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曲
傳統岔曲《松月繞》是文學游戲類的一首寫景抒情題材的曲目,最早見于車王府曲本。作者移植自元代詩人明本僧所寫的松月詩,吸納承襲了詩的雅趣,增寫了老翁舉杯邀月在松林、贊松詠月的情節。20世紀40年代末,著名弦師程樹棠對此曲的文字加以修飾整理,更貼切地表現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之主題鮮明、結構嚴謹、立意新穎。全篇26句,222個字,通篇為中東轍,易上口,語言清麗流暢。改寫后程先生與單弦名家張劍平一起研制聲腔改“蕩韻”為“脆岔”,交由著名單弦表演藝術家石慧儒和石連城二位老師演唱,各具特色。特別是石慧儒老師的演唱字清韻醇,嗓音脆亮豪放,唱法巧俏灑脫。此曲成為她的拿手曲目。1956年,天津市曲藝團赴北京演出,在一次日場演出中,石慧儒老師返場演唱的《松月繞》頗有神韻,贏得了陣陣掌聲。觀眾中有多位京劇名家,裘盛戎先生的一聲“好”聲震全場,正喊在節骨眼兒上,令人印象深刻。這段岔曲曾兩次灌制唱片流行于世,石慧儒還憑此榮獲中國金唱片獎。《松月繞》成為廣泛流傳的傳統岔曲,多少年來久唱不衰、膾炙人口。
傳統岔曲中這類題材的作品為數不少,如《梅花繞》《花月繞》《鶴鹿繞》《松雪繞》《風雨繞》等,而《松月繞》堪稱其中上品。
在短短篇幅中勾畫出“臨風挺勁節”“水輪碾太清”的情景,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情景交融、有聲有色。曲頭首句的唱詞“皓月掛蒼松、松青月色明”,鮮明地點出了贊松詠月的主題,直至曲尾“醒來時風輕水靜月光松影依然在,猛回頭見松自青青月猶明”依然如此。句句有松有月,松月相依,首尾連貫,一氣呵成,好似繞口令。
此曲雖然沒有什么故事情節,但是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使人聽得如入“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唱詞中使用的象聲詞三字頭寫法聽后讓人如臨其境,真是妙筆下處境界展現,意深景遠、耐人尋味。全曲條理清楚、重點突出、樸素流暢、聲律和諧、朗朗上口、雅俗共賞。
《松月繞》既承襲了雅趣又力求通俗,具備格調高雅而又不失民間趣味的長處。
岔曲已被確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代著名作家、學者鄭振鐸先生稱其為:“奇怪的、漂亮的新體詩。”令人欣喜的是近幾年《曲藝》每期都在卷首刊登一篇傳統岔曲唱詞,并配以彩繪,可稱是“才思翔遠、事典淵博、舒卷自如、文采輝煌。”(伊增塤語),這要多謝編輯同志了!
在岔曲發展的二百多年中,從俗到雅、俗雅相融,直至雅俗共賞成為獨樹一幟的鼓曲藝術形式。我們要好好學習傳統、繼承傳統、敬畏傳統、激活傳統,沿著歷史軌跡創新向前!讓岔曲藝術奇葩更加枝榮葉茂,絢麗地綻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