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占武
【摘 要】基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關系原理是社會基本矛盾主要動力觀點。現代生產力結構中倚重于創新型人才要素,探索創新型人才流動背后制度及其制度環境動因。建構創新型人才制度及其環境,化解創新型人才缺失矛盾。
【關鍵詞】社會基本矛盾;制度環境;人才流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促進了人類社會發展,這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原理的社會現實表達。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共識,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只有把人才主體放到特定的人才制度及其環境關系中,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才能發現解決經濟社會中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不同步的原因。
1 社會基本矛盾條件下人與制度的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什么樣的生產關系適合現實生產力發展是中國深化改革的重點。制度是人的社會屬性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保障,即人們生產、生活秩序的形成、存在和發展需要制度。如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生產制度、分配制度、交換制度和消費制度等。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實質是人與社會制度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蒸蒸日上,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不僅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更符合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得到了人民擁護和認可,以致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取向。
2 全球化條件下人才流動的制度動因
經濟全球化導致生產全球化分工,商品、資本和人力跨地區、跨國家加速流通和流動。全球化過程中,國家或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快慢、優劣,取決于容納和適應現代生產力要素的生產關系。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非凡成就,其原因得益于經濟制度的改革,中國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促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
2.1 人才制度對人才流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信息技術革命讓市場嗅覺無比發達,處于流動中的資本、技術、人才的“經濟種子”變得十分敏感。哪里有“制度生態”好,市場就會將資本、技術、人才配置到那里匯聚融合,進而生成“經濟繁榮”的局面。因此,留住和引進資本、人才成為國家和地區發展經濟的主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資本的流向、資本價值增值的取向與科技創新及其主體關系越來越緊密,換言之,資本通過市場不斷的捕獲科技創新的載體及其人才主體來實現價值增值。激發創新型人才活力需要相適應的人才制度及其環境。因此,人才制度及其環境的優劣是人才流動的根本動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靠科技創新來代言,既需要科技創新硬條件保障,更需要創新人才制度予以匹配。
2.2 我國創新型人才缺失的制度動因
中國有句古語,“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雖然我國人力資源總量和人才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從事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科學技術管理、應用和傳播人才仍然是鳳毛麟角,且流失嚴重。據統計,2015年我國人才資源總量約15625萬人,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只有33人[1]。創新型人才只有10000名左右。在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我國排名第29位,高層次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科學家100多人。各種數據說明,創新型人才嚴重匱乏,嚴重制約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現代科學教育發展緩慢,高端研究機構和產業平臺較少,人才培養水準不夠。另一方面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技體制機制與科技創新活動及科技創新主體人才的需要脫節。因此,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全球競爭力的提高,要化解創新型人才稀缺的矛盾,創新人才制度是我國當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
2.3 創新型人才的制度訴求
創新型人才源于且高于一般人才,具有發現問題、發揮自身優勢的能力,并能在實踐中綜合利用、不斷超越,從而解決問題取得創新成果的人。[2]創新型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只有把人才主體放到特定的人才制度及其環境關系中,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才能找到科技創新活動的現實制度訴求。創新人才制度,即包括創新人才個體制度,也包括創新活動的整體制度。這個人才制度環境基本條件具有兩層含義,一是人才制度環境為人才創造價值的能力獲得提供了怎樣的“滋養”;二是人才制度環境為人才創造價值的能力的發揮賦予了哪些“轉化”力量。也就是說,創新型人才既需要實體制度維護其在生產、生活關系和權益的制度底線。更需要在良好的人才制度環境下生產、生活關系的和諧融洽氛圍的制度極限。
3 加強創新型人才“杠桿”,重構創新型人才制度
眾所周知,二戰后美國利用戰爭“杠桿”俘虜了歐洲頂級人才,又用人才制度“杠桿”收服了人才。20余萬名世界頂尖人才讓美國在高科技領域持續“一覽眾山小”的絕對優勢。中國要實現“科技強國夢”,必須抓住科技創新這一關鍵核心。從創新“人才杠桿”入手,將創新“人才杠桿”納入解放生產力范疇,讓科技創新要素流動起來并發揮作用。在現代生產力要素中,要撬動創新型人才流動和發揮潛能,必須要創新“人才杠桿”,即通過多維度創新人才制度來實現創新活動過程中需要的創新實力、創新能力和創新效力的發揮。
3.1 建構微觀靈活制度,保障創新型人才個體核心利益
人的生存和發展是現實的,創新型人才也不例外。創新型人才通過以“知識”為核心實踐活動作用于活動對象,進而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創新型人才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入手,以創新型人才個性化需求為核心制定制度,如戶籍、住房、家屬、教育、醫療和經濟收益,既要滿足創新型人才個體需求,還有滿足其家庭需求。通過微觀靈活的人才制度,滿足創新型人才利益最大化,進而激發創新型人才的活力和潛力。
3.2 建構中觀保障制度,落實創新型人才創新活動支配權
知識產權是個人通過不斷學習、實踐獲得,屬于個人產權,這種知識產權是創新型人才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利益,涉及人才整個創新活動勞動付出和多重收益。依法落實知識產權制度,也就意味著創新型人才的多種利益、多重價值得到了保障。
現代生產力要素的支配權在科技創新活動至關重要。創新型人才之所以成為“非常之人”,是因其有“非常之功”。這種“非常之功”往往受到生產力要素“所有權”和“支配權”的制約,無法發揮,導致科技活動“無功效”。因此,將科技創新活動的支配權釋放給創新型人才。如技術路線決策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等納入創新型人才領導的科技創新系統和框架下整合資源。會不斷激發“非常之功”的功效。
3.3 建構宏觀制度環境,營造穩定的創新活動環境
建立有利于開發和引進創新型人才制度體系,通過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制度體系來推動人才制度的改善、人才制度體系的改善。如寬松與公平、公正的對待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評估人才、激勵人才等制度文化環境。讓創新型人才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一定人才制度環境中“滋養和轉化”。激發其創新、創業、創造的潛能,夯實科技創新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6.7(014).
[2]任飏陳安.論創新型人才及其行為特征[J].教育研究,2017(1).
[3]張志勇.人與制度的哲學研究[B].中共中央黨校,2010.6.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