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晚報編輯部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已則昏。茍能以貴人之心責已,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也。
——范純仁
人物簡介
溫福珍,74歲,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市三臺滿族鄉西藍旗村居民。她繼承并發揚了滿族民間傳統舞蹈“棒棒舞”,還把全村人帶到了跳舞健身的行列中。
從兒時記憶中的舞姿,到組建一支“棒棒舞”,她發動兒媳婦,說服老伴,讓女婿出資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鄉政府把文化大院確定為全鄉健身舞推廣展示基地,于是溫大媽成了全鄉的“總教練”。
不久前,瓦房店市正在為三臺滿族鄉的“棒棒舞”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改良“棒棒舞”家里成教室
“棒棒舞”并不是溫福珍首創的,但卻是在她手里得到改良并發揚的。
村民口中樸實的“溫大媽”出生在大連市瓦房店市一個文藝世家,家人都有文藝方面的愛好。溫福珍曾在哈爾濱評劇團做過演員,1975年左右回到瓦房店評劇團,因為身體原因沒能繼續做評劇演員的工作。
回到瓦房店市三臺滿族鄉西藍旗村后,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身體健康真的很重要,沒有健康的身體,什么工作都做不了。
她想起了兒時跳過的“棒棒舞”,這是一種滿族傳統舞蹈,跳舞的人手持一根長約1米的木棍,棍子兩端綁著彩綢,跳起舞來非常活潑。
“后來我把棍子給改良了,變成了兩根,但都變短了,大約60厘米。”溫福珍說,棍子一根變兩根,給“棒棒舞”帶來了很大變化,“兩根棍子互相敲擊,當當的節奏感很強,腳步和舞姿配合敲擊節拍。”
溫福珍想在村里推廣“棒棒舞”,一個重要原因是想讓村民們在晚飯后能有一個健康的活動方式,而不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將,“吃完飯就坐著打牌到深夜,傷身不說,有時還會因為一點兒錢打起來,太不健康了。”溫福珍說。
打定主意,說干就干。她開始“收徒”,村里愛好文藝的村民被她發動起來,聚到她家中學習舞蹈動作。來學舞蹈的村民們基本都是零基礎,這下可累壞了溫大媽。一遍遍地示范是遠遠不夠的,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慢慢教,幾遍動作學下來,還要把動作最不得要領的單拎出來,一對一地教學,同時還要讓其他人也注意看,盡量讓所有的徒弟都掌握動作要領。
一晚上排練完,溫大媽疲憊不堪,但她咬牙堅持了下來。讓她最難受的還不是疲憊,而是沒有合適的場地。
夏天倒好說,但天冷了就只能幾十個人擠在自家屋中,動作學起來只能算是“照貓畫虎”,想把肢體伸展開肯定會碰到兩側的人,而且大家手里還都拿著兩根木棍,耍起來就更顯得空間狹窄。大家排練完,她還要把炕上地下都收拾一遍。盡管條件很有限,但是溫大媽和眾多徒弟都沒有放棄。建起文化大院大媽成“總教練”
溫大媽培養的“棒棒舞”學員越來越多,家里已經無法容納,于是她讓女婿出資建起了文化大院,“女婿開的飯店后院有幾畝地,辦好了各項手續,投入大約20萬元錢,終于建起了近300平方米的活動室,到今年已經建成10年了”。活動室隔成4間,大廳200多平方米,用于舞蹈排練,3個小屋子用于接待來客,排練樂器等。
“這個文化大院面積在瓦房店是數一數二的,冬天大家在室內活動,天暖和就在廣場上。”溫大媽頗為自豪地說,“廣場建設時墊了不少沙子,鋪上石子后不怕下雨,雨停了就能活動,地面不存水”。女婿建文化大院支持溫大媽,女兒也買來音響等設備,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排練舞蹈必需的設備很快就置辦全了。“落地的大鏡子、壓腿杠,我這都有。”溫大媽說。
文化大院挨著女婿經營的飯店,有時排練恰逢節日,溫大媽還會在飯店招待大家一頓,要是排練完了趕上下雨,她還會讓女婿開車挨個把大家送回家去。溫大媽說:“這個文化大院是純公益性質的,我們全家人都樂在其中,全村人都樂在其中。”
這一年,三臺滿族鄉人民政府把文化大院確定為全鄉健身舞推廣展示基地,溫大媽成了全鄉的“總教練”。
既然是總教練,就要有總教練的樣子,溫大媽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鄉親們豎大拇指稱贊不已。
她的徒弟們說,一開始組織活動時大家都沒有統一的服裝,溫大媽就自己掏錢購買。后來人越來越多,她就去村里鄉里爭取資金。為了節省經費,她還自己動手改服裝。
健身舞在村里越來越火,村民們也逐漸摒棄了吃完晚飯就打牌的習慣,現在大家已經習慣了晚飯后聚集在文化大院,來一段民族韻味十足的“棒棒舞”。有村民說,跳“棒棒舞”既不劇烈又能活動筋骨,跳完舞回家睡覺也格外香甜,一早起來身上很舒服。
全家上陣支持舞蹈隊
溫大媽把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到推廣“棒棒舞”中,最開始也不是全都家人都有支持。后來參與“棒棒舞”的人數越來越多,并且確實能給大家帶來健康和快樂,家人也就慢慢理解了,最后全家老少都全力支持并積極參與。
在舞蹈隊里,溫大媽最得力的助手是兒媳婦高桂玲,她能歌善舞,既是舞蹈隊的骨干,又能幫溫大媽分擔很多任務。
“棒棒舞”健身舞蹈隊在當地出名了,常有一些演出邀請,溫大媽就忙前忙后聯系大巴接送,兒媳婦協助溫大媽分擔舞蹈隊的工作。
這支“棒棒舞”健身舞蹈隊還曾參加過CCTV網絡春晚演出,還在大連賞槐會等多個活動中一展風采。
“沒有健康,沒有精氣神兒,就啥也干不了。”她說,通過健身舞蹈隊的活動,大家越來越團結,心情越來越好,很多人好像換了個人似地充滿朝氣,生活也充滿了希望。
“棒棒舞”正申報非遺
瓦房店市正在為三臺滿族鄉的“棒棒舞”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溫福珍正是這種滿族民間傳統舞蹈的繼承者和發揚者。盡管已獲得了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的榮譽,但她仍舊像往常一樣忙著排練節目。
“舞蹈動作編排要改進,內容也得不斷翻新。”溫大媽說。因為對家鄉近年的變化有著很深的感受,所以她編排了反映家鄉新面貌的《家鄉頌》等節目;為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她編排了《百善孝為先》等節目。溫大媽說:“在城里看不到這樣的節目,但我們農村有。邀請我們去演出的也很多,我們這支舞蹈隊在大連的名氣也是響當當的。”
今年1月18日下午,幾名同村的“徒弟”來到了溫大媽家中。幾名徒弟站好隊形,隨著樂曲跳起了歡快的“棒棒舞”,溫大媽不時暫停音樂,手把手地逐個糾正微小的動作,“不論手腕怎么翻,兩根棍子都要平行,距離要有美感,而且眼神要活,跟著棍子走,不要盯著一個方向不動……”
留給后代健康生活理念
2016年12月12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溫福珍家庭榮膺全國文明家庭稱號,這是精神文明建設戰線在家庭文明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溫大媽說:“得到這個稱號我感到驚喜又幸福,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這來自全家人的努力”。
除此之外,溫福珍家庭還因為全家團圓美滿,被評為大連市“百合家庭”以及遼寧省“最美家庭”。
讓溫大媽感到欣慰的是,正在上初中的孫女徐可才藝出眾,已經學習舞蹈7年的她不僅繼承了“棒棒舞”,對踩高蹺和扭秧歌也是樣樣精通。她表演的遼劇單出頭《咱村有了高蹺隊》曾獲遼寧省第六屆少兒曲藝大賽三等獎,在大連市校園藝術節獲銀獎,在瓦房店市校園藝術節獲金獎。
“給兒孫留不下什么財產,我也沒有金銀財寶,能留給他們的只有傳統文化,再有就是健康生活的理念。”溫大媽從東臥室的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層層包裹的獎狀和證書,一邊打開一邊介紹:“這是去年5月全國婦聯給我們家發的‘全國五好文明家庭,這個是去年12月份獲得的‘全國文明家庭,去年獲了兩個獎,讓人很振奮。橫幅和牌匾都還沒舍得掛起來呢,包好了放在箱底兒,等將來搬了新房都掛在最顯眼的地方。”
(摘自《遼沈晚報》2017年5月8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