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心陽
【摘 要】當今社會,經濟特區與非經濟特區之間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但關系到區域經濟的和諧與均衡,同時還關系到當前社會的穩定、分配制度的實施以及機制的公平。另外,經濟特區以及非經濟特區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極化和擴散效應現象。所以,國家應該設立統一的經濟市場機制,并改變當前政府的面貌和角色,對兩者進行比較,挖掘其中的優勢成分,設立經濟特區,并同時采取有利的措施積極完善和引導兩者之間的合作機制。
【關鍵詞】經濟特區;非特區;協調發展;極化效應;擴散效應
經濟特區是中國對外開放改革的試點和先驅者,在長達37年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逐漸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經濟特區模式。當今社會,經濟轉型迫在眉睫,當前的經濟特區主要面臨如下兩個困難:第一,當前的經濟特區該何去何從,怎樣更好的發展,該采取何種方式進行革新;第二,經濟特區以及非特區之間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來促進兩者的和諧發展。
1 中國經濟特區的功能轉換
當前,國家經濟特區按照自身的發展歷程以及社會賦予的責任主要分為傳統型以及新興型兩種經濟特區。所謂的傳統型經濟特區主要是指1980年實施創建的經濟特區,主要為深圳、廈門、珠海、汕頭、海南。這些經濟特殊因為擔負著國家試點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影響和涵義。而所謂的新興型經濟特區主要指的是1990年以后,國家為了更好的發展,并同時協調各區域的經濟發展而提出的經濟性政策。主要有河北雄安新區、上海浦東新區等。雖然這些新區和經濟特區看起來具有一定的差別,但其同樣也具有能夠解決當前經濟制度方面的一些疑難問題的能力和責任。它們的功能雖然不同,但本質上依然是經濟特區。
對于傳統型經濟特區具有一種顯著的特點,即通過挑選具有經濟優勢的某一城市或者城市群,這時候國家相關部門會予以一定的特殊政策的支持和照顧,這一區域就變成了經濟特區,優于周圍其他城市而優先成長,再通過區域輻射效應,使其能夠有效的帶動周圍城市的快速發展,以此來顯著減弱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對于轉型時期顯現的經濟特區則顯著不同,它早已經不是純粹的試驗基地,即使試驗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現在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設立的特區帶動當前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新特區的設立其具有的功能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新社區的設立,被國家重新給予更高的特殊優惠政策,并同時抓緊力度吸引各要素匯聚,以此來加快經濟發展,利用出現的極化效應,進而引發擴散效應作用,形成全新的區域發展狀態。
2 經濟特區與非特區協調發展理論及實踐問題
對于在經濟特區以及非經濟特區怎樣較好的發展,國內外諸多研究學者進行了一系類的學術研究和探討,這些相關研究即使并沒有直接對兩者之間的發展狀況進行研究,但也還是能從另一方面分析此問題。這些理論主要包括: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圍”理論、佩魯的“增長極”理論和“梯度轉移”理論等。更為重要的是,這里的“核心—邊緣”理論和“梯度轉移”理論都屬于針對“增長”極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的繼續發展。
我國在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中實施的發展戰略主要涵蓋以下三點內容。第一:1950年—1970年。這一時期國家實施的是純碎的計劃經濟,這時候對于經濟體制實行相對平等的經濟發展策略。但是,這種體制嚴重違反了經濟制度的效率規則而被淘汰。第二:20世紀80年代。這時國家實施的是不均衡的經濟發展策略。首先設立五大經濟特區,并依據極化效應的原則而使得我國的經濟得到較快的增長。第三:20世紀90年代至今。這時候國家依據梯度轉移理論,在此理論的引導下實施所謂的不均衡發展策略。比如國家設立的河北雄安新區以及浦東新區的規劃、西部大開發等,這些實例都屬于在不均衡發展中實施的均衡發展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不均衡發展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飛快的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諸多疑難問題。
(一)經濟特區存在的極化效應具有一定的負效應效果。國家設立的經濟特區往往在本區域具有較快的增長,能夠顯著推動當前產業的規模和發展,并同時能夠對周邊的人才、技術以及產業鏈都具有一定的極化效應,使得特區經濟和非特區經濟具有較大的差距。
(二)各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將會加大經濟特區的極化作用。區域的一些部門在財稅分權的影響下,往往會形成嚴重的相互競爭作用。這種不良的競爭方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顯著增加經濟發展,但同時也會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
(三)“飛地”特區也能出現。這種特區和原有的特殊相比,該區域的產業相比于周邊城市出現的經濟擴散效應并不顯著,這種現象的出現不但不會引起周邊區域的快速發展,反而會引起周邊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增加。
(四)地域分割的區域也會對經濟體制的擴散效應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這是因為當前經濟特區和非經濟特區之間的相互發展得益于經濟特區所表現出來的擴散效應。
3 經濟特區與非特區協調發展的建議與思考
通過對上述我國經濟特區以及非經濟特區兩者的不同進行具體分析得出,要想使兩者能夠較好的發展,需要著重于實施經濟特區的擴散效應。建議如下:
(一)有效的增強政府的角色轉變。對于政府而言,它和當前的經濟市場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然后經濟市場的主導地位具有確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政府部門的角色改變就變得迫在眉睫。
(二)建立統一公平的市場體系。采取有利的措施積極消除區域封鎖,廢除相關的分割機制,從而設立起具有全國統一的經濟市場模式,以此來增加各要素之間的流動。
(三)建立的經濟特區應該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進行。要充分考慮經濟特區周圍的資源狀況、各基本要素和當前的發展狀態綜合考慮選取具有優勢的產業結構,以此來規避“飛地”現象的出現。
(四)充分增強和完善當前經濟特區以及非經濟特區兩者之間的協調機制。國家相關部門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策略以及有效的發揮經濟市場體制,以達到對各要素之間的有效流動。同時應該正確引導產業的分工體系,有效避免各區域之間的盲目競爭。
【參考文獻】
[1]羅清和,許新華.經濟特區與非特區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與政策思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1(1):77-83.
[2]姬超,袁易明.中國經濟特區發展和轉型的制度本源效應追溯——基于特區經濟發展30年的經驗證據[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67-72.
[3]鄭有國,吳少波.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形成與評析[J].亞太經濟,2008(5): 72-77.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