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佳
生活 體驗 創作
文/劉佳
自1997年去西藏采風回來后,對那里富有傳奇浪漫色彩的藏民生活有了藝術創作最原始的沖動。對高原偉大民族的風貌有了一種無法抑制的表現欲望,腦海里總是浮現出雖飽經風霜,卻巍然屹立于高原,群雕般的藏民形象。蔚藍的天空下雪白的羊群悠閑地漫步在碧綠的大草原上,宛如刀刻般的山峰邊線印在眼前的天際上,粗獷與寧靜、祥和與神秘交織成一幅幅高原風情的畫卷。讓人驚嘆不已,讓畫家只能感到表現手段的匱乏,無法去真實、完整地表現眼前的一切。

蘆笙曲 50cm×50cm 2016年 劉佳

吞力屯的老阿媽 180cm×97cm 2016年 劉佳

郎德上寨蘆笙圖 69cm×45cm×4 2016年 劉佳
畫家只能力圖在有限的傳統中國人物畫造型理論中去尋找,在有限的視覺經驗中去梳理,在有限的表現技法中去提煉,企盼著能營造一個理想或神話的世界。這不僅在于描繪這片高原的風情,還在于畫面能夠激發人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對那里的地域、歷史、文化,對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作無盡的遐想,那不可用語言和文字所能盡情描述的內在的力量,會是怎樣的一個精神形象?那片神秘的土地是散發著怎樣的生命沖動?這需要一種新的“寫實觀”來描述和表現,然而縱觀整個繪畫史,有關人物畫除了“以形寫神”的理論以外幾乎乏善可陳,這使得理論和創作出現了嚴重的脫節。而這種無奈的現象直接影響了中國現實主義人物畫的創作發展。
視覺審美的經驗告訴我們現實主義人物畫就是以人為審美主體的,因此毫無疑問對人研究、表現和發掘是中國人物畫的根本課題。對中國人物畫創作而言,造型問題是一切表現形式的首要因素。當前學院美術教育有關人物造型的問題,特別是中國畫專業人物素描造型已成為專業造型訓練的重要科目之一,得到了充分的實踐。以素描訓練深入塑造形體的觀念引進到水墨造型的邏輯推演應是一種合理的引申,這種引申給中國人物畫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表現語言。
傳統中國人物畫所表現的內容大致為道釋人物、宮廷生活等。它的表現形式是畫家對不同生活環境的不同理解而創造出來的,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到了相對的統一。但是傳統的演化和流變,使其表現形式隨著每一個歷史時期的不同內容不斷地充實、不斷地淘汰又不斷地發展。縱觀中國繪畫史,從顧愷之到任伯年,基本上沿襲著一條以線條表現為核心的主線。這與當時人物的服飾有著直接的聯系。“曹衣出水”“吳帶當風”,這些技法都與當時的社會時尚有關。而歷史發展到今天,時代對中國人物畫已經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人們需要一種能貼近生活,深刻多樣具體的藝術形象而不是空殼化、意念化的人物畫。因此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技法研究趨向有了某種變化,正從早期那種速寫式造型式樣和花鳥畫式的用筆逐漸向以深入刻畫的素描式轉換和向取法山水畫多變技法的用筆形式的形態發展。這種花鳥技法與山水技法的兼容,塑造與揮寫互補將強化表達生活的能力,拓展審美內涵的容量,找出屬于當代人物畫創作的路子,找出一個適合表達當代人物的形式。這種形式必須是具有很高審美價值和有深度精神內涵的造型。而這種造型必須立足于以弘揚中國文化為根本,重新建立中國人物畫的審美標準。因此中國人物畫家首先必須以生活為依據,同時又排斥對生活原型的模仿與機械復制,而是為“人”找一個很有趣味的表達形式,對其總體特征作總體把穩,創造一個新的總體形象。
羅丹曾經說過:“美到處都有,只有真誠和富有情感的人才能發現它。”生活和美總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生活中的一切無不包含著美的因素,關鍵在于畫家運用自己的敏感和想象力去發現美。畫家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不斷的努力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以及自身的藝術修養。每個畫家都生活在現實的社會里,作品也總是體現著畫家對生活的感受、思索、判斷和結論,透過作品也可以看出畫家的素養、思想、性格、情趣、要求和愿望。因此用自己得心應手的套路一成不變的去應付萬花筒似的生活,去應付自己迥然不同的感受,那是對生活感受的褻瀆。事實上,我們會經常感到我們掌握的本領很難接近真實的生活。如果我們不斷的去追求,那么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創造的過程。而且應該明白的是技術只是表現手段而不是追求的目的,應是通過手段去達到目的,畫家不可本末倒置。某一種表現方法或程式所能傳遞的審美信息縱然可能非常豐富,但終究是有限的。生活的大千世界給予我們的審美刺激卻是豐富多彩的,畫家應該對豐富的世界懷有無窮的想象力。18世紀法國著名美學家狄德羅寫道:“當人們端詳拉斐爾、卡拉什兄弟和別人所畫的某些形象,所刻畫的某些頭部的時候,不禁要問他們是從哪里來的?那是得之于有力火光,得之于廢墟,得之于整個民族。他們從整個民族中收集最初的輪廓,然后以詩情來加以渲染。”凡?高曾經在一封信中寫道:“想象確實是我們必須發展的才能。只有它能夠使我們得以創造一種升華了的自然,它比對現實的短暫一瞥——在我們眼中它一直像閃光一樣變化著——更能找到撫慰,更能使我們覺察。”

深秋時節 180cm×90cm 2015年 劉佳

歲月 180cm×90cm 2015年 劉佳

喀什土陶作坊 180cm×90cm 2010年 劉佳

巴扎的一角 180cm×90cm 2010年 劉佳

阿媽的祈福 136cm×68cm 2014年 劉佳

六庫阿普 136cm×68cm 2014年 劉佳

深秋 180cm×97cm 2016年 劉佳
“中國人物畫的筆墨取道有二:一是向傳統學習,主要從書法、山水畫、花鳥畫中學習,對傳統的優秀作品的品讀、臨摹,使其轉型為我所用,非此不能繼承民族傳統的豐富遺產;二是向生活學習,在表現新生活的過程中錘煉、創造、純化,非此不能更貼切地表現新生活,更深刻地理解傳統并給傳統注入新鮮血液使其得以延伸。后者遠遠難于前者,它的難度不僅在于這里所需要的巨大勇氣和足夠的智慧,還因為無盡的指責和苛求將伴隨它的全過程”。在踏上西藏的土地后,鮮艷的色彩組合給于你強烈的視覺沖擊,并能在人的心中喚起永恒的慰藉與歡樂:蔚藍的天空、土黃的圍墻、暗紅的僧服、褐色的藏袍、五彩的旌旗、金色的器皿。大量的色彩一下打破了你腦海中傳統的中國畫用色規律,而且凝重的藏民形象也是無法用“文人畫”的筆墨去表現的,必須創造一種新的筆墨結構和用色規律來符合新環境、新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須勇敢的去面對現實生活,把握住自己對生活最切身的感受,通過大量的創作嘗試,逐漸地形成了一套筆墨、色彩的造型方式。把傳統的勾斫、皴擦、點染單純化,筆墨生澀渾重,沉著有力,猶如黑白版畫中的寫實一樣,它以真實的刻畫為基礎,但與現實保持著距離。為了提高表現力,根據需要改變一下空勾無皴的狀況是必要的。色彩則簡而純地只采用了幾種粉質顏料,用色彩分割平面而增加層次,增強繪畫作品的真實感,使畫面率真、響亮、富有張力和質感,使人物形象具有強烈的個性。
藝術是一種生命的表達方式。《西藏風情》系列畫也融進了我對人生、對命運的理解,對中國畫藝術的探索。中國人物畫有史以來,經歷了許多變遷,作為一個當代中國人物畫家,應牢牢地把握住筆墨服從于藝術意志的根本,服從于表現的對象“人”,因為人物畫使人為之心動的,并不是筆墨技巧及其功能上的效應,而是那些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