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平
【摘 要】網絡語言低俗化現象日益突出。過度使用低俗的網絡語言會破壞互聯網傳播秩序,污染網絡空間,破壞互聯網傳播秩序;同時也會助長現實社會中的低俗之風,對社會整體的情緒和價值導向產生負面效應,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我們應規范低俗網絡語言和凈化網絡語言環境。
【關鍵詞】網絡語言;低俗化;規范
網絡語言是指流通在網民中間、在上網聊天過程中創造和使用的一些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或信息符號形式。[1]網絡語言已經不僅流行于網絡世界,對現實生活的交流也有巨大的影響。網絡低俗語言的頻繁出現,則會污染健康的文化生態環境。《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2]指出網絡語言低俗化現象日益突出:其中網絡低俗詞語使用最多的依次為“尼瑪”、“屌絲”、“逗比”、“磚家/叫獸”,轉發率均達到了億次以上;經檢索中文報刊媒體,發現媒體在標題中使用最多的3個低俗用詞是“屌絲”、“逗比”和“叫獸”。
本文將分析低俗網絡語言的成因和影響,并探討相應的規范措施。
1 網絡語言低俗化的成因
網絡低俗語言的形成與傳播,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1 低俗化網絡語言的語言成因
第一,經由現實生活中的臟話、方言諧音或縮略而來,如:“滾粗(滾出)”,“淫家(人家)”等。第二,經由英語音譯而來,如:逼格(bigger,源于蘋果手機廣告語bigger than bigger,現被用來指人裝腔作勢的程度)”。第三,經由網民創造用于嘲諷自己或他人的詞語,如“屌絲(身份低微、生活平庸,不滿無聊生活卻又接受現狀的人)”,“矮矬窮(又矮又窮又丑,與‘高富帥相對而言)”,“磚家/叫獸(喪失了公信力和權威性的‘專家/教授)”,等。第四,經由擬態而來,如“我凸(比中指)”。
1.2 低俗化網絡語言的社會成因
首先,它是一些現實社會問題的反映。個人在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面前感到無力,因此需要通過一些途徑進行宣泄。如“屌絲”、“矮矬窮”等,背后大都反映著貧富差距或婚戀等問題。
其次,它是網民社會心態及價值觀念的體現。因為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影響,各種思想和多元文化交融交鋒,社會心態和價值觀念也隨之變化。如“逼格”就反映了英語詞語的中國化;又如“磚家、叫獸”則體現了對某些專家和教授所作所為的不認同和嘲諷。
最后,它是網絡虛擬性和匿名性的結果。在現實交際中,我們一般要遵循得體、禮貌、合作等原則。而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里,交際的語境是匿名性的,隱去了年齡、性別、職業、職務等身份標簽,拋開了身份、地位、道德、社會關系等因素的影響,網絡語言的使用者因此可以無所顧忌地發泄心中的不滿和壓抑而不用考慮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不少網民甚至把網絡當成了法外之地,在互聯網任意發泄、互相攻擊,為網絡低俗語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2 網絡語言低俗化的影響
由于互聯網傳播速度快、范圍廣,這些網絡低俗語言很容易造成廣泛而迅速的影響,形成“多數人的語言暴力”,其社會危害不容小覷。更有甚者,低俗化網絡語言已經有向部分傳統紙質媒體轉移的傾向。有些紙媒也像網絡新媒體那樣,將這類低俗詞語用在文章標題以吸引讀者,其中尤以娛樂新聞居多。無顧忌地使用網絡低俗語言,反映了部分媒體從業者無視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的問題。因為紙媒的受眾不僅僅有網民,還涵蓋全社會男女老幼、各界人士,因此社會負面影響更大。此外,根據網民檢索情況分析,網絡低俗詞語間存在著較高的關聯性。他們之間不僅有明顯的搜索相關性,甚至有些還表現出對女性不自覺的歧視。
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放任不管,不僅會污染網絡空間,破壞互聯網傳播秩序;同時也會助長現實社會中的低俗之風,對社會整體的情緒和價值導向產生負面效應,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3 低俗化網絡語言的規范
為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們應規范網絡低俗語言以凈化網絡語言環境。
第一,解決網絡低俗語言反映的社會訴求。虛擬網絡是現實社會的延伸和投射,相關政府管理部門要分析網絡低俗語言背后的社會訴求,“著力解決好廣大網民最現實、最切身的民生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唯有如此,才能根除網絡低俗語言滋生的土壤,推動網絡語言健康規范發展,讓網絡空間日漸干凈起來。”[3]
第二,加強主流價值觀念的宣傳和影響。中國古代的漢語有雅俗之分,“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古人還把語言作為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網絡語言低俗化的狀況,相關教育部門需要在青少年群體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引導他們提高道德文化修養和明辨是非善惡。教育、語言工作者和媒體從業者要以身作則,并倡導青少年群體自覺使用規范用語和文明用語。
第三,強化網絡空間的監督與管理。網絡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網民也不是化外之民。要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網監部門做到依法管網,網民做到依法上網。
4 結語
網絡語言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語言的發展,使語言變得有活力而不至于僵化。作為網絡語言的使用者,我們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正如艾默生所說:“語言是一座城市,每人都可以為這座城市添磚加瓦,但這座城市的健康和有序,純凈和美好,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4]凈化網絡語言環境,引導網絡語言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的有效監管,需要語言文字工作者的探索研究,更需要網民個人的慎獨慎微。
【參考文獻】
[1]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OL].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602/c392404-27093108.html,2015.
[3]雙爽.互聯網時代的語言“狂歡”——“網絡穢語”的實證調查分析[J].傳媒觀察,2015(03):36-38.
[4]陸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視野中的網絡[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153.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