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背景】堅持以人為本、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多給自然“種綠”、多給生態“留白”,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打造山水城市,增強城市自然底色,增加城市人文底蘊,讓自然與人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璧山區的美不用刻意尋找。璧南河中有魚兒嬉戲,秀湖公園里有山水環繞,夜晚青龍湖畔有螢火蟲飛舞,觀音塘濕地公園可聽取蛙聲一片……
得益于璧山“小而美”“深綠城市”等頭銜的巨大吸附力,璧山區在關停大量污染企業之后,產業發展、經濟增長不僅沒有失速掉隊,反而一路高歌猛進,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
璧山的綠色崛起,其實是從水開始的。通過治理璧南河、大興水利、建設“一河三湖九濕地”,璧山從治理一條河,到打造一座城,走出了一條水環境建設之路,也探索出了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相融共生的新路。
治污 墨池變清流
天剛蒙蒙亮,小鄧穿上全套運動裝,到璧南河晨跑。
璧南河河水清澈,兩岸綠樹成蔭,空氣中彌漫著植物的芬芳,沿途可以看見打太極的老太太和坐在岸邊釣魚的老大爺。
跑到陽光從樹葉的縫隙透進來,小鄧便神清氣爽地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如果是七年前,小鄧不但不會沿著璧南河晨跑,甚至上班路過都會躲得遠遠的。因為沿河兩岸的很多企業將生產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讓璧南河臭氣熏天,魚蝦絕跡。看著黑黝黝的河水,不少市民捂著口鼻吐槽,這條河簡直就像書法家的洗墨池。
為讓璧南河重現碧波蕩漾的景色,從2010年起,璧山開始重拳治理璧南河污染。
首先是嚴把“入口關”,凡投資項目,不論大小,只要存在較大環境風險,就不能落地。
其次是扎牢‘防火墻,建立起一套精細的污染防治管控、考評制度體系,劃定生態紅線,讓不達標的企業關停。
璧山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啟動污染整治以來,璧山區依法關停了588家工業企業、373家養殖場,這樣就有效地隔離了污染源”。
除了杜絕污染企業入駐,璧山區還將璧南河劃分為68個河段,每個河段由一個區級部門擔任“河段長”包干治污,區級領導擔任“河段督導長”。區政府每月召集“河段督導長”“河段長”開情況通報會,定期公示各河段治污進度和水質監測結果,并作為年終考核依據,激發了“河段長”和“河段督導長”治污的主動性。
正是因為抓住了治污的關鍵,并把責任落到實處,璧南河才有了今天的景象。
“是誰高超的魔術,讓一池死寂的渾水,變成了亮麗的清水河……”著名詞作家莊奴先生在參觀璧南河之后,將感觸寫進了這首《清水河》里。如今,這首歌伴隨著璧南河的碧波,蕩進了每個到過璧山區的人的心田。
活水 涵養一座城
2017年5月21日,璧山區突然暴雨如注,一下就是整整六個小時。
家住璧南河附近的老張頭焦慮地望著窗外,嘴里不停地念叨,這下路面肯定積上水了,一會兒怎么接外孫放學呢。
老張頭打著傘走到大街上,他驚訝地發現,雨雖然大,卻只是打濕了路面,以前一下雨就“看海”的景象不見了。
據后來媒體公布的數據,六個小時的雨量僅僅一個小時就被城市排水系統快速“回收”了。這要歸功于璧山區去年啟動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璧山區有常住人口73萬,全區各類工程性蓄水能力1.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約為550立方米,屬于重度缺水地區。
為了緩解干旱,璧山區大興水利,保存雨水,近年來新建、整修大小水庫和水利設施6000多處,建成大嵐、東岳、雙鳳、竹林溝等7座城區景觀防洪水庫,擴建了柯家橋、蓮花等2座小型水庫,新增水庫蓄水能力3000多萬立方米。
除了對雨水加以利用,璧山區還實施了中水回用工程。
所謂中水,就是各種居民生活污水經過集中處理、凈化,達到一定排放標準的再生水(非飲用水)。
璧山于2010年在重慶率先開始中水回用工程建設、使用和推廣,投入2200萬元實施了城區中水回用一期工程,日產中水1萬立方米,并在沿河路鋪設了6.3公里管道。
通過對中水的再利用,不僅可節約水資源,還能降低用水成本。目前,璧山全區日供應中水近萬噸,通過總長度60公里的中水供應管網,將中水輸送到城區各處,用于市政、灌溉、消防及生態養護。
2017年7月中旬,璧山城區中水回用二期擴容工程正式通水,處理能力提升到每天2萬立方米,加上12個鎮街中水處理設施,全區中水處理規模已達每天4.3萬立方米。目前,全區中水利用率已達46%,僅市政綠化用水就為財政節約水費近900萬元。
筑巢 引得鳳凰來
2017年8月5日傍晚,滿眼翠綠的秀湖公園已褪去白天的燥熱,湖面波光粼粼,映襯著湖邊的層疊綠意。人們三三兩兩在湖邊散步,偶爾有涼風掠過,好不愜意。
帶著家人去秀湖公園賞景,已成了王雅琳一家周末郊游的首選。
王雅琳說,秀湖公園里碧波蕩漾的湖水和滿目蔥綠的景觀,能讓一家人身心得到放松。
像王雅琳這樣,節假日到璧山區享受休閑時光的人不在少數。這也帶動了璧山旅游經濟的發展。
王永華在秀湖公園的湖邊開了一家茶樓,取名云莊茶樓。茶樓消費比較高,最便宜的一杯茶也要28元。即使是這樣,到了周末和節假日,茶樓仍然一座難求。
璧山秀美的景色有一半要歸功于璧山美麗的水系景觀 ,而水系景觀則得益于璧山區政府對待水環境的態度——“遇溝不填、遇水架橋、水系保護優先”。
此外,璧山區還加強水系空間塑造,建設“一河三湖九濕地”,讓水域建設與城市建設融為一體,與市民生活融為一體。
可以說,璧山區通過治理水環境激活了一座城。在這個過程中,璧山區政府還提出打造“深綠城市”的理念,將打造和諧生態、循環經濟、低碳社會作為發展目標。
綠色發展理念為璧山區筑巢引鳳。近年來,全球最大的筆電機殼生產商展運電子等多家知名企業陸續在璧山落戶,使其迅速形成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醫藥三大產業集群。
美麗的景色和良好的生態,讓璧山區的發展擁有更廣闊的空間。
未來,璧山區將打造高品質的“人生服務鏈條”。“十三五”期間,璧山區將持續加快建設與出生、上學、就業、居住、購物、娛樂、養老等相關的精準服務項目,完善人一生中十個重要節點的高標準服務體系。
致力于打造“一生之城”的璧山,將為在璧山區生活工作的人們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