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虹+譚詩賞+寧小倩
每天傍晚,甘露下班開車經過幾江長江大橋時,都會忍不住向車窗外多看兩眼。
橫跨在浩蕩江面上的大橋,在夕陽余暉的映襯下顯得雄偉壯麗。而大橋連接的兩岸,分別是甘露居住的幾江半島和上班所在地的濱江新城。
在甘露的印象中,以前從幾江半島長江邊遠望對岸,農田阡陌縱橫。如今,一橋飛架南北,昔日農田已變成繁華熱鬧、宜居宜業的濱江新城。
呈“幾”字形繞城而過的長江,同樣是兩岸蝶變的見證者。也正是在這個“幾”字上,短短幾年時間,江津抒寫了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壯美篇章。
魅力之城
2017年8月的一天,重慶軌道交通五號線江津段施工現場,一根根矗立在道路中央的墩柱依次排開,墩柱上的工人正忙著捆扎鋼筋、焊接鋼箱梁、拆除腳手架……
如果說幾江大橋聯通了老城和新城,吹響了江津同城一體化發展的號角,那正在建設的軌道交通五號線則讓江津直接融入主城,打通了與重慶主城融城發展的關鍵“脈絡”。
這背后顯現的正是江津區同城融城一體化發展的城市建設思路。
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接點,而江津在重慶銜接和聯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具有相當獨特的區位優勢。
“江津要立足自身區位優勢和發展實際,主動做好‘融城發展!”江津區相關負責人說。
為此,江津區委、區政府通過深入調查和認真研究,進一步明確了江津城市發展的方向和思路:力爭用5—10年時間基本形成以雙福新區、濱江新城、幾江半島為南北向的城市發展軸,以擁有較好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和產業發展優勢的珞璜、德感為東西兩翼的“一軸兩翼”城區同城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如何發力?
以項目建設為龍頭,注重城區“提質發展”,營造宜居宜業的環境,是江津城市建設的根本著力點。
“一軸兩翼”同城融城發展項目建設三年計劃方案已經出爐。2017年至2019年,江津區擬啟動項目共計196個,包括同城發展配套建設項目180個,融城交通基礎設施項目16個。
近年來,江津在重點項目的帶動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推進中心城區融城同城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濱江新城初具規模,雙福新區基本建成產城融合新城,幾江半島和德感老城區功能進一步完善,珞璜組團和支坪組團建設有序推進,全區城鄉一體化格局進一步強化,江津逐步成為重慶西南方向的綜合交通樞紐和城鄉面貌展示區。
實力之區
不久前,位于江津雙福新區的重慶渝豐電線電纜有限公司,在其新品發布會上展示了一款會“疼”的智能電纜——“網絡神經電纜”。
“其神奇之處在于,當電纜出現被截斷、異常升溫和超負荷運轉等問題時,會自動發出警報并顯示電纜的故障位置。”重慶渝豐公司總經理曾令果介紹。
原來,電纜里面藏了若干由智能芯片組成的“神經元”,能通過芯片的實時監測,將數據傳輸到監控終端,從而像人的神經一樣精確感知電纜的“健康”狀態。
像這樣讓人驚艷的科技產品,重慶渝豐還研發了不少,比如能耐受1000攝氏度高溫的電纜、可用70年的電線等。這些“黑”科技產品不僅填補了重慶電纜市場的空白,也為重慶渝豐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重慶渝豐的發展秘訣在于科技自主創新,這離不開江津區的大力扶持。”曾令果說,為了促成中國高分子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蹇錫高院士與重慶渝豐達成合作,江津區政府多方奔走、積極牽線搭橋,最終讓“蹇錫高院士專家工作站”在2017年4月6日落戶重慶渝豐。
在江津,這樣的創新故事接二連三上演——
2017年5月9日,重慶西部硅谷小鎮在江津雙福新區正式開園,首批入駐企業達18家。該項目從簽約到開園,總共只用了四個月時間。
2017年5月11日,江津區決定投資1.2億元,打造集高端研發、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技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成果轉移轉化為一體的科技創新中心。
…………
江津科技創新的不斷升溫,正是江津相關政策鼓勵和引領帶動的結果。
在去年設立首期40億元規模開放創新引導投資基金的基礎上,江津又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加快工業發展的新政策、新舉措:投入10億元以上資金激勵扶持科技創新,實施“江津智造”品牌計劃,打造永不落幕的“招商會”……
“通過這些政策舉措,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和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江津制造向‘江津智造轉變,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江津區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在江津,企業參與科技創新的熱情空前高漲。
開放之港
2017年8月22日,珞璜工業園區觀景平臺。
上午10點剛過,陽光灼熱,地面滾燙。離觀景平臺不遠處是一大塊平整的空地,一輛輛滿載建筑材料的卡車往來穿梭,工人們揮汗如雨。這便是江津綜合保稅區的施工現場。
2017年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在珞璜工業園設立重慶江津綜合保稅區。這是重慶的第三個綜保區,也是主城外的第一個綜保區。
江津綜保區的獲批,與江津區全方位打造、突顯珞璜工業園區位優勢有直接關系,也是江津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以及重慶對內對外開放大格局的生動寫照。
在短時間內,江津將年吞吐能力僅300萬噸級的貓兒沱港改造、擴建為年發貨量1500萬噸級的珞璜鐵路綜合物流樞紐和2000萬噸級的珞璜長江樞紐港。此外,還與江津區蘭家沱港、玖龍港、渝黔鐵路新線、東環線、繞城高速等聯動,形成強大的集疏運能力,將其打造成“水公鐵”無縫聯運的珞璜綜合物流樞紐。
珞璜工業園依托“水公鐵”交通樞紐優勢,現已吸引成鐵集團、重慶港務集團、普洛斯(中國)、中國物流、中國工藝集團等十余家商貿物流企業入駐,將形成包含綜合性鐵路樞紐、水鐵聯運深水樞紐港、外貿集裝箱港、倉儲物流分撥基地、汽車物流基地、汽車專業市場等在內的物流業態格局。
未來,江津將形成大工業、大商貿、大流通的發展格局。可實現周邊地區經江津周轉的進出口貨物占比近50%,與團結村鐵路樞紐、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優勢互補,成為無縫串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口岸、渝昆泛亞鐵路大通道重要節點、中歐國際鐵路大通道新起點。
“硒”望之地
2017年9月的白露時節,晨露欲滴。
正是秋茶采摘的時節,江津區南部的貓山茶葉基地又熱鬧起來,到處可見茶農采摘茶葉的忙碌身影。
入駐貓山的重慶旺發茶葉公司負責人王倫抑制不住滿臉興奮說:“今年我們富硒茶葉賣相好,春茶供不應求,夏、秋茶也有了好出路,而且銷售價格比以前高出了幾十倍!”
貓山富硒生態茶園的茶葉之所以廣受市場歡迎,得益于江津區對富硒茶葉品牌的傾力培育和打造。
近年來,江津區依托富硒、長壽、綠色等本土資源,以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統攬,把大力發展富硒特色產業作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農業產業化、品牌化作為工作重點,堅持“富硒富民”,不斷提升富硒農產品附加值。
在既有品牌優勢上,江津還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大打“富硒農業+農村電商”組合牌,建立農村電商“一中心五體系”,破解了富硒農產品供應鏈的難題,為現代農業注入發展新動力。
通過品牌創新、集約發展,加上農村電商的助推,江津富硒產業收獲頗豐。依托富硒生態觀光園和富硒鄉村旅游網點,鄉村旅游收入超過30億元。僅2017年上半年,江津區富硒產業產值就達29億元。
“農產品價值提升,最終目的是增加農民收益。富硒產業讓農村發展、農民致富走上了快車道。”江津區農委相關負責人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