小食心蟲在蘋果生產上的危害日趨加重。因此,桃小食心蟲將再次成為蘋果生產為害中最嚴重的害蟲之一[5]。
目前,我國桃小食心蟲的防控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防控技術等方面[6-10]。因其發生期長、世代重疊、寄主多、自然天敵少等因素,噴藥防治最佳時間短,難以掌握,導致防治效果較差,為達到預期防治效果,果農常常加大藥劑使用量和提高噴藥頻率,這樣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對生態環境及果品安全生產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應用昆蟲信息素防治害蟲作為一種生物防治技術,具有專一性強、無公害、不傷天敵等優點,其研究和利用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11]。
我國果園栽培情況多元化,新建果園多為矮砧密植栽培,而原有果園多為喬砧密植栽培,不同的栽培模式下,果樹樹體結構、果園生境、樹枝繁茂程度等均存在較大差異[12-14]。應用昆蟲信息素防控桃小食心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傳統喬砧密植栽培模式下的預測預報[15]、發生規律[16-17]及防控技術[18-24]等方面。而對于新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在果實套袋和不套袋果園中利用昆蟲信息素研究桃小食心蟲的空間分布規律及防控等方面報道較少。為此,本研究利用昆蟲信息素,通過對矮砧密植栽培蘋果園桃小食心蟲的空間發生動態規律進行研究,探索其發生規律,以期為精確掌握蘋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蟲的發生流行規律及其有效防控提供理論依據。
1.1 研究區概況
試驗于2015年5月-11月在泰安市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天平湖基地蘋果園進行。蘋果品種均為‘紅富士’,套袋與不套袋蘋果栽培面積均為3 hm2,矮砧密植集約栽培,樹齡7年,株距×行距為4 m×1 m,樹高為2.5~3.0 m,紡錘形整枝,主干直徑為6~8 cm。蘋果園地處平原,套袋蘋果和不套袋蘋果比鄰栽植,樹盤起壟覆膜,自然生草,定期機割,正常管理。套袋栽培果園為5月20日套袋,果袋為小林袋(內紅外棕的雙層袋),統一于9月20日摘袋。桃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誘芯及三角形誘捕器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提供,誘芯為紅色,膠塞式,主要成分為人工合成的雌性性信息素化合物。
1.2 桃小食心蟲成蟲空間分布動態監測
采用水盆型誘捕器誘捕法進行監測。盆口直徑20 cm,中心懸掛1個信息素誘芯(1 mg/個)。盆中注水至距誘芯0.5~1 cm處,并加入少量洗潔精,及時補充蒸發水量。誘芯每月更換一次,備用誘芯于0~2℃冰箱內保存。越冬代桃小食心蟲成蟲羽化前,在套袋和不套袋蘋果園內分別在東、南、西、北各栽立帶有不同高度(0、1、1.5、2、2.5 m)標示的梯形架,每點按不同高度分別掛置桃小食心蟲水盆型誘捕器5個,并將不同高度懸掛的水盆式誘捕器中的誘芯對應標示高度(0、1、1.5、2、2.5 m)。每周2次調查各誘捕器誘捕到的雄成蟲數,并進行記錄。
1.3 數據分析
田間監測數據以3 d為單位進行歸集,采用Excel與DPS 16.0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間多重比較采用Duncan氏新復極差法進行。
2.1 矮砧密植模式下果實套袋和不套袋果園中桃小食心蟲發生動態
根據果園中不同高度誘捕器誘捕數量之和繪制桃小食心蟲總的發生動態(圖1)。調查發現,2015年田間成蟲發生期為5月中下旬-10月上旬,6月-9月是桃小食心蟲發生盛期,田間共出現兩次比較明顯的高峰,7月中下旬有一個小高峰。矮砧密植模式下果實套袋和不套袋蘋果園桃小食心蟲發生動態趨勢、成蟲發蛾高峰期和持續時間差異不明顯。從誘捕量上看,桃小食心蟲在不套袋蘋果園發生量明顯高于套袋蘋果園。
2.2 矮砧密植模式下果實套袋和不套袋果園中桃小食心蟲成蟲空間分布動態
根據果園不同高度誘捕器誘集結果分別繪制出桃小食心蟲成蟲在不同高度的發生動態(圖2~3)。調查發現,矮砧密植模式下果實套袋和不套袋蘋果園中,桃小食心蟲的發生動態趨勢、成蟲高峰期(6-9月)和持續時間(5月中下旬-10月上旬)在1、1.5、2、2.5 m這4個高度之間差異不明顯,與果園中總的發生動態趨勢、成蟲發生高峰期和持續時間一致。地面(0 m)處桃小食心蟲的發生動態趨勢、成蟲高峰期和持續時間與其他高度差異明顯,且與果園中總的發生動態趨勢、成蟲發生高峰期和持續時間不一致。

圖1 蘋果矮砧密植模式下桃小食心蟲雄成蟲發生動態Fig.1 Dynamics of male adult of Carposina sasakii in apple orchards planting with dwarf rootstock

圖2 果實不套袋蘋果園不同高度桃小食心蟲發生動態Fig.2 Dynamics of Carposina sasakii trapped with varying hanging height traps in no-bagging apple orchard

圖3 果實套袋蘋果園不同高度桃小食心蟲發生動態Fig.3 Dynamics of Carposina sasakii trapped with varying hanging height traps in bagging apple orchard
2.3 矮砧密植模式下果實套袋和不套袋果園中誘捕器懸掛高度對誘捕效果的影響
在桃小食心蟲各代成蟲羽化期,果實不套袋蘋果園在樹體不同高度桃小食心蟲的誘捕數量均顯著高于果實套袋蘋果園(圖4)。在果園中0~2.5 m懸掛的誘捕器均能誘捕到桃小食心蟲雄成蟲,1~2.5 m范圍誘捕到的桃小食心蟲雄成蟲數量均顯著高于0 m高度的誘捕數量,其中果實套袋果園中1~2.5 m誘捕器誘捕量占總誘捕量的94.53%,而果實不套袋果園中1~2.5 m誘捕器誘捕量占總誘捕量的96.43%。果實套袋蘋果園中,懸掛高度為2.0 m的誘捕器對桃小食心蟲雄成蟲誘捕數量最多,為282頭/誘芯(32.49%),顯著高于其他高度的誘捕數量;果實不套袋果園中,懸掛高度為1.5 m的誘捕器對桃小食心蟲雄成蟲誘捕數量最多,為469頭/誘芯(32.04%),顯著高于其他高度的誘捕數量。在兩種類型果園中,0 m處懸掛高度的誘捕器誘集桃小食心蟲雄成蟲數量最少(果實套袋果園:124頭/誘芯;果實不套袋果園:320頭/誘芯),均顯著低于其他高度的誘捕數量(圖4,表1)。

圖4 不同懸掛高度對桃小食心蟲的誘捕效果Fig.4 The efficacy of hanging height of pheromone traps in apple orchard

表1 果實套袋和不套袋蘋果園桃小食心蟲誘捕效果1)
1) 表中數據為平均值±標準差,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經Duncan氏新復極差法檢驗在P<0.05水平差異顯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經Duncan氏新復極差法檢驗在P<0.01水平差異顯著。 Data are mean±SD.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P<0.05 level, and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P<0.01 level by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
喬砧栽培與矮砧栽培是蘋果生產中的兩種主要栽培方式。蘋果喬砧栽培寬行距,窄株距,采用自由紡錘形樹型,樹體高約3.5 m,枝條健壯,冠徑約3 m,具有交冠嚴重,果園郁閉,管理不便等問題;蘋果矮砧栽培實行立架栽培,寬行株密,樹形主要有細長紡錘形和高紡錘形,樹高約3.0 m,樹冠幅0.8~1.2 m,具有主干高,結果枝級次少,冠幅合理等特點[12-13]。我國蘋果主要采用喬砧密植套袋栽培方式,昆蟲性信息素防控桃小食心蟲研究多基于該栽培模式。矮砧栽培作為我國現代蘋果產業發展的主流模式,桃小食心蟲在矮砧栽培模式下的發生規律及為害特點尚未見報道。通過不同高度性信息素誘捕器對桃小食心蟲的誘捕量,研究矮砧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蟲的空間發生動態,有利于掌握桃小食心蟲空間分布規律,減少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泰安地區田間桃小食心蟲成蟲發生期為5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6月-9月是桃小食心蟲群體數量高峰期,此間共出現兩次比較明顯的高峰。蘋果矮砧栽培模式下,果實不套袋蘋果園在樹體不同高度桃小食心蟲的發生數量均顯著高于果實套袋蘋果園。桃小食心蟲雄成蟲在果園中0~2.5 m高度范圍內活動,主要集中于1~2.5 m。果實不套袋蘋果園中,1.5 m高度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捕量顯著高于其他高度,而果實套袋蘋果園中,2.0 m高度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捕量顯著高于其他高度。桃小食心蟲在果實不套袋蘋果園發生數量顯著高于果實套袋蘋果園,但是,桃小食心蟲發生動態趨勢、成蟲發生高峰期和持續時間在果實套袋和不套袋兩種條件下差異不顯著,說明果實不套袋蘋果園中桃小食心蟲蟲源基數高于果實套袋蘋果園,果實不套袋更有利于桃小食心蟲的生存與繁殖,而同一區域及栽培模式下果實套袋和不套袋對桃小食心蟲發生動態趨勢無顯著影響。因此,在果實不套袋蘋果園應準確監測桃小食心蟲的發生動態,掌握防治適期,減少蟲源基數,調高防治效果。
目前,國內主要應用桃小食心蟲性信息素對其發生規律以及防控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其中性信息素誘捕器的懸掛高度一般為距地面1.5 m或樹體高度的2/3處[17-18,21]。通過不同高度性信息素誘捕器的誘捕量分析果園中桃小食心蟲的空間發生規律研究較少。陳川等報道桃小食心蟲成蟲在傳統喬砧密植蘋果園中果樹的1.0~2.0 m處的分布無顯著差異,在運用性誘劑誘殺時,在蘋果樹1.0~2.0 m處隨意設置性誘劑,不會影響誘集效果[16]。這與本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可能與果樹栽培模式,樹體高度及冠層分布,樹枝繁茂程度,桃小食心蟲趨光性以及性信息素誘集高度分布等有關。
昆蟲信息素可以用來進行預測預報,并作為一種生物防治技術[15]。預測預報分為發生期預測和發生量預測,性信息素誘捕器的誘蟲量是預測預報的重要數據支撐。田間防治方法主要有誘捕法和迷向法,其中性信息素誘捕器的誘捕量是衡量誘捕法防效的重要指標[23]。因此,應用昆蟲信息素誘捕能否準確反映田間害蟲的消長規律,決定了預測預報的準確性和誘捕防治的必要性。性信息素誘捕效率的提高依賴于性信息素的配方優化、性信息素的田間釋放劑量、不同類型的誘捕器選擇等相關配套技術[19-20,22-24],而掌握害蟲在田間的空間分布規律能夠有效提升應用昆蟲信息素進行預測預報的精準性與誘捕防治的有效性。因此,應用昆蟲性信息素預測和防控桃小食心蟲,應綜合考慮果園環境、栽培模式等因素,掌握桃小食心蟲在不同條件下的發生動態規律,為桃小食心蟲的精準預測預報及高效誘殺防控奠定基礎。
[1] 李捷,朱永敏,薛皎亮,等. 五株病原真菌對桃小食心蟲的致病力[J].植物保護學報, 2012,39(6):549-555.
[2] 劉玉升,程家安,牟吉元.桃小食心蟲的研究概況[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28(2):207-214.
[3] 王鵬,于毅,張思聰,等.桃小食心蟲的研究現狀[J].山東農業科學,2010,42(12):58-63.
[4] 翟衡,任誠,厲恩茂,等.套袋對蘋果生產投資結構的影響及密植園遮光問題[J].園藝學報, 2006,33(4):921-926.
[5] 孫麗娜,仇貴生,張懷江,等.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桃小食心蟲研究動態分析[J].果樹學報,2015,32(6):1208-1219.
[6] 宮慶濤,武海斌,張坤鵬,等.三種殺蟲劑對梨小食心蟲和桃小食心蟲的殘效研究[J].果樹學報,2016, 33(7):857-864.
[7] 張鵬九,高越,史高川,等.不同藥械對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劑防治蘋果園桃小食心蟲的影響[J].果樹學報,2016, 33(7):850-856.
[8] 張鵬九,高越,史高川,等.含不同表面活性劑的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劑對桃小食心蟲的防治效果[J].應用昆蟲學報,2015,52(5):1154-1160.
[9] 仇貴生,張懷江,閆文濤,等.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劑型對桃小食心蟲的防效評價[J].農藥, 2009,48(9):680-682.
[10] 仇貴生,張懷江,閆文濤,等.氯蟲苯甲酰胺對蘋果樹桃小食心蟲及金紋細蛾的控制作用[J].昆蟲知識, 2010, 47(1): 134-138.
[11] 杜家緯.昆蟲信息素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
[12] 馬寶焜,徐繼忠,孫建設. 關于我國蘋果矮砧密植栽培的思考[J].果樹學報,2010,27(1):105-109.
[13] 韓明玉,李丙智. 陜西蘋果矮化砧木調查與思考[J].西北園藝(果樹),2012(8):50-52.
[14] 王金政,薛曉敏,蘇桂林,等.山東省矮砧蘋果栽培現狀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11,43(1):41-43.
[15] 薛艷花,馬瑞燕,李先偉,等.桃小食心蟲性信息素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生物防治,2010,26(2):211-216.
[16] 陳川,安克江,楊美霞,等.蘋果桃小食心蟲發生規律研究[J].農學學報,2015, 5(11):36-39.
[17] 趙楠,于毅,張安盛, 等.萊蕪地區桃小食心蟲發生規律及藥劑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2014, 40(1):169-172.
[18] 李曉龍,何建川,夏國寧,等.膏體迷向劑對蘋果園梨小、桃小食心蟲的防效[J].植物保護,2015, 41(4):208-211.
[19] 尹河龍,劉賢謙,馬瑞燕,等.影響桃小食心蟲性誘劑田間誘捕效率的幾種因子的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1,27(1):63-67.
[20] 李娜,李霞,薛艷花,等.桃小食心蟲性信息素田間應用技術參數探討[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31(6):512-516.
[21] 楊美紅,張金桐.性引誘劑防治桃園桃小食心蟲試驗[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5(4):348-349.
[22] Michael J, Frank G, Walter J. Weather factors influencing capture ofCydiapomonellain pheromone traps during overwintering flight in California[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1990, 19(5): 1253-1258.
[23] Bradshaw J, Ellis N, Hand S, 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pheromone traps with different strength lures for the pine beauty moth,Panolisflammea[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1989, 10(15) :2485-2494.
[24] Reidl H.The importance of pheromone trap density and trap mainten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ed monitoring procedures for the codling moth(Lepidoptera: Noctuidae)[J]. Canadian Entomologist, 1980, 112(7): 655-663.
(責任編輯: 楊明麗)
OccurrenceofCarposinasasakiiMatsumurainhighdensityplantingwithdwarfrootstocksinappletrees
Zhai Hao, Zhang Yong, Li Xiaojun, Ma Ya’nan, Yu Xianmei, Wang Jinzheng, Xue Xiaomin, Fan Kun
(ShandongInstituteofPomology,Tai’an271000,China)
In order to master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CarposinasasakiiMatsumura an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effective forecast and contro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ynamics ofC.sasakiiin bagging and no-bagging apple orchards under the dwarf rootstock intensive cultivation mode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method of sex attractant traps with different hanging heigh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ults ofC.sasakiiemerged from mid or late May to early October, and two occurrence peaks were monitored from June to September. The adults ofC.sasakiiemerged from 0 to 2.5 meters above ground. Under the dwarf rootstock intensive cultivation mode, the number ofC.sasakiitrapped by sex attractant in no-bagging orchards was significantly (P<0.01) more than that in bagging orchards in every hanging height. The number ofC.sasakiitrapped by 1.5 meters hanging trap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trapped by other hanging height traps in no-bagging apple orchards, while the number of 2.0 meters was significantly(P<0.01)more than that of other hanging height in bagging apple orchard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occurrence dynamics, peak period of adult between bagging and no-bagging orchards.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w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accuracy forecast of sex attractant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rapping control.
apple; high density planting with dwarf rootstocks; fruit without bagging;Carposinasasakii; dynamics
S 433.4
: ADOI: 10.3969/j.issn.0529-1542.2017.05.029
2017-03-06
: 2017-04-24
國家現代農業蘋果產業技術體系(CARS-28);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D0201100);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CXGC2016A07);山東名特優果品提質增效與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2014CXZ04-1)
* 通信作者 E-mail:gkszhyo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