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雅東
摘要:舊城改造是政府的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何客觀公正合理的對擬拆遷建筑物進行估價,關系到政府和被征收人雙方的切身利益。本文對房屋征收過程中最為棘手的建筑物實際用途變更問題,即“住改商”問題如何進行客觀合理的估價,進行了一定的梳理總結工作,探討了相關的估價方法問題。
關鍵詞:住改商;房地產估價;征收補償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然要求政府對城市進行重新規劃,舊小區居民的搬遷安置問題,是當前社會矛盾和爭議較多的問題,其焦點主要突出在搬遷補償金額問題。據相關統計,存在估值異議的房產類別從小到大依次為:住宅、商業、工業、涉及實際用途變更的房產(如“住改商”)。也就是說,涉及住改商的房產是搬遷評估中爭議最大的一類,客觀上為房產征收估價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那么該如果客觀合理的對這類房產進行估價呢?
1.估價方法的適用性分析
1.1比較法
該方法的核心問題就是要找出三個以上可比交易實例,那么什么又稱為“可比性”?根據最新2015版房地產估價規范,主要包括五點:交易方式與估價目的相適應;與估價對象房地產相似;成交日期不宜與估價時點相差一年,特殊情況下不得超過兩年;成交價格應可修正為正常價格;位置與估價對象較近。所以,只要找到三個以上的滿足以上條件的“住改商”房屋,比較法是具備適應性的。
1.2收益法
具有收益性的房產,如出租、自營的房產,其未來的租賃收益或者經營收益是比較容易預測的,且相關稅費等容易估算,這類房產適宜采用收益法估價。而“住改商”房產恰好就是用來出租或自營,具備這類條件。所以收益法也是具備適應性的。
1.3成本法
該方法其實就是估算房地產的“成本價”,即估算出土地價值加建筑物價值總和。但是“住改商”土地使用權本來就是“住宅”用途,用成本法估算出的住宅類用地價值與實際情況不符。所以成本法單從土地使用權一項就應該被否定,不具備適應性。
1.4假設開發法
剩余法只適合用來對未建成的房產包括單純的空地進行估價,而“住改商”本來就已經建成,故該方法也不具備適應性。
2.估價方法在“住改商”房屋中的具體運用
“住改商”房屋的估價方法只能是比較法和收益法兩種。根據最新估價規范,當兩種方法同時適用時,需同時選取,不得隨意取舍。
2.1比較法的具體運用
如果當地存在三處以上,近期已實行征收的“住改商”房產,且征收時間較為接近(不超過一年)。那么很明顯滿足選擇交易案例適用的條件,直接按照傳統比較法對交易案例進行各因素修正,即可得到比較法估價值。
但是當地若不存在這樣的案例,是不是比較法就不適用呢?筆者認為不然,因為住改商房產,產權性質仍然為住宅,但實際用途卻變為商業。那么這里有兩種途徑可供考慮:
第一種途徑是按住宅用房的比較法進行估價后,然后再考慮將住宅轉變為商業所增加的房地產價值附加值。因此,考慮住改商的價值附加才是關鍵。眾所周知,住宅改為商業后,房產帶來的凈收益是會增加的,如果是出租的房產,租金較純住宅要高,這時只需要評估兩者間的租賃差價,并用年金現值法得到折現值,而這個數值,正好體現了因為實際用途變更所帶來的房屋價值增加,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住改商價值附加值。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政府拆遷部門也是按住宅評估值加上適當的價值增加值作為“住改商”征收價值補償給產權人的,這一方法在實踐中運用比較普遍。
第二種途徑是假設房產已經變性為商業用房,按商業用房的比較法進行估價后,再類比“剩余法”思路,減去變更用途所需要的成本后得出“住改商”征收評估價值,由于純商業用房的征收補償案例較多,因而其評估值易于被政府和被征收人接受,且變更成本主要涉及辦證費用,以及住變商補土地出讓金兩大塊,而這些費用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也容易被利害關系人所接受。
2.2收益法的具體運用
收益法的關鍵,主要是這三個參數的取得:未來凈收益、還原率和收益年限。未來凈收益可以從三個以上的“住改商”租賃案例中得到客觀收益,而舊城改造項目 “住改商”房產較多,其租金并不難取得。而還原率,通常采用無風險報酬率加風險補償的方法,但考慮到“住改商”法律制度上的爭議性,其風險補償的取值應該比純商業還要高。對于收益年限的選取,由于住宅用途土地使用證可以自動續期,那么是不是就該選取無限年期收益呢?也不是,而是應該考慮現存建筑物經濟耐用年限來確定,具體最好由政府和被征收人合理協商確定。
當兩種方法的估價值得到以后,要綜合求取“住改商”房屋評估值。如果兩種方法的差異較小,則可以采用算術平均值得出綜合價值;否則采用加權平均值來確定。一般而言,當采用加權平均值時,由于比較法評估值易于被利害關系人接受,該方法的權重要取得高一些。
結束語
實際用途變更的房產在征收過程中,其評估難度是比較大的。但通過對估價方法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住改商”房產的最大爭議在于法律制度層面上,所以,估價師必須獲得政府有關部門相關批文或認定后,才能將用途變更附加價值考慮到這一類房產估價中。本文雖然歸納出了適用這類房產的估價方法,同時也對這些方法的具體應用進行了探討,但對收益法中,還原率究竟應該怎么取值?兩種方法評估差異過大,加權權重究竟應該如何量化取值?這些都是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歸納和理論上進行創新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戚冬瑾,周劍云.“住改商”與“住禁商”對土地和建筑物用途轉變管理的思考[J].規劃師,2006(02)
[2]陳玉祥.論“住改商”的法律規制[J].鹽城工學院學報,2010(03)
[3]馬瑞杰.住改商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09下)
[4]謝建定.試論農村房屋拆遷中的“住改商”問題[J].浙江國土資源,2010(03)
[5]柏亞琴.論住宅商用糾紛的多元解決機制的構建[J].法制與經濟,2010(11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