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純梓
行走在長沙街頭,你會發現總有一些“發卡族”在車流中穿梭發卡片,卡片內容有不少是民間貸款廣告。在民間借貸不被信任的情況下,熟人之間的“借錢”行為顯得愈為可貴。但是,如果借條和欠條弄混的話,可能會導致借出的錢無法討回。
前不久,長沙市民張琳(化名)就遇到這么一件煩心事。她在2015年3月將5萬元錢借給了好朋友冉鵬(化名)應急,冉鵬打了一個“欠條”給張琳,格式內容卻是借條的形式。今年4月,她找冉鵬要錢的時候卻被拒絕。律師告訴張琳,如果被認定為欠條的話,她將有可能拿不回錢。這是怎么一回事?欠條和借條到底又有什么區別呢?在打借條的時候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同學來借5萬元,兩年后稱“欠條已失效”
“兩年前,我借給朋友5萬元錢,現在這個錢到底還要不要得回來啊?”6月5日,長沙市民張琳焦急地向律師咨詢。
今年32歲的張琳是一名女白領,工資雖說不高但幾年下來手頭還是攢了點錢的,日子過得也還算舒坦,但這平淡的日子卻在最近被打破了。
原來,早在兩年前的2015年3月,張琳的大學同學冉鵬找到了張琳,表示手頭比較緊,需要張琳借給他5萬元來買房子,過一段時間就會還。考慮到大學時兩人的關系很好,而且冉鵬也在長沙做生意,張琳暫時也不怎么要用錢,就要冉鵬打一張借條。確定金額正確后,張琳便將錢借給了他,當時也沒有書面約定還款時間。
出于對好朋友的信任,以及自己沒有急用錢的事,張琳一直沒有找冉鵬要錢。今年4月,張琳的父親生病住院,急需用錢,她多次找到冉鵬,要求其歸還兩年前借的這5萬元。讓張琳沒想到的是,冉鵬聲稱,由于“最近做生意虧本了,暫時拿不出來”,并且此后對張琳采取避而不見的態度,這讓張琳非常難過。
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張琳向冉鵬發信息表示將通過法院途徑來起訴他,沒想到,他卻和張琳說:“隨便去告,反正給你的是欠條,現在過了兩年,欠條已經失效了。”
張琳趕緊拿出存放好的借條,驚訝地發現借條的標題一欄上寫的是“欠條”兩個字,格式內容卻是“今借到XX伍萬元整”,屬于借條的形式。這讓張琳十分疑惑“那這到底是借條還是欠條呢?”
在一番網上查詢后,張琳得知借條的訴訟有效期有20年,而欠條的有效期只有兩年,差別很大。“如果法院認定同學所寫為‘欠條,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將無法拿回這筆錢?”張琳很是焦急和彷徨。“欠條”還是“借條”按真實關系認定
針對張琳的這種情況,法律上會如何界定借條和欠條?為此,筆者采訪了長沙國浩律師事務所律師吳煬。
“現實生活中,當事人把借條寫成欠條,或者把欠條寫成借條的情況很多,以什么時間計算訴訟時效起點直接影響著判決的結果。”吳煬告訴筆者,借條和欠條的訴訟時效確實有所不同。在未約定還款期限的情況下,借條從簽字的次日起20年內主張權利有效,欠條兩年內有效;若是約定了還款期限,借條和欠條都從約定的還款到期日的次日起計算,且都在2年內有效。
針對張琳的情況,吳煬表示,如果內容是借款,目雙方之間真實存在的又確定是借款關系,那么標題無論是“欠條”還是“借條”都不會影響雙方之間的法律關系,法院仍會按照借款關系認定。
對于借條和欠條之間的區別,吳煬解釋:“欠條和借條是不一樣的。它們形成的原因不同,欠條證明的是欠款關系,該欠款可能是因買賣、租賃、勞務等各種原因形成;借條證明的是借款關系,其僅是因特定的借款事實而形成。因此,借款未還肯定構成欠款,但欠款不一定是借款。”
吳煬提醒,如果張琳的“欠條”的確是買賣之類的,那就是欠款,會被認定為欠條。如果被認定為欠條的話,由于超過兩年的訴訟時效,張琳將有可能拿不回她的錢。
借條上應注明還款期限
在民間借貸中,老百姓打借條時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湖南任達律師事務所律師任達給出以下3點建議:
首先,借款時雙方約定的利率應寫入借條中。實際上有不少債主誤認為民間借款不能收取利息,所以利息只在口頭約定,而沒有寫進借條中。事實上,法律規定民間借款雙方可在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范圍內約定利息。《合同法》第211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的規定。如果沒有將利率寫入借條中,出借人一起訴,借款人不承認雙方約定,出借人的利息請求將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其次,借款時將還款期限寫入借條中。借款在訴訟時效內受法律保護,實踐中卻有很多出借人往往不知道“訴訟時效”的概念。從債權安全回收的角度考慮,借款時應將還款期限寫入借條中,如借款人逾期不歸還借款,出借人可在借款到期后兩年內向其主張權利(包括向人民法院起訴或由借款人在催款通知書上簽字確認),但如果出借人在這兩年內沒有主張權利,兩年后就會喪失勝訴權。也就是從法律上來說是“要不到錢了”。
因此,在這兩年內,出借人要有催收賬款、訴至法院或債務人有歸還部分款項等行為,如此方可以讓原先的兩年訴訟時效中斷,重新開始計算訴訟時效。
最后,寫清出借人借款人全名。出借人與借款人往往關系較密切,也不泛親戚關系,借款時將日常習慣稱謂寫入借條,如將出借人寫成“張叔”“張兄”,將借款人寫成“阿三”“四妹”等等。萬一借款人逾期還款,出借人想到法院起訴借款人,往往會因債權、債務人不明確而被法院拒之門外。
(摘自《今日女報》2017年6月15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