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揭方斌
在《三國志》這部史書中,有一個“老生常談”的典故。
這個典故說的是,三國時代有個叫管輅的人,他從小熟讀《周易》,通曉占卜之術,在當時小有名氣。日子一久,管輅善于占卜的名聲也傳到了吏部尚書何晏的耳中。有一天,何晏忽然心血來潮,請管輅到家中來,為自己的仕途算一卦。恰好,曾因奢靡而被罷官的鄧飏也在何晏家中。管輅早就聽說這二人平時倚仗權勢,胡作非為,就想趁此機會好好教訓他們一下,滅滅他們的威風。
何晏一見管輅,就大聲嚷道:“聽說你占卜十分靈驗,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升官發財。另外,這幾天晚上我總是夢見許多蒼蠅叮在我的鼻子上,趕也趕不走,這是什么預兆?”
管輅想了一想,從容說道:“從前周公忠厚正直,輔助成王建國立業,國泰民安。現在你們身居高位,可懷念你們恩德的人很少,畏懼你們威勢的人卻很多,這恐怕不是好預兆啊。”
管輅又說道:“要想逢兇化吉,消災避難,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古圣賢,謙虛謹慎,防微杜漸,常思為民努力。”鄧飏在一旁聽了不以為然,連連搖頭說:“這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沒什么意思!”管輅說道:“這雖是老生常談,但其中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你們不肯認真思考,定會追悔不已的。”何晏做出送客的姿態,對管輅說:“明年還要請您呢。”
沒想到,不久就傳來了何晏、鄧飏被殺的消息。管輅聽罷,感嘆道:“老生常談的話,他們卻置之不理,難怪有如此下場啊!”
“老生常談”看似重復啰嗦,但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老生常談”的價值,正是因為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才配得上“老生常談”這四個字,它包含著前人的經驗與智慧,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法寶。
如果一個人把別人的勸告都視為老生常談、陳詞濫調,不思悔改、一意孤行,那么,他不僅喪失了反躬自省的能力,也離身敗名裂的下場不遠了。
(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