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斌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公路工程中的各種施工技術都得到了創新發展,這些新技術在施工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乳化瀝青冷再生技術作為新技術的一種,在公路工程路面基層施工中有著一定的應用,本文對某試驗路段冷再生所用的乳化瀝青材料進行相關試驗,確保各項性能滿足施工中的要求。
【關鍵詞】冷再生技術;乳化瀝青;穩定性
乳化瀝青冷再生技術能夠充分利用舊路材料,將部分新骨料、石灰、粉煤灰以及水泥按照配合比要求適當添加其中,同時銑刨舊路,噴灑乳化瀝青和水,隨后進行拌和、再生、攤鋪、碾壓混合料,最終高質量的完成路面施工任務。下面以某公路試驗路段為例,對其采用冷再生基層所用的乳化瀝青材料進行相關試驗。
1 原材料性能
1.1 舊料
舊料的質量把控是決定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交通量和使用年限的不同都會導致舊料的品質差異。本文采用的是原路面銑刨料,其指標檢測結果皆符合相關規范要求。
1.2 粗、細集料
舊料銑刨后,其級配難以滿足使用要求,因此需添加新料。新添加的集料均選用重慶產石灰巖,其檢測指標分別見表1 和表2。
1.3 乳化瀝青
本研究采用的是實驗室自制的乳化瀝青。為了便于乳化,采用90號基質瀝青,經陽離子慢裂快凝型乳化劑,在膠體磨中乳化30min 得到乳化瀝青。采用鹽酸調節乳化瀝青的酸堿環境至PH=2~3,各0. 1%的CaCl2和PVA 作為穩定劑。得到的乳化瀝青檢測結果見表1。
1.4 水泥
水泥對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響。根據施工要求,水泥的初凝時間不宜太短,時間太短不利于冷料的運輸或者壓實。本文采用重慶江津水泥廠產32. 5 號水泥,根據《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30-2003》進行檢測,水泥的性能指標見表2。水泥的經驗添加范圍為1. 5%~2. 5%,一般在此范圍內的再生層能夠有較好的路用性能。本文研究中取定2%水泥用量。
2 配合比設計
2.1 試驗級配
研究表明,將舊料中的瀝青抽提后為準的級配在進行配合比設計時,出現了空隙率高、強度低等缺陷。因此本文以未抽提瀝青的舊料為級配進行配合比設計,將老化瀝青當做填料,得到的混合料孔隙率小,密實度高。新的試驗級配見表3,整體偏AC 級配的上限。、
2.2 乳化瀝青用量
本文首先確定最佳流體含量,然后再確定乳化瀝青用量。將乳化瀝青和用水量的總量當做流體含量。流體含量過高,混合料由于水壓力難以壓實,流體含量過低,混合料不便于拌和,同時也難以壓實。固定水泥用量2%,乳化瀝青用量5%,用水量變化范圍為1%~6%,采用重型擊實試驗得到干密度與流體含量的關系,找到最佳流體含量為8%。確定乳化瀝青最終用量的指標選取馬歇爾穩定度和劈裂強度。馬歇爾穩定度在熱拌瀝青混合料中作為核心指標之一,其可行性得到公認,因此此處也可將其作為設計指標。劈裂強度可評判乳化瀝青用量對混合料的抗拉抗剪強度的影響,因此此處也作為控制指標之一。
考慮乳化瀝青的破乳規律,試件成型時,先擊實50次,置于室溫( 25℃) 養生24h 后,進行二次擊實25 次,然后放置于60℃ 烘箱養生72h。第一次擊實模擬剛剛攤鋪后的碾壓成型,第二次擊實模擬后期的補充壓實。具體試驗為,控制最佳總流體含量8% 不變,乳化瀝青的用量從3%增至8%,將試件完全養生結束后,測定混合料的兩個控制指標值。得到的結果見圖1 和圖2。試驗結果顯示,無論劈裂強度還是馬歇爾穩定度,當乳化瀝青用量為5%,外加水用量為3% 時都得到了最大值。此時瀝青的實際用量為3%,即最佳油石比為3%。
3 總結
通過上面相關實驗,該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溫穩定性和水穩定性。由此可見,冷再生技術既節約了能源,又實現了材料再利用,同時還降低了成本,是一項經濟、環保的道路修筑手段。
【參考文獻】
[1]蔣麗麗.SBS改性乳化瀝青稀漿封層技術在農村公路養護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5(17):141-142.
[2]佘岳輝.乳化瀝青稀漿封層技術在新建路面上的應用[J].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2004(04):24-25.
[3]張忻興,施衛平.乳化瀝青稀漿下封層施工質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7(28):245-246.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