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對“執行難”這一問題,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基礎的執行和解制度逐漸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可。這一制度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礎上,伴隨著權利人一定的讓步和妥協,不但能夠節約執行成本,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當事人利益。拉丁有一句法律諺語是“和解是最適當的強制執行”,恰當的詮釋了執行和解在民事執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有關民事執行和解的內容略顯單薄,出現了和解協議效力模糊、監督機制缺乏等問題,因此,本文針對目前民事執行和解制度存在的弊端,為這一制度提出四點改善建議。
關鍵詞 執行和解 和解協議 實質性 審查 執行救濟
作者簡介:李凱蒙,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訴訟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247
執行和解制度,是指當事人為了更好地解決爭議,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經過協商改變了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內容,從而使得法院無需通過采取一系列強制執行措施來達到執行終結的目的。一方面,民事執行和解制度能夠有效化解雙方矛盾,為糾紛解決多元化探索出新的機制,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有著重大意義。另一方面,民事執行和解制度可以緩解執行機構的工作壓力,節約有限的司法資源,這也符合“訴訟效益”的原則。從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到2012年對該法的修訂,我國關于執行和解制度的規定也經歷了從無到有、不斷改進的階段。但是,現階段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執行和解制度的規定相對簡單和籠統,實踐中也沒有形成系統的執行準則,使得執行機構“無法可依”,造成了執行和解中出現種種混亂局面。因此,針對和解協議的效力不明晰、法院定位不明確、救濟手段單一等諸多問題,筆者提出了如下四方面的改進建議:
一、明確民事執行和解的效力
(一)賦予執行和解協議一定的法律效力
關于執行和解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這個問題,參考國外,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第一種是認為執行和解協議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代表國家是法國。 第二種是規定執行和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力,這種類型的代表國家是瑞典。 筆者傾向于第二種模式,因為若權利人不能申請執行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那么就很難督促義務人盡快履行和解協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和解協議變成一紙文書,從而成為形式主義,導致民事執行和解制度本身的優越性會被大打折扣。畢竟和解協議是雙方當事人為了更好地實現權益而自愿達成的,最大限度的體現了當事人利益,雙方當事人理應受其約束。因此,筆者認為執行和解協議應當可以被有條件的強制執行,但是和解協議與法律相抵觸或者違反公序良俗原則的除外。這就需要法院積極參與到執行和解中,對和解協議的內容進行實質性審查,若執行和解協議的內容與法律的規定或者公序良俗原則相一致時,法院才能認可它的強制執行力。
(二)確認執行和解具有中止執行的法律效力
2015年2月施行的司法解釋賦予了當事人簽署和解協議后的選擇權。 但是,法律仍不能明確判斷和解協議簽訂后執行程序所處的狀態,因此,執行程序就會同時處于強制執行與執行和解協議履行中的狀態中。換言之,這樣重疊的狀態將當事人的權利置于“效力真空”區域,顯然不利于保護當事人的權益。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后,意味著其放棄了公權力救濟,原來的執行程序暫時中止。可以看出,執行和解協議簽訂后到履行完畢前這一階段符合執行中止的法定特征。
因此,筆者建議法律可以在執行中止的法定事由中增加“雙方達成執行和解協議”這一事項。
二、法院應當對執行和解協議進行實質性審查
根據現行法律規定,法院在民事執行中有兩個職責,一是記錄和解協議的內容,并讓雙方當事人在筆錄上簽名或者蓋章;二是根據當事人申請恢復原來的執行程序。簡言之,一方面,法院不參與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的過程,另一方面,法院對執行和解協議的內容也不審查。實踐中,由于當事人法律觀念淡薄、主觀上存在惡意等因素,執行和解協議可能會違法或者損害公共利益和個人合法權益,因而有必要引入執行和解協議的審查機制。具體而言,法院應當審查以下內容:
第一,執行和解的主體是否適格,適格的主體必須是進入執行程序的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當事人。
第二,執行和解協議的內容是否出自當事人內心的真實意思表示。
第三,執行和解協議的內容是否符合法律或者公序良俗原則以及是否損害他人利益,這是和解協議實質性審查中最為關鍵的部分。經法院嚴格審查后,只有滿足以上條件的執行和解協議才會被法院認可并予以記錄。這種審查能夠確保執行和解合法、有效地進行。
三、豐富民事執行和解的救濟途徑
“有權利就有救濟,無救濟即無權利”。執行和解制度變更了原生效裁判,改變了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因此有必要完善相應的救濟渠道。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債權人僅有的救濟方式即為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所以,我國現行法律對于執行和解的救濟方式規定的比較單一,很難保障當事人的權益。具體而言,應該對雙方當事人分別提供救濟渠道。
(一)對申請執行人權利的救濟
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法律可以有條件的認可執行和解協議的強制執行力。當被申請執行人不履行和解協議規定的內容時,經法院審查和解協議的內容后,法院可以依權利人申請做出強制執行和解協議的裁定,原生效法律文書自然就不再執行。與“恢復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這一救濟方式相比較,這樣做可以避免重新啟動原執行程序,節約司法資源,快速有效地解決糾紛。
另一方面,執行和解實質是當事人形成的一種新的權利義務關系,目的是更好的落實原生效文書所判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具有民事契約的性質。立法應當對和解協議的合同效力予以確認,一方違約時,相對方可以通過訴訟的形式要求對方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雖然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法院的工作,耗費當事人更多的精力和財力,但能夠對當事人起到威懾的作用,反而會促使執行和解協議的履行。不論是申請法院恢復對原生效裁判的執行,還是申請法院執行和解協議,亦或是針對和解協議另行提起違約之訴,當事人都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救濟方式,不可重疊使用。endprint
(二)對被執行人權利的救濟
在民事訴訟中,我們更關注債權人權益的保障,往往忽視債務人權益的保護。實踐中債權人濫用權利、肆意悔約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法律也應當為債務人提供一些救濟方式。可以借鑒我國臺灣地區的債務人異議之訴的相關立法經驗。 從保護債務人角度而言,法律應當給予債務人提起異議之訴的權利,當債權人無正當理由反悔和解協議并要求強制執行原執行依據時,債務人可以提出異議來對抗債權人的主張。異議之訴為債務人提供了一種維權方式,能夠有效遏制債權人的違約行為,從而保護債務人的合法權益,體現了司法的公平。
四、執行和解協議已經履行部分應分情況來扣除
2015年2月施行的司法解釋規定了申請恢復執行后的履行部分應當扣除的問題。 這樣規定的意義是可以減少重復執行的發生,但是這種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困難。若原生效法律文書與執行和解協議的內容都只涉及金錢債務,那么可以很好地判斷全部履行和部分履行的問題。然而,如果執行和解協議改變了原來生效文書的標的,使得變更后的標的與原標的在性質上存在較大差異,那么判斷何為履行完畢、何為部分履行就存在不能“等價交換”的問題。 舉個例子,甲與乙因貨款問題發生糾紛,法院判決甲應當向乙支付五萬元,在執行過程,乙恰好需要人手來修繕老家房屋,遂雙方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甲提供勞動力以此抵消五萬元欠款,可是房子修到一半時,基于某種原因,甲拒絕繼續修繕房屋。此時,若乙申請恢復原判決的執行,按照法律規定,由于缺乏“換算”標準,甲已經執行的部分(勞動力)就很難扣除了。所以此條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把握,只能依靠法官發揮自由裁量權來界定。
筆者認為司法解釋的這條規定只適用于涉及金錢的債務或者可以等價換算的債務,其它債務如勞務,若已經部分履行,則無法簡單扣除。此時,根據債權人選擇的方式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債權人可以請求法院強制執行和解協議或者對和解協議提起訴訟,當債權人勝訴后,可以要求債務人繼續履行該協議,自然就不存在“已履行部分應當扣除”的問題;第二種是債權人選擇申請恢復原法律文書的執行,此時債務人可以通過另行起訴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
五、結語
民事執行和解制度作為民事執行中一項重要的糾紛解決方式,其價值與和諧社會的目標相契合。這一制度不僅有利于減少執行成本,節約司法資源,而且能夠有效解決司法實踐中“執行難”的問題,確保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最終得以確定和實現,從而推進社會安定以及可持續發展。實踐中,這一制度也獲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但是,由于當前法律規定的籠統和模糊,制度本身存在著一些缺陷,造成了執行和解在司法實踐中的混亂,使得執行和解制度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因此,執行和解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雖然這一制度目前還不盡完善,但筆者相信,隨著國家法律的不斷健全,以及眾多法律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民事執行和解制度一定會日臻完善,并不斷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注釋:
《法國新民事執行程序法》規定:“債權人和債務人簽訂和解協議的,扣押程序終結,若債務人不執行和解中的內容,則債權人可以直接申請進行工資扣押。”載于張衛平、陳剛.法國民事訴訟法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314.
瑞典執行法規定:“由法院確認的法院外和解協議可以視同終局判決,除非對判決的上訴結果或者對和解協議撤銷之訴另有決定。”載于馮建平、任志清.行和解制度的缺陷與立法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辦公室編.強制執行指導與參考.法律出版社.2005.169.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466條的規定:“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達成和解協議后請求中止執行或者撤回執行申請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執行或者終結執行。“
“特許當事人以和解為由提起異議之訴,請求法院以判決排除執行名義之執行力,不許據以聲請實施強制執行,并撤銷己為之執行處分,以保護其權益。”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86.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解釋》第467條規定:“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在執行中雙方自愿達成的和解協議,對方當事人申請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的,人民法院應當恢復執行,但和解協議已履行的部分應當扣除。和解協議已經履行完畢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復執行。”
范小華.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分析及完善立法建議.河北法學.2008,2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