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
中國的現代養生保健市場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相關的法律法規、行業技術標準尚未健全。在這個背景下,巨大的需求催生出魚龍混雜的市場,似乎人人身邊都存在養生亂象。
辟谷養生:玄幻外衣下的暴利營生
在各種養生奇談之中,辟谷擁有大量的追隨者。辟谷養生班日漸流行,“大師”們通過“點穴”為學員止餓,并宣稱辟谷不但能減肥,還可以治愈高血壓、心臟病和癌癥。
“辟谷”源于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谷”,是一種古老的養生方式。俗話說“若要人體安、三分饑和寒”。從醫學常理推斷,適當辟谷確實有益于健康。可如今泥沙俱下的各類辟谷養生班大行其道,且收費高昂,而學員的感受卻差強人意,難逃謀取暴利之嫌。
市面上的辟谷養生班絕大部分都屬于成熟的商業運轉模式。據調查,北京某辟谷機構收費標準為:3天基礎班1380元,3天精品班2380元,7天班6380元。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辟谷產生興趣,各類辟谷養生班也在潛滋暗長。
春曉是濟南一家房地產中介的職員,作為辟谷的體驗者,她曾享受辟谷帶來的身體改觀,“皮膚變好了,也不長痘痘了。”每年春分和秋分的時候,她會準時開啟“辟谷之旅”,每次長達14天,一堅持就是兩年。
春曉堅持的是全辟谷,前三天只喝礦泉水,后四天喝枸杞、桂圓、紅棗煮的“三寶水”,最后一周喝山藥水,每次都會減輕10斤。但她更看重辟谷帶來的精神提升,“能讓你跟自然鏈接,與身體對話,加強身體自我修復的能力。”辟谷之前,春曉也有過輕斷食的經歷,“餓得頭暈眼花。”但她說,真正的辟谷并不是簡單地斷食,還需要在師傅的指導下學會“服氣”,這樣不僅不會餓得難受,還可以照常工作。“每天要‘服氣兩個小時,我第一次辟谷時正趕上去美國出差,別人在飛機上吃飯,我卻在‘服氣。”
對于“服氣”一事,學員徐祥龍體會更深。“把氣當成食物含在舌尖,然后咽下去,就是受驚嚇狀。”徐祥龍堅信“過午不食”,他感覺,隨著“服氣”調養的加入,他能自然進入辟谷狀態,饑餓感也變得不再明顯。
同樣的事情對于王源來說,就不那么容易了。王源曾在去年參加辟谷養生班,之后隔段時間就會進行一次全辟谷,時間5到7天不等。因為動輒3到7天不進食,辟谷可迅速瘦身,不少愛美女士反復用它來減肥。王源所在的養生班里,女士占了大半。“男女比例2比3,班里有個女生為了減肥,兩個月內辟谷3次,減了20斤。”
王源用“洗腦”來形容辟谷班的狀態,在那里,她切實感覺到人的意念非常有用。“會講愛心與善心的課程,也會進行意念方面的小實驗。”但王源始終沒有進入那種“服氣”就不餓的狀態,她幾乎調動全身的脂肪來對抗饑餓,第一次堅持5天就放棄了。
“本身氣血虛的可能不太適合辟谷,在培訓班第二天就有人暈倒,老師給掐醒再接著辟谷,有的最后都虛弱得不能起身了。”在那個辟谷班中,有三成學員會中途“逃跑”。“有的花了5000元報的7天班,最后堅持不住跟著報3天班的學員一起走了。”
事實上,所謂的“辟谷養生班”,不僅大師們資質認證的證書和相關業務早已被國家暫停,而且很多學員通過辟谷養生后,也出現了虛脫無力、影響工作等不良反應。
養生館里“養出”傷病
現實中,打著“中醫養生”旗號忽悠、欺騙百姓的所謂“老中醫”、“養生大師”早已有之,上當受騙者也大有人在。市場上存在相當多的養生保健機構及從業人員不具備從事保健服務的資質,由于缺乏服務技術標準和規范,養生“養出”傷病甚至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
今年4月,山東濟南的石女士花了8800元在一家養生館購買了拔罐排毒的理療服務,一個療程8至15天,一天三次,每次40分鐘。如此高頻率的拔罐讓石女士痛苦不堪。從第四天起,石女士開始發燒,背部因拔罐出現膿腫。而養生館工作人員稱這一過程正是在排毒,發燒也有利于排出毒素。第九天,石女士因昏迷被送進醫院。醫生診斷,其背部因拔罐出現二度燙傷,需住院治療。
一位業內專家說,根本無法查清養生保健機構的總數,“注冊的經營項目和實際從事業務不相符的太多了,有的工商注冊是咨詢服務機構也在干養生保健。”這些本就沒有資質的養生機構的從業人員絕大部分也是沒有資質的。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有關規定,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類服務應由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開展。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服務崗位人員應取得有關主管部門頒發的資質證書,開展的服務范圍應與取得的資質相一致,同時應持健康合格證上崗。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臺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楊金生說,2015年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增加了保健調理師,2016年12月,人社部公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確定“保健調理師”是唯一一個保健類職業。
據了解,考取這一證書的約150萬人,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從業人員超過1000萬。北京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真正接受過正規培訓考取職業資格的人很少,56.25%的從業者僅通過內部培訓就直接上崗。
監管缺位的現實尷尬
云南省衛計委副主任、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鄭進認為,利益驅動、監管缺位、標準缺失,以及錯誤的養生觀都是亂象的原因。
云南省衛計委一位工作人員說,衛計委主要管醫院和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單位,對這些非醫療機構的養生館沒有執法與處罰權;工商部門主要負責企業主體資格審核、經營行為規范及消費糾紛查處,很難對其經營項目的專業性有效監管;而館內的保健品藥品歸食藥監部門管,但也不是所有養生館都出售藥品。
“看似誰都能管,但其實誰都沒法真正管。往往是出問題了,才由衛計委聯合工商、食藥監等部門聯合行動,但多部門執法還沒有完善的機制,協調起來存在困難。”這位工作人員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表示,治理中醫養生館亂象首先要明確監管主體,其次要圍繞中醫養生保健出臺一系列規范標準。
其實,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保健方法也是各有差異。養生重在一個“養”字,想要通過某種手段一勞永逸的達到養生目的,就難逃被“養生陷阱”綁架的厄運。
(馬芳薦自《齊魯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