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
據我觀察,凝望是有別于眺望的。眺望,一般是心中沒有什么明確意識下的習慣性舉止。而凝望,則含有沉湎的情致,尤其在心靈幽靜之時。因為思念、回憶、渴望、憂郁的心理因素,潛伏于其中。凝望的發生,往往在較為遼闊、邈遠、落霞飛云之境。譬如:大漠、草原、湖海,一碧長天,以及遠水古驛處。
例一:唐詩人王維,當年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之地的西河節度使府,去慰問將士,寫了一首紀行詩作《使至塞上》,記錄他一路上的所聞所見,和孤獨心境。尤其,遠水,大漠,古驛,是他聚思凝望的主要原因:“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遙候騎,都護在燕然。”在這首五言律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是神來之筆。不僅畫面開闊,意境雄奇,而且僅用幾筆,便勾勒出塞外邊陲之地,獨特的地域風光。清末秀才,著名學者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一點也不為過。王維,是朝廷使者,又是詩人,他對邊塞的觀感,不僅僅停留于奇特、遼遠、荒涼之上。一個“孤”字,一個“直”字,寫盡了他當時的心境。這里,他的確不是在眺望,而是在凝望。因為,凡心懷天地之人,時有“憂”字,浮現在他的視野里,是常有的事。何況,他不是游客,他是官員,更是詩人。只有凝望,才可以悟出,孤字與直字的真實內涵。此時,他站在一處高地,或是山頭,或是驛樓,黃水遠漠,盡收眼底。尤其對遠水與古道的凝望,給他心靈以強烈的內在呼應。這里,凝———是一個沉甸甸的字眼,既含情又耐咀嚼。

例二:上世紀60年代,我在一個牧業生產大隊,勞動鍛煉一年。對凝望,有了更深刻的體驗。這一片草原,叫渥布里烏素,意為內水。有草湖一面,面積不小,水草長勢葳蕤,野禽常來光顧。湖邊有幾頂蒙古包,錯落于草叢中。娜布琪瑪額吉的包房,是離湖最近的那一頂。她,為人善良、謙和,極具慈悲情懷。人稱她是,草原綠度母,就是說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每當清晨來臨,她趟著露水,走出包門,把鮮奶盛于鑲著銀邊的烏木碗里,而后用幾根白草沾著奶液,恭敬地潑向天與地。口中有詞,音韻柔柔,像掠過草尖的一絲兒微風。敬奶禮畢,她便手搭涼棚,凝望遠方。這是她的習慣,也是儀式。她凝望,冉冉升起的那一輪朝陽,并且雙手合十,將祈愿捂于心口;她凝望,越過草灘,斜馳而去的那一溜野羊群。喃喃自語:霍若嘿,霍若嘿!(可憐,可憐);她凝望,振翅于高闊藍天上的,那一群群迎風鳴囀的百靈鳥,是怎樣以飛翔的特技,停翅于風波中,俯視緩緩移動的牛馬和駝羊;她凝望,遠方草地上那一頭,離群的小牛犢,孤獨無助地往四處張望。她嘆氣:是誰家的孩子呢?哎!它怕是迷路了;她凝望,湖中游弋的那一對白天鵝,憂心重重地自言自語:那一對呢?今天怎么沒有來?寶日罕(佛呀),但愿它們平安……
顯然,凝望是她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尤其在清晨。在夜晚,她也走出包房,默默凝望星野和草地。凝望那一輪,寂然照徹這一片草原的慈悲明月,似乎,她的目光是一條牽線,牽引著它,游動于萬里夜空,怕它被什么掠了去似的?的確,草原的夜空,怎能少得了,那一輪明月呢?因為,它是這一片寧靜草原上,唯一一盞靈魂的燈。誰說不是呢,在此時此刻,那一輪明月,也在俯視著她。俯視,也是凝望,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而已。在這里,勾連人與明月的,是超越空蒙的柔柔情思,像無名之水,淙淙流淌。
我對凝望,最深切的感悟,應該說,是從這里始的。因為,一旦想起娜布琪瑪額吉,我就不由地聯想,凝望這個詞匯。我有時覺得,額吉降生在這個人世間,抑或,就是為凝望而來的。為此,凝望這個人人皆有的舉止,因了額吉,有了別樣的、獨特的含義———對萬物的悲憫和祈禱。
例三:有一年的晚秋時節,我與內子,緩步登臨古樓岳陽。時在傍晚,洞庭水波,被夕輝鍍成金鱗萬點,閃爍不止。而遠水處,見有一大片的水鳥,落于水岸,靜止如一幅水墨。它們,一定是在惜別,將要歸去的那一輪夕陽。不然,為何齊刷刷頭朝落日處,一動亦不動,似行舉目禮。對,它們是在凝望,含有不舍。它們的凝望,沉靜若水。讓人聯想,禪這個詞匯。它們對落日,為何如斯依戀?我無法究其原由,但有一點,我是明白的,那就是,自然萬物,都有慈悲為懷的一面。夕陽,尤甚。
何況,在昔日的洞庭之秋,凝望過遠水的,更有北宋大文學家———范仲淹。他與友人,登得古樓岳陽,去凝望浩渺萬頃的洞庭之波,心有感悟,揮毫便題留:“……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是他的追懷,也是感慨。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他凝思苦想的收筆之句。也是他,此次凝望之后所發出的情懷與抱負。
有時,眼中有物,心中未必都會生情。對眼中之物的深刻認知,往往是由持久的凝望,而獲得的。尤其在這方曠世水域,使人與飛禽,生情與心,是由內在因素促成的。那就是,“水德”最接近于“道”的緣故。
選自《中國國門時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