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產業結構優化階段,河南省作為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成員,其金融體系不斷完善,產業結構趨于合理。但是,在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現象嚴重,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依然很大。因此,本文通過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期達到促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目的。
關鍵詞:河南省;農村產業轉型升級;金融支持
基金項目:2017年度信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編號:2017JJ038)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長久以來一直背負著全國人民糧食安全的重任,河南省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極度不平衡,河南省農村產業亟須轉型升級以抵抗各種自然風險的沖擊。
一、農村產業轉型升級與金融支持內涵界定
(一)農村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學術界對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內涵沒有統一的定論,普遍認為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是指農業生產從高耗能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低耗能型和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的過程,即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升級。本文認為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是指農村產業結構在調整過程不斷優化,在優化過程中持續調整,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使農村產業結構向更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方向轉化。總的來說,理解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內涵,關鍵點:一是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轉型”,不是簡單的轉行業,而是轉變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 ,即將高投入低產出轉為低投入高產出產業。二是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升級”,不僅僅是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升級,還涵蓋產業內部的升級,即產業升級同時向橫向和縱向進發的過程。
(二)金融支持
1992年,我國改革開放以后,開始正式步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改革行列。然而,制度支持卻未能與金融支持融合,形成長效的激勵機制,使我國的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受到掣肘。本文認為金融支持是指存款和非存款金融機構為了扶持某個行業或產業的發展,利用聚斂和配置功能主動對其進行有計劃性、針對性的資金支持。
二、金融在支持河南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問題
(一)融資需求意愿不太強烈
河南省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資金需求主體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農業貸款的意愿不太強烈,主要原因:一是資金需求主體因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太關注正規金融機構發布的相關支農、惠農政策信息,導致其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相關信息的速度遲緩。二是資金需求主體本身缺乏自信,普遍認為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條件高,貸款手續復雜,需要提供抵押擔保,自身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農業貸款。因此,需要引導其從正規的金融機構獲得農業貸款,進而加快河南省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進度。
(二)農村產業融資成本較高
與其他產業相比,河南省在農村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農戶和農村產業資金需求主體獲得資金的融資成本普遍較高。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一是農業自身的風險性決定的。目前,河南省的農業生產方式還處于比較落后狀態,生產規模相對分散化,仍然難于抵抗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的侵襲。二是農村產業收益率普遍較低。由于農產品的收入彈性相對較低,在貸款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營利性的金融機構更多的會把有限的金融資源投向收益率更高的其他產業中去,農村產業資金需求主體通常會成為犧牲品。三是金融機構支農貸款的管理成本較高。大部分農村產業需求主體的貸款相對分散,不好進行統一管理。
(三)農村金融機構支農力度弱
目前,河南省雖然已經建立起來一套相對完善的農村金融支農體系,但是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給農村產業的資金總量相對較少,主要原因:一方面農村產業自身的生產周期相對較長,風險相對較高,收益相對較低。農村金融機構出于資金的安全性、營利性和流動性等方面的考慮,不太傾向將金融稀缺資源投放到農業生產活動中,會有意減少在農業領域的資金投放力度;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政策扶持。農業貸款相對比較分散,難以管理,加之農村金融機構本身就資本具有逐利性,不太青睞高成本低回報的農村信貸業務,更偏好將金融資源發放給低成本高回報的其他產業。如果政府沒有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會出現嚴重的資金外流問題,農村金融機構支農動力嚴重不足現象。
(四)農村金融機構相對單一化
一是在眾多農村金融機構中農信社處于壟斷地位。隨著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河南省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大規模地的整合,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全省農村金融市場逐步占領了壟斷地位,致使農村金融機構競爭不完全,結構相對單一。二是保險金融機構很少涉足農村產業保險業務。保險金融機構對農業貸款保持“惜貸”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生產的周期相對較長,風險較高。目前,僅有少數獲得政策支持的保險金融機構從事農業保險領域,遠遠不能滿足全省農業發展的需要。
三、金融支持河南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策略
(一)優化金融支農環境
良好的金融支農環境是推進河南省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石。營造良好的金融支農環境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礎設施。如建立堅固職能的現代電網,改善農村的通電狀況,完成村村通計劃;增加金融支農存取款服務網點,構建非現金結算支付清算體系,滿足農民群眾的基本金融服務需求;加快農村信息網絡建設,使農民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金融服務。二是維持良好的農村金融秩序。河南省農村金融秩序比較混亂,政府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農村金融市場操作規則,集中力量對農村金融市場秩序進行監督管理,進而保護參與者的經濟利益。
(二)努力拓寬融資渠道
鑒于目前河南省正規的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涉農資金,供給相對不足,無法滿足農村產業轉升級對涉農資金的需求。因此,河南省應該努力拓寬農村金融市場的融資渠道。一方面規范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使其合法化。政府可以大力倡導民間資本進入農村產業,將符合一定條件民間金融組織納入正規銀行金融機構范疇。比如可以允許規范經營5-10年,信譽良好的民間融資信貸公司合法化,轉型為民營銀行,納入政府的統籌范圍內,從而緩解河南省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對資金的需求狀況,減輕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涉農資金供給壓力。另一方面引導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合規化。針對非正規的農村金融融資渠道,政府應該在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基礎上,設立相應的法規制度以保護合法經營的非正規的農村金融融資組織,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上的閑置資金,滿足我省農村轉型升級對資金的迫切需要。endprint
(三)加大金融支農力度
一般來說,涉農貸款相對比較分散,難以管理,加之農村金融機構本身就資本具有逐利性,不太傾向將金融稀缺資源投放到農業生產活動中,會有意減少在農業領域的資金投放力度,出現嚴重的資金外流問題。為了改善農村金融機構資金外流、支農力度嚴重不足的現狀:一政府需要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稅收方面,針對服務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金融機構可以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甚至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的支農業務提供相應的稅收減免、資金補貼,減輕農村金融機構的負擔,激發農村金融機構支農的積極性。二是明確地方和中央財政的責任。針對農村金融機構提供支農金融信貸資源的風險處置問題,政策性貸款業務的長期虧損彌補問題等,地方和中央財政應該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完善現有的制度,以解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支農資金的后顧之憂。
(四)完善金融供給體系
首先,加快國有制銀行的股份改革,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河南省的農村金融體系中,國有制銀行享有政策扶持,長期居于壟斷地位,致使其經營效率低下。只有加快國有銀行產權改革的步伐,才能提高國有銀行的金融服務水平,引導資金投向農業,推動河南省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其次,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由于河南省農村產業自身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廣大的農戶和農村企業很難從資本市場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河南省急需建立健全農村金融信用擔保機構,比如設立農民信用擔保協會,農戶聯保組織,或者由農村企業、政府和金融機構聯合出資建立信用擔保機構,解決農民因缺乏必要的信用擔保而難以取得農業貸款的困境。最后,完善保險公司內部的農業保險業務領域。建立單獨的農業保險公司不太實際,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針對保險公司原有的農業保險業務領域,設計由當地政府部門的政策性保險為主,以商業銀行保險為輔助的農業保險模式。
參考文獻:
[1]劉秀麗.中國農業轉型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5(11)
[2]陶浪平.安徽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
[3]郭少東,周萍.新常態下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現代交際,2015(12)
作者簡介:
丁娜,女,河南商丘人,助教,河南省大別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產業經濟、農村金融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