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美羅金木熊代榮鄭杰楊梅吳仙
(1,貴州省開陽縣雙流鎮農業服務中心 550300;2,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 550005)
雙流鎮農村養牛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趙世美1羅金木1熊代榮1鄭杰1楊梅1吳仙2
(1,貴州省開陽縣雙流鎮農業服務中心 550300;2,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 550005)
本文通過對雙流鎮的草山草坡數量、牛存欄數和人工種草現狀進行深入調查、分析、研究,總結雙流鎮對養牛的一些具體經驗與做法,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切實可行解決措施。
牛存欄數;人工種草;現狀;問題;措施
隨著國家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以草食型為主的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支柱產業,特別是養牛業也有明顯的發展[1]。牛肉市場比豬、雞市場穩定,對牛肉消費需求越來越大,平均價格在70~80元/kg,養牛發展空間非常巨大。雙流鎮總面積179.28km2,耕地34165畝,人均耕地0.92畝,森林面積83000畝;全鎮轄13801戶37140人,其中農業人口31124人。現牛存欄量2724頭,合作社2個,養殖大戶17戶,一般養殖戶500戶。根據土地的擁有量和有效承載能力[2],載畜量以2畝耕地吸納1頭牛的糞尿,確定飼養量,雙流鎮發展養牛前景廣闊。為了掌握雙流鎮農村養牛業的發展情況,農業中心積極安排部署,緊緊圍繞雙流鎮草山草坡數量、牛的存欄數、人工種草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調查收集。對數據材料進行分析,雙流鎮主要存在青草嚴重不足、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飼養管理粗放、防疫意識薄弱等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了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田野調查法,即實地調查法,并結合抽樣調查法和結構訪談法[3]。調查者從客觀視角出發,采用上述的調查方法,真實地反映農村養牛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簡要的分析。
2016年10月中旬,根據具體調研的人力、物力等條件,通過實地走訪,依據養牛業的規模大小和農業生產條件,抽樣選擇了雙流鎮3個具有差異性的養牛村:三合村、雙永村、白馬村作為樣本。三合村農業生產條件較好,養牛業起步早,規模大,2008年以前有一個存欄680頭的奶牛基地,是典型代表;雙永村相對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規模相對鼻雙永村小;白馬村是雙流鎮貧困村,起步晚,屬于養牛新村。選擇這3個典型養牛業村,運用分層抽樣法在3個村中抽查100戶其中10頭牛以上的大戶約占30%,5~10頭牛的中戶約占40%,5頭牛以下的小戶約占30%)作為樣本,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調查研究。
本文主要通過實地調查和訪談來收集資料,對雙流鎮草山草坡數量、牛存欄數、人工種草情況等方面進行調查收集,并進行分析,主要存在青草嚴重不足、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低、飼養管理粗放、防疫意識薄弱等問題。
據調查三合村人工牧草400畝,天然草地500畝,退耕還草200畝;雙永村200畝,天然草地1000畝;白馬村200畝,天然草地1200畝。2016年主要種植品種有青貯玉米、一年生黑麥草和紫花苜蓿。天然牧草占地面積大,但牧草質量較差,生產力低,不能刈割不能放牧,空有數量而無利用價值,造成牛在冬春季營養不足,發育停滯,養殖成本提高,效益降低。而人工牧草占地面積小,混合牧草搭配,能夠滿足牛的營養需要,促進生長。
據調查三合村種植玉米434畝,產玉米秸稈651t,雙永村種植玉米203.6畝,產玉米秸稈305.4t;白馬村種植玉米59畝,產玉米秸稈88.5t;三合村種植水稻129.5畝,產稻草51.8t,雙永村種植水稻97.2畝,產稻草39t;白馬村種植水稻75畝,產稻草30t。3個村僅有三合村種植青貯玉米,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高,其他兩個村對秸稈利用受技術和財力所限,特別是在秸稈利用過程中的回收、運輸等環節,在山區、缺乏勞動力的情況下,沒有企業帶動,大規模的、系統的回收難以實現。
據調查三合村牛現存欄728頭,人均頭數0.15頭;雙永村牛現存欄574頭,人均頭數0.05頭;白馬村牛現存欄207頭,人均頭數0.04頭。全鎮有能繁母牛610頭,共設凍改點2個,能輸精配種的技術員2人,情期受胎率90%以上,成活率90%以上。根據調查統計分析,初步得出了有關上述3個村的養牛收入總體情況,見附表。
從附表可以看出,有40%的養殖戶利潤極低甚至虧本,但仍有60%的在盈利。從對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養殖戶對飼養管理技術推廣認識不到位,防疫意識淡薄。大部分肉牛養殖戶“重治不重防”。當牛患病時不斷用藥,直至牛病愈,卻舍不得花少量的錢去做好牛的消毒防疫工作。第二,村級防疫員報酬低,隊伍老齡化。村級動物防疫員大多50~60歲,常年留守在村中開展春、秋兩季集中免疫、新增牛羊的補免,對動物疫情報告觀察、信息報表等工作不能勝任,而年輕的防疫員認為此工作多報酬低,不愿干,造成雙流鎮養殖戶整體防疫意識薄弱。
三合村的實踐已證明,人工草地生產力比天然草地高2倍,青貯玉米比天然草高5倍。傳統的“一根繩一勺糠,一把稻草過個冬”的放養模式飼養肉牛,不但飼養周期長,而且效益低下[4]。為此,雙流鎮必需以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為基礎改良天然草場,開展撒播、帶狀補播、灌溉、施肥、圍欄、輪牧等措施,提高草場產草量和優質牧草數量。同時以人工種草為重點,推廣草田輪作,據報道兩年生草木樨倒茬種糧,田產增收100%以上,土壤中含氮量、有機質均增加[5],所以紫花苜蓿、與玉米、水稻等農作物輪作,可以達到以草促農的經濟效果。鼓勵養殖戶充分利用旱地和秋冬閑田,大力種植人工牧草,上半年種植矮象草和青貯玉米,下半年主要種植黑麥草和紫花苜蓿。肉牛大戶每戶每年牧草面積都保持在10畝以上,其中矮象草、玉米草5.5畝,切實解決了青飼料不足的難題。
農作物秸稈作為一種資源豐富、來源廣泛的生物質資源,在畜牧業和生物能源產業應用潛力巨大。但由于其復雜的化學組成以及抗性結構,使其不能直接高效地通過生物轉化所利用[6]。通過微生物發酵秸稈,可以改善秸稈特性,提高秸稈利用率。開展秸稈微貯飼料技術培訓,引導農民樹立“秸稈也是重要資源、抓好秸稈綜合利用也能增收”的新觀念[7],建立微貯秸稈飼料利用示范點,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推行的秸稈補貼項目,新進秸稈加工機械設備,完善秸稈飼料配方,生產顆粒秸稈飼料。
嚴格遵守“預防為主”的原則,切實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質量[8]。成立動物防疫合作社,實施統一生產技術規程(包括品種、飼草飼料、飼養管理和疫病防制技術等),統一投入品采購供應,統一質量安全標準,統一產品和基地認證認定,統一品牌、包裝和銷售等環節[9],解決生產中技術薄弱、管理落后、疾病風險大、生產水平低等諸多問題,增強畜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防疫人員加強防疫宣傳,讓養殖戶樹立消毒防疫意識。加大培訓力度,提倡科學養殖[10]。強化村級防疫員隊伍,利用合作社運營提高防疫人員工資待遇,使他們自愿干、積極干、扎根農村,為畜牧業安全保駕護航。

附表 養牛業利潤分析
[1]梁炎鋒.廣西柳城縣牛品種改良調查報告[J].養殖與飼料,2016(5):87-89.
[2]王立松.農村山區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2,28(9):7.
[3]連雪君.呼和浩特市農村養牛業調查報告[J].北方經濟,200(6):72-73.
[4]劉珍優,張問堅,蔣堯智.草坪村種草養牛的特色與經驗[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11(5):18-19.
[5]崔亞萍,米耀榮,喬文軍,等.對榆陽區天然草地改良更新技術的探討[J].畜牧獸醫雜志,2009,28(6):41-42.
[6]李國棟,趙圣國,張養東,等.稈飼料化預處理方式及其發酵抑制化合物的作用機理[J].動物營養學報,2016,28(10):3051-3058.
[7]崔孟臻.關于當前農作物秸稈利用情況的調查報告[J].北京農業,2016(1):184-185.
[8]金愛霞,施進文.同心縣清真牛羊肉產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4):29-30.
[9]鄒星炳,武建平,楊學莉.關于祿勸縣草地畜牧業的思考[J].發展戰略與生產經營,2011,31(6):57-59.
[10]張珍.西寧市郊牛羊規模養殖情況調查[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6(2):78.
趙世美(1965-),男,畜牧師,專科,主要從事畜牧獸醫科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