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鋒
德國聯邦議會大選結果顯示,原大聯盟政府的三個執政黨(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遭受冷遇,而各在野黨(綠黨和左翼黨)以及不在聯邦議會的自民黨和選擇黨卻不同程度地受到選民熱捧。選擇黨成為德議會第三大黨,這被認為是極右翼的勝利,是繼英國脫歐、美國特朗普上臺之后右翼抬頭的延續。
然而,細看各黨選民結構可知,繼續沿用傳統上“左中右”的政黨分類方法已無法有說服力地解釋上述變化,也無法解釋其與德國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甚至還遮掩了觀察德國社會現實的視角。
與普遍猜測不同的是,選擇黨的選民不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失敗者,據德媒報道,其黨員多為社會中上層及精英人士,比例不低于其他傳統大黨。與其說,這是選擇黨等在野黨的勝利,不如說是選民對執政黨的抗議和懲罰。這與傳統政治譜系中的“左中右”沒有太大關聯,而是體現了德國選民對社會現實和生活現狀的感受,以及由此而做出的政治選擇。
宏觀上看,德國經濟宏觀數據非常出色,政府財政實現盈余,勞務市場提供了充分就業機會。但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帶來的財富沒有均衡分配,從2005年到2015年間面臨“貧困威脅”的人從14.7%增加到了15.7%,東部則高達19.1%,在不萊梅市這個數據是24.3%,而該市的富人數量卻在德國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貧富差距昭然。數據顯示,德國百萬富翁人數從2009年的86萬上升到2016年的120萬。據柏林科赫研究所的研究,富人不僅有更多的機會,而且壽命也比平民高出10歲,他們享受著私人醫保提供的高檔服務,與普通百姓排隊看病截然不同。
從1996年到2015年,德國有孩子的家庭從760萬下降到550萬,單親家庭卻從130萬上升到160萬,傳統家庭在分化,人們依賴的基本社會結構不再穩定。單親有孩家庭受貧困威脅的比例高達44%,意味著在這些家庭長大的孩子缺乏教育和社會參與機會。統計顯示,德國大學畢業生中父母沒上過大學的人只占總數的1/10,相對貧困在代際之間傳承。
近兩年的難民問題給德國帶來了新的麻煩,但更重要的是難民問題激發了選民對社會問題的不滿。在劇烈變化的時代,普通民眾指望國家提供保障和穩定,他們一再失望,對政治、對國家的信任陷入危機。德國波恩大學Blasius教授提供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歐洲各國民眾對政黨和政府普遍不太信任,認為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權力,不關心民眾訴求。
德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在西方其他國家同樣存在并將延續。德國大選結果提供了一個觀察西方社會的新鮮案例。從普通民眾的角度去著眼,以“上中下”替代“左中右”更為切實。“左中右”是意識形態問題,那是政黨們的游戲,是脫離社會現實的精英們在高談闊論?!吧现邢隆眲t是社會問題,這事關民眾的冷暖甘苦?!?/p>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學者)
環球時報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