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新區高技術服務業的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提升產業結構、提升現代化水平,從而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本文基于 SWOT 分析視角,研究了高新區高技術服務業的發展環境,指出高新區高技術服務業發展方向,并據此提出了高技術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技術服務業;SWOT;產業
一、重慶高新區高技術服務產業發展概況
“十二五”期間,高新區高技術服務業位居全市前列,成功獲批全國首批科技服務業試點,高技術服務業連續保持20%以上增速。2016年高技術服務業收入增長超20%,現總收入達到120億元,實現稅收6.7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34萬人,整體顯示出較為明顯的知識人才密集和高附加值。
從行業分類來看,高新區軟件信息服務、物聯網、電子商務等高技術服務業快速發展,聚集“雙軟認證”軟件企業達到120家,企業數量占全市約30%,阿里巴巴·高新區產業帶影響日益提升。物聯網行業已成為重慶市的“隱形冠軍”,成為全市物聯網產業的集中聚集地。現代商貿物流業正加快形成“服務重慶、輻射西南”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產業布局上制定“一基地兩中心”發展戰略。高新區西區作為重慶都市功能拓展區西部核心板塊,定位打造國家級綜合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高新區東區作為重慶都市功能核心區重要組成部分,定位打造石橋鋪、二郎兩大高技術服務中心,著力發展以軟件及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為主的高技術服務產業。
二、高新區高技術服務業發展SWOT分析
(一)面臨的優勢和機遇
經濟優勢。高新區有良好的工業發展基礎,有條件支撐科技服務、信息服務業為主的高技術服務業發展。
政策優勢。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重慶高新區產業發展增添新動力。與此同時,高新區獲批為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市區兩級政府將在高端人才引進、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支持、創新創業平臺和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為高新區發展增添新動力。
科技創新優勢。重慶高新區內和周邊高校、科研機構、生物技術企業集聚為高新區不斷加快對源頭創新的推動力和創新創業氛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撐。
產業基礎優勢。高新區在經歷了一輪“勞動密集型、重型化工業”向“高科技含量、輕型化工業”,以及“服務中心化”、“制造郊區化”的調整后,已奠定了現代服務業、現代制造業的產業基礎,初步形成了高端產業集群的產業發展格局。
戰略優勢。“一帶一路”為高新區加快國際化步伐,依托國際合作平臺整合全球產業資源提供了新的機遇。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加快互聯互通大通道建設,為高新區在更高水平上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間。成渝城市群建設有利于成渝統一市場的發展,為高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二)面臨的劣勢和挑戰
區域競爭威脅。重慶產業園區眾多,周邊的兩江新區、西永微電園、經開區和璧山高新區工業產值均已跨過千億大關,尤其是兩江新區與高新區的發展形成很強的競爭關系。面對眾多園區的同質化競爭,高新區的產業、科技和金融資源集聚能力尚不占優勢。
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挑戰。高新區人才、科技等要素的聚集度不高、創新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高新區經濟增長方式轉型。
經濟劣勢。高新區現代服務業中,以高技術研發、金融服務、總部經濟、文化創意、傳媒發展為特色高技術服務業仍處于起步較初級階段。現代制造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在科技產業投資、研發投入、產業規模以及科技人力、新產品出口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政策劣勢。高新區在政策規劃、綜合配套方面具有得天獨厚優勢,但也存在著政策的導向性不足,如仍缺乏針對工業設計、檢測檢驗等具體高技術服務產業領域的導向政策;政策措施的普適性不足,如某些政策門檻偏高、有的政策落實不到位,影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參與積極性。
三、重慶高技術服務業發展的建議措施
一是進一步明晰高技術服務業發展布局。建議強化區級層面統籌指導,結合功能板塊功能定位和樓宇經濟工作,進一步明晰高技術服務業重點領域在全區的發展規劃布局,形成以高新區石橋鋪、二郎區域為主,各區域錯位良性發展的態勢。
二是進一步優化要素環境。建議進一步強化對成長性高技術服務企業的要素保障;強化融資保障,加快探索股權融資機制;強化人才保障,探索搭建基層技術人才培訓體系和高層次技術人才引進體系并給予相應政策補貼;鼓勵企業通過集中外包實訓、在沿海發達地區設立技術站輪崗等方式擴大人才隊伍,降低用人成本。
三是做大做強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業。依托高新區東區軟件企業集聚優勢,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軟件及信息服務龍頭企業,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長型信息技術企業,重點發展面向電子政務、工業信息化、節能環保、安防監控等領域的云計算及大數據、物聯網、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信息系統集成等技術開發和應用服務,打造西南地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石橋鋪軟件產業基地和物聯網產業示范基地。
四是新建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新建一批具有共性技術和公共服務性質的技術服務平臺,以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吸引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團隊和機構入駐,提升高新區科研和產品開發的能力。
五是加快專業化研發中心建設。集中興建具有國際領先國內先進水平的研發基地,實現行業資源共享和產業交流。重點建設下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先進制造業等支柱產業的研發中心。
作者簡介:
張大磊(1982.7- ),男,漢族,河南省鹿邑縣人,碩士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產業結構與投資流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