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人員結構 穩中求進—江西畫院院長楊金星答主持人問

楊金星
楊金星,1958年生于江西南昌。1980年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美術系,曾在中學執教多年;1984年調《南昌晚報》任美術編輯;1990年調入江西畫院從事專業美術創作至今?,F為江西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江西省文聯副主席,江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西藏寫生 153cm×83cm 2007年 楊金星
主持人:中國的畫院是世界美術體系結構中的特例,這樣的狀態對于全球美術界具有何等意義?中國的畫院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美術作出了何種貢獻?如果沒有中國的畫院體制,中國美術和世界美術將會失去什么?
楊金星:前些天去北京參加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式上做了重要講話,令我們文藝工作者備受鼓舞。對于中國的畫院來說,它正是我國文藝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創作繪畫精品、弘揚中國精神、發時代之聲的使命,并對中國繪畫文脈的繼承和延續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的畫院在世界美術體系結構中確實是獨一無二的。雖然世界上一些國家也有國家辦畫院的現象,但是畢竟各國國情不同、文化不同,從組織結構、人員配置等方面講不可能完全一樣。中國的畫院,從國家畫院到各省市的畫院,都是一個集繪畫研究、創作和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機構,能夠反映出中華民族繪畫的最高水準。對于其他國家美術界而言,在如何組織藝術家進行繪畫創作與研究,創作出大量高水準的作品等方面,可以說中國的畫院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實例。
中國的畫院在古代就已存在,宮廷畫院滿足了統治者以繪畫實現政治和文化生活上的某種需要,對于我國傳統繪畫的繁榮發展曾經做出過貢獻,至今能夠存世的優秀繪畫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在古代畫院這種體制條件下創作出來的。而如今中國的畫院,正繼承了這種體制。上世紀中期新中國的畫院初建后,組織畫家體驗生活、進行創作,研討創作中出現的問題,并舉辦國畫講習班,注意培養人才。當時一些著名的中國畫大師如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等正是在畫院中完成了大量的創作,產生了許多技藝精湛、情感豐富、具有時代特色的佳作。可以說,畫院對當時中國畫的多方位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新中國文化的繁榮貢獻了力量,提高了中國畫藝術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當今的畫院,也正是在研究、創作和公眾教育等層面上繼續開拓和創新,無論在畫院管理還是專業實踐上,進行著新的嘗試和努力。
假如沒有中國的畫院體制,中國數量龐大的畫家中會失去一種能夠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的標桿,許多優秀的畫家會失去長期集中而系統地進行專業創作、交流的很好機會與環境,如果沒有機構和組織去經營,整個國家的繪畫創作很可能會陷入一種無序的狀態。

西藏寫生 153cm×83cm 2007年 楊金星
主持人:中國的畫院在當下中國的文化語境下,在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時候,它的作用和功能是不是應該有所修正?如果“是”的話,它將向何方修正?如何修正?

家事1949 153cm×249cm 2009年 楊金星

甲申小滿 180cm×180cm 2004年 楊金星
楊金星:現在國家層面上講文化體制改革,就是制定我國文藝繁榮發展的大計。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如何進一步繁榮中國文化,改革是必經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要“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說,創作能夠反映人民生活和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而我們畫院的工作要以服務這一目的為中心。畫院聚集了一批優秀的畫師,它的一個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通過服務畫師從而促進優秀作品的出現。所以,畫院要保持一個專業創作的純粹環境,遠離銅臭氣,要讓畫師從象牙塔走出去,才能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作激情。我們的畫院有沒有存在的合理性,我們的工作有沒有浪費納稅人的錢,不必自己辯說,只要大家踏踏實實地去做,好的作品自然會說話,證明畫院的貢獻和價值。
主持人:當下中國的畫院的整體狀態是否對上述的發展形勢已經作好必要戰略對應?為什么?
楊金星:當下我們提倡追求文化的繁榮,各級政府也意識到畫院在文化藝術傳播與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對畫院的發展給予必要的關注和支持。那么,畫院應該做什么,怎樣去做,必須積極思考和準備。對于畫院的畫師,尤其是一些老同志,要提高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如使用互聯網及常用的社交工具,便捷獲取相關信息,增進畫師之間的交流,可以說是一種眼界開拓的方式。畫院更要為不同畫種畫師、不同地域畫師之間搭建起良好的互動學習平臺,尤其是中國國家畫院,可以每年舉行一次系統內各地畫院代表的座談會,加強不同省、市畫院間的聯系與相互了解,增進友誼和凝聚力,同時針對一些具體的問題大家可以獻言獻策,并開展全國性的創作、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加強畫院系統應對當前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可能出現問題的能力。目前畫院的整體狀態還是比較好的,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前年的“新中國美術家系列”就是一個很好的活動。

彝族老人 153cm×83cm 2001年 楊金星
主持人:新形勢下的中國的畫院“應該”是怎么樣的一種發展勢態與前景?
楊金星:新的形式下,中國的畫院應該更加融入到大自然與更廣泛人們的生活中去,可以通過采風、寫生、文化扶貧等形式去走一走,看一看,激發畫師的創作靈感,想一想我們的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好作品。在畫院的管理上,不能像以前只注重結果——每年每個畫師上交多少作品,中間的過程沒有過多聞問,缺少細節的關懷;畫師們創作的優秀作品,要及時與廣大人民群眾分享,展示畫院所取得的成績;同時,還要了解大眾對藝術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和指導。所以說,新形式下的畫院應該趨向一種群眾化、人性化的、更具有人文關懷的一種狀態發展??梢钥吹?,將來的畫院不會僅僅是一個機構而存在,它可以作為一個地方藝術創作的標桿和文化藝術活動的積極組織者而深入到大家的心里。

彝族漢子 153cm×83cm 2003年 楊金星
主持人:江西畫院在當下地域文化建構中起到什么樣的積極作用?
楊金星:江西畫院在江西可以說是最專業而又專門的一個繪畫創作和研究單位,這里聚集了一批全省最優秀的中老年畫師和具有實力與潛力的青年畫師。我們創作什么,舉辦了什么活動,至少業內人士都看在眼里,所以江西畫院在美術圈內無疑具有標桿和引領的作用。當然,我們的繪畫創作離不開故鄉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我們應該也有責任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示我們江西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取得的成就,展現當下江西人的精神風貌,從而為構建新時代的江西文化作出積極的貢獻。
主持人:江西畫院是如何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自己創新發展資源的?
楊金星:江西有悠久的文化,藝術史上也出現過一些著名的書畫家,像黃庭堅、八大山人等等。作為江西畫院,我們首先對古代繪畫的傳統做過梳理,進行過研究。同時,整理了近現代以來江西畫壇著名畫家的資料,如黃秋園等,舉辦過相應的展覽。這是從史的角度回顧江西本土藝術家取得的成就,讓我們畫師對江西藝術的文脈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其次,江西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這也是我們進行創新的一個不會枯竭的源泉。從大的自然景觀,到散落各地的村落居所,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東西可以發掘。我們會經常組織畫師到這些地方去尋找靈感,感受最為真切、具體的情感,也曾踏尋了老一輩藝術家在江西走過的地方,感受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創作歷程。這些對江西畫院畫師來說,都是很好的資源。同時,和其他地域的畫院合作,藝術家互相交流,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不失為從另一角度深入認識自身地域文化的一個很好途徑。

涼山紀事 2008年 楊金星

阿妹子 153cm×83cm 2003年 楊金星
主持人: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地域流派(風格)是否仍具有積極的意義?為什么?
楊金星:地域流派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全球化是一種世界性的趨勢,我們無法避免,只有積極地面對。它對當代中國畫的發展來說,當然有好的一面,我們能從西方文化中吸取一些好的理論和方法,是可以運用到具體繪畫實踐中去的。
但是,很重要的一點,伴隨著全球化必然會出現不同文化觀念的沖突,當代和傳統之間的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沒有清醒的自我意識、文化意識,那么就很容易喪失在文化領域該有的一席之地。所以說,地域流派這時候就顯得很重要,因為地域流派是基于地理環境和人文資源形成的,帶有一個地區鮮明的文化精神特質與鮮明的繪畫風貌。從小處說,它是區域的一種文化品牌,有獨特性;從大的方面講,不同地域流派風格支撐起了當代中國畫的豐富性,顯示了多樣的文化底蘊。所以地域流派在全球語境中對構建當代中國畫的文化身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主持人:江西畫院對自己在中國畫院當下整體發展勢態中的位置如何自我評估?
楊金星:當下國內繪畫創作的情況是不太均衡的,這種不均衡性也體現在各地的畫院中。一個畫院能不能在當下中國眾多畫院中脫穎而出,是受很多方面因素制約的,包括它的歷史、地理位置、文化環境、畫家素質和結構等。江西畫院在全國成立的時間不算早,又限于經濟、地理環境等因素,發展的勢頭并不像有些畫院那樣足。但是我們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和清醒的認識。目前江西畫院的發展需要求穩,然后再穩中求進。我們的思考是,一個成熟和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畫院,首先要有一支良好的畫家隊伍,結構要合理,老、中、青三代要能銜接上,水平基本要在一個層級上,這是一個畫院的重要根基,所以我們現在的工作一部分放在了人員結構的優化和培養青年畫師上。另一方面,我們畫院的管理也要在服務畫師創作和研究上下功夫,從多種角度和途徑為畫師提供一些寫生和交流的機會,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我相信,做好了這幾點,畫院才有持續發展的動力,在后面的工作中才可能彎道超車。

佳人有約 201cm×130cm 1999年 楊金星
主持人:江西畫院以何種策略來應對中國畫院“和而不同”的大美術文化戰略格局?
楊金星:“和而不同”是一種趨勢,也是大環境下藝術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良好的狀態或者格局。就江西畫院來說,它既然是中國畫院體系中的一員,就要對每年的工作做好計劃安排,承擔畫院應有的責任和履行必要的義務。一方面,下大力氣抓繪畫創作,組織討論和研究,我們為畫師提供力所能及的條件,鼓勵畫師深入生活,尋找靈感,激發個人的潛能,創造出有實力、能感動人的優秀作品,要讓廣大群眾看到江西畫院的專業性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會積極了解社會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繪畫教學活動和指導活動,這對扶助社區或農村的文化生活能夠起到積極作用,體現畫院的公益性身份。
其次,江西畫院既然在江西,就應該具有不同于中國國家畫院和其他地方畫院的特色,在全國整個畫院體系中表現出“不同”。這也是我們畫院一直在不斷努力和加強的地方。江西文化悠久,風景秀麗,歷代名人輩出,我們有很好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底蘊,也有紅色革命精神,所以,我們的繪畫創作和研究要多從綠色、古色、紅色三個方面著手,走近自然,充分感受生活,并努力發掘信息網絡時代社會生活中有亮點、有價值的東西。我們的作品拿出來,就要能代表江西的最高水平,也要能反映我們的地域文化和精神。我覺得只有這樣充分扎實地做好工作,我們的畫院才能在這個和而不同的大局面下立得住,站得穩。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的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也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當然包括畫院的畫師們,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傳世之作、不朽之作。這一點,不管身處何種環境,我們必須要一步一個腳印,去努力實現。

涼山紀事 68cm×68cm 2009年 楊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