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雪紅+鮑成滿
【摘 要】學科建設與發展是高校發展的根本和核心。文章對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發展模式與途徑進行了研究。闡述了學科建設的價值和意義、分析了學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兩種發展模式以及學科建設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發展模式
大學是以學科為基礎構建起來的學術組織,高校的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活動均要圍繞學科建設開展。高水平的學科建設是高質量學術研究和高端科技人才培養的基礎,它既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更是衡量一所高校學術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標志,集中反映了學校的自身發展特色、課程建設特色、學生培養特色等方面,學科建設與發展是現代高等學校發展的根本和核心[1]。
目前,我國地方高校占全國高校總數的94.2%,完善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在當代高校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2]。但是,地方高校普遍辦學歷史較短,學科建設基礎薄弱,許多地方高校在學科建設過程中,往往存在“忽視特色、盲目求大求全、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脫節”等問題,導致在科研團隊、資金投入、資源協調等等各領域均出現了偏差,直接影響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發展規劃。為了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地方高校應認清現實,完善各項資源和配制進行學科結構的優化和完善,快速提升辦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并且實現轉型發展。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地方院校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科建設的發展模式和途徑。
1 學科建設的價值和意義
1.1 學科建設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
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獨特的環境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培育特色學科,是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比如,鹽城師范學院充分利用江蘇灘涂面積為全國之首,而鹽城灘涂又占江蘇灘涂四分之三,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淤長型淤泥質灘涂這一獨特優勢,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建設成立了“生物工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學科在多年的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灘涂資源設立了以下5個研究方向: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育和利用、生物活性物質研究與開發、生物農業技術、生物醫藥材料、環境污染生物修復技術。以五個研究方向為中心,形成了立足沿海灘涂、服務地方經濟,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并重的學科特色,已建立了一整套規范而科學的運行管理機制,學科建設業也邁上了新的臺階,對提升學校的影響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1.2 學科建設有助于形成特色學科群
學科建設體現了地方高等學校的辦學特色,對學校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學科群則是圍繞密切相關的學科領域建立起來的互相滲透的學科群體[3]。比如,我校以“灘涂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和“灘涂生物活性物質發掘與利用”團隊為基礎,依托“江蘇省灘涂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江蘇灘涂生物農業協同創新中心”和“江蘇省基礎生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省級平臺為科技創新平臺,有望成立灘涂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特色學科群。發展特色學科群不僅可以為學科建設及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條件,而且對于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及協同創新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3 學科建設有助于發展特色專業
學科建設是專業發展的基礎,通過學科建設支撐和推動專業建設、提升辦學水平,有助于培養特色人才[4]。比如,我校“生物工程”特色專業依托生物工程省重點學科這個平臺,深入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專業技能、職業技能及科研素質,本學科學生學習風氣濃郁,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目前,已獲得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獎3項,與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985、211高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二十多名,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金獎和江蘇省大學生“挑戰杯”特等獎等獎項15項。
2 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
地方高等院校跟985、211等綜合性大學相比,無論辦學條件、還是教育資源實力差距都比較懸殊。而在學科建設方面也存在著許多明顯的缺陷和問題:
2.1 基礎薄弱,高水平學科平臺和學術團隊缺乏
大多數地方高等院校由于建校時間比較短,學科建設基礎普遍都比較薄弱,在學科隊伍、科研平臺資源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另外,地方高校的地理位置、辦學歷史及引進人才待遇等,也成為制約學科未來發展的一個瓶頸。
2.2 學科特色不足,建設方向分散
地方大學應以特色辦學,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首任。但是部分高校不顧辦學條件和辦學基礎,一味追求學科建設的“大和全”,而忽略了自身的特色,直接導致學科建設方向分散,且各個方向發展不平衡,影響建設的成效。
2.3 學科建設經費投入不足
許多地方高校由于辦學條件和辦學規模等因素的限制,經費籌集渠道較窄,對學科建設的投入力度也相應比較小,從而阻礙了先進儀器、新技術、高端人才的引入,不利于學科建設的發展。
3 學科建設的發展模式
3.1 適應地方需要型發展模式
發揮高校獨特的地域優勢和天然資源、服務地方經濟需要,是發展學科建設的重要模式。比如,鹽城師范學院利用鹽城地區特色的灘涂地貌和豐富的鹽土生物資源,建立了“生物工程”特色學科;華北電力大學逐漸建設了一批服務電力行業的優勢特色學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熱能工程”等;上海交通大學在國家和上海市持續重點建設下,學科水平快速躍升,其中工程學、材料科學兩個學科已率先躋身世界30強,數學、計算機科學兩個學科已成功進入世界百強。
3.2 定位差異型發展模式
主要是地方高校在與其他高校處于競爭弱勢地位之中需要在差異化方面尋求自身的發展。比如,鹽城師范學院的優勢是教育,因此,我校重點打造“教育學”學科規劃,并將其發展成為省重點建設學科,確保了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中原工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校,以紡織、服裝為自身特色,努力發展紡織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該學科在全國同類學科中,位居第七名,實力雄厚,并進一步帶動了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等優勢專業的發展。endprint
4 學科建設途徑
4.1 強化對學科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改善與加強學科建設工作的領導
實行“一把手工程”,學院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把主要精力用于學科建設,不斷創新思路,研究、解決學科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同時,學科方向建設實行責任人制度,學科方向按項目立項進行管理,項目負責人與學院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責、權、利,確保計劃落實。
4.2 加大學科平臺建設的力度和廣度
科技平臺建設是科技工作和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匯集學科隊伍、凝練學科方向、構筑創新基地,努力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區域性大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校生物學領域,有江蘇省灘涂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2個平臺,在學科平臺數量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擴展。
4.3 注重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構建“學科方向帶頭人+創新團隊”模式。重點打造特色學科,組建由高水平的學科方向帶頭人和優秀骨干中青年教師組成的創新團隊,制定學科各個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規劃,形成主攻科研方向。積極爭取優秀人才列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政府特殊津貼、各級教學名師等優秀人才計劃。
4.4 促進服務社會和成果轉化能力
根據江蘇沿海大開發及地方經濟建設實際,加大對學科特色方向培育力度,力爭取得一批高層次、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實現國家級科研獎勵零的突破。
積極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要以橫向課題為紐帶,爭取與我校周邊的濱海、大豐等企業合建一批高水平的聯合實驗室和科技開發基地,使其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培訓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強化學科與江蘇沿海大開發的對接,完善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機制,共建聯合研究院、產學研聯盟等成果轉化平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4.5 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
首先,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學術交流思路,加大學術交流力度。鼓勵學科方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走出去”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學術活動。學科爭取每年拜訪2所大學,擴大學科的知名度。
其次,聘請國內外專家講學。每年撥一定的學科建設經費外聘高水平的國內外2-3名知名專家學者來校進行長短期講學、學術交流、合作科研和共同指導研究生。
4.6 強化辦學特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根據社會環境和人才需求的變化,修訂和完善學科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體系;積極倡導“案例式”、“探究式”教學方式,促進教風和學風的根本好轉。
開展教學質量、學風檢查等活動。探索和推進實踐教學體系改革,通過創新性實驗、專業技能訓練、實習、課外科技活動、畢業論文和社會實踐等多個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加大教學改革質量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省級精品課程系列、省級品牌專業建設力度,提高教學質量,多出高水平成果,積極申報國家質量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試驗區。
【參考文獻】
[1]林華,農偉強,黃東益.構建優勢特色學科群,提升地方大學核心競爭力[J].高教論壇,2014,5(5):53-55,72.
[2]呂谷來,康鋒,葉秉良,陳利江.地方高校特色學科建設策略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4):264-268.
[3]申天恩.中國高校特色學科建設理念創新及構建要素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 2013-5,5:64-67.
[4]羅靜.打造特色學科,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水平[J].銅仁學院學報,2013,15(6):122-125.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