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蓮
應用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對腦癱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
潘文蓮
目的探討分析應用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對腦性癱瘓(腦癱)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86例腦癱患兒, 采用單雙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3例。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康復護理, 觀察組患兒在常規康復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比較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各功能區評分(認知功能、言語功能、運動功能、社會功能與自理動作)。結果護理后, 觀察組患兒認知功能、言語功能、運動功能、社會功能與自理動作評分分別為(12.84±2.41)、(14.26±2.30)、(12.87±3.41)、(11.64±2.54)、(9.86±1.55)分 , 均高于對照組的 (10.23±1.76)、(10.78±1.89)、(11.24±2.46)、(9.14±2.33)、(7.66±1.0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應用于腦癱兒童康復中效果顯著, 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腦癱患兒;康復效果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簡稱為腦癱, 屬于兒童時期非進行性腦部損害或者天生發育缺陷等因素導致[1]。腦癱是威脅兒童健康成長的主要因素, 也是導致兒童殘疾的重要原因。通過健康教育等方式, 可將腦癱兒童的認知、運動等功能提高, 且已經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2,3]。本文特選取本院收治的86例腦癱患兒作為觀察對象, 探究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對腦癱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4年8月22日~2016年8月22日收治86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單雙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3例。觀察組中, 男23例, 女20例;年齡3~9歲, 平均年齡(5.34±1.68)歲;病情:痙攣型25例,非痙攣型18例。對照組中, 男24例, 女19例;年齡3~8歲,平均年齡(5.31±1.62)歲;病情:痙攣型26例, 非痙攣型17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無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康復護理, 主要包括語言療法、運動療法、作業療法中實施中頻率脈沖治療, 并且聯合電磁場療法等物理治療。每周進行一次家庭康復訓練等。觀察組患兒在常規康復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主要護理內容包括課堂時段護理、常規時段護理、家庭康復加強護理。具體如下。
1.2.1 課堂時段護理 將教育的相關內容轉化為具有節律性的課堂活動, 相關教育內容包括步行課(訓練跨越障礙,以上下階梯訓練為主)、手部課(鍛煉患兒的抓握、拋放以及捏串等能力)、坐立課(訓練患兒的坐姿、站姿以及轉換能力)、常識課(教育患兒識別性狀、顏色、標識以及物體)、數概課(指導患兒理解數字的大小和順序)以及溝通課(通過誘導, 提高患兒的觀察力, 并加強其對事物的聯想性)等[4]。
1.2.2 常規時段護理 ①訓練患兒的運動障礙, 包括日常起床、穿脫衣、洗漱、就餐、入廁以及各種活動等。將各種運動的流程向患兒進行誘導, 并幫助其反復練習, 提高其獨立能力,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5,6]。②針對患兒出現的自卑、抑郁等負面心理, 應加強與其交流, 仔細觀察其內心感受。通過撫觸、播放音樂等方式, 緩解其不良情緒, 減輕患兒的心理壓力。
1.2.3 家庭康復加強護理 加強對家長的教育, 教會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患兒的獨立性以及生活能力, 并做好其心理工作, 以防家長對患兒的過分保護導致康復訓練效果不佳。同時, 應引導家長明白自身在對兒童培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應積極投入到教育活動中, 盡可能發現患兒的潛力,并滿足其需求。將引導模式應用于生活中, 將對患兒的教育流程節奏穩定。通過熟悉的家庭環境, 提高患兒對日常生活技能的掌握, 并提高其自理能力[7,8]。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觀察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各功能區(認知功能、言語功能、運動功能、社會功能與自理動作)評分。各功能區評分采用《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表》判定,分數越高, 表示患兒的各功能區水平越高[9]。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 兩組患兒各功能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患兒的各功能區評分均較護理前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兒認知功能、言語功能、運動功能、社會功能與自理動作評分分別為(12.84±2.41)、(14.26±2.30)、(12.87±3.41)、(11.64±2.54)、(9.86±1.55)分 , 均高于對照組的 (10.23±1.76)、(10.78±1.89)、(11.24±2.46)、(9.14±2.33)、(7.66±1.04)分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各功能區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各功能區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項目 觀察組(n=43) 對照組(n=43)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認知功能 8.06±1.20 12.84±2.41ab8.10±1.05 10.23±1.76a言語功能 8.15±1.13 14.26±2.30ab8.12±1.16 10.78±1.89a運動功能 9.12±1.13 12.87±3.41ab9.10±1.09 11.24±2.46a社會功能 7.12±0.87 11.64±2.54ab7.10±0.85 9.14±2.33a自理動作 5.48±0.71 9.86±1.55ab5.46±0.70 7.66±1.04a
根據我國流行病學相關資料顯示, 腦癱的發病率較高,且屬于目前導致兒童殘疾的主要因素, 應引起臨床重視[10]。本次研究將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應用于腦癱兒童的康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兒在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的干預下, 患兒的認知功能為(12.84±2.41)分、言語功能為(14.26±2.30)分、運動功能為(12.87±3.41)分、社會功能為(11.64±2.54)分、自理動作為(9.86±1.55)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 (10.23±1.76)、(10.78±1.89)、(11.24±2.46)、(9.14±2.33)、(7.66±1.04)分 (P<0.05)。
綜上所述, 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應用在腦癱患兒康復中,效果顯著, 可提高其各項功能水平, 值得臨床推廣。
[1] 聞春波.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對腦癱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探析.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 7(18):231-232.
[2] 李巧秀.引導式教育理念對腦癱兒童康復護理效果的影響.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11):235-236.
[3] 李倩, 孫倩.引導式教育理念對改善腦癱兒童康復護理效果的影響.中國衛生產業, 2016, 13(19):128-129.
[4] 萬靜, 張海珍.應用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對腦癱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醫藥, 2016(1):63.
[5] 夏遠群.應用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對腦癱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11):157.
[6] 李秀麗.應用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腦癱兒童的康復療效觀察.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6):127.
[7] 曾敏.腦癱兒童康復護理中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的應用效果.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6, 2(4):44-45.
[8] 謝小麗.引導式教育理念護理對腦癱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探析.醫學信息, 2015, 28(52):310-311.
[9] 郭雯雯, 呂復莉, 楊李, 等.對腦性癱瘓患兒建立引導式教育理念的護理方法及應用.安徽醫學, 2015(1):99-101.
[10] 任洪梅.引導式教育理念對腦癱兒童康復效果的改善作用分析.當代醫學, 2016, 22(9):123-1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8.095
2017-07-24]
525300 信宜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