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犯罪手段也“日新月異”,其中,利用個人商業借款方式進行詐騙的犯罪現象日益增多且呈高發態勢,對公民財產安全和國家經濟秩序的危害性越發明顯,且該詐騙犯罪手段與普通民事債權糾紛有時也難以區分,所以,本文認為,研究該詐騙行為十分必要。以下為近年來出現的利用個人商業借款方式進行詐騙犯罪的典型案例。
關鍵詞 詐騙罪 非法占有 虛構事實 隱瞞真相
作者簡介:趙江超,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39
一、典型案例研究
2012年12月,某投資擔保公司負責人屠某某找劉某某借了400萬元,借款期限30天,用途是購買鋼材,當時屠某某用兩處房產(房產甲和房產乙)作為抵押借款,并且把房產證原件給了劉某某,劉某某當時也沒去房管局查詢這兩處房產是否有他項權,就借給了屠某某400萬元。據屠某某講,其在借款時告知劉某某,抵押給劉某某的兩處房產都有貸款,其中,房產甲有工商銀行貸款1800萬,房產乙有招商銀行貸款100萬,借款當時房產甲租賃給了某衛生院,房產乙供自己居住,這兩處房產除了有銀行貸款,沒有抵押給別人借款。但據劉某某講,借款當時,屠某某給其的房產證原件是假的,并且沒有告訴其該兩處抵押的房產已經抵押給別人借款的事實。屠某某從劉某某處借款400萬之后,還賬用了300萬左右,剩下的屠某某日常花銷用掉了。另據屠某某講,借款之后屠某某支付給劉某某大約6個月的利息,每月利息24萬,按照400萬元的每月六分利息支付的,借款當時屠某某認為能夠將錢還上,后來屠某某的公司資金鏈斷了,別人欠他的錢沒還上,他就還不上劉某某的利息和本金了。2013年屠某某離開本地去外地要賬了,其稱其沒有躲過賬,一直都跟劉某某有聯系。屠某某有塊地,花了3000萬買的,準備做農業項目,這塊地沒有貸款,現在閑置。外面也有欠屠某某錢的,他稱要回來錢就會還劉某某,現在身上沒有錢還。2013年7月份,劉某某聯系不上屠某某,就去房管局查封他的房產,到了房管局劉某某發現這兩處房產已經抵押給別人了,由于還不上款,已經被人查封了。于是,劉某某就報警了。
筆者認為,在目前的現代商業活動中,像該案例一樣的個人之間的商業借款形式極為常見,因為隨著金融政策的日益完善,個人向銀行貸款的門檻限制,使得銀行貸款逐漸變得困難,所以催生了商業領域的個人之間的借款行為日益普遍,其中產生的借款糾紛也逐漸增多,如何區分假借借款行詐騙之實和單純的民事借款糾紛,就變得極其重要。例如,某人甲經營的公司資金出現困難,難以周轉,在其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的情況下,其為了使公司存續,會向其他人借款甚至借高利貸,目的是為了使公司獲得資金,解決目前的困難,從而使公司能夠正常運轉,待公司盈利之后再把借款或高利貸還清,這樣既挽救了公司,也使自己能夠繼續經營公司。
為了更好地分析,我們將此人甲的借款行為分為以下幾種情形,情形一:甲借款不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就是以為公司能夠獲得資金從而使公司能夠正常運轉為目的的,其在借款時也沒有實施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但因為市場原因,公司沒有能夠盈利,使其無力還款,無論其事后有無逃匿行為,都不能認定其為詐騙行為,屬于民事借款糾紛無疑;情形二:甲借款不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就是以為公司能夠獲得資金從而使公司能夠正常運轉為目的的,但因為某些原因,借款及其困難,所以其采取了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才使其借到了款項,但因為市場原因,公司沒有能夠盈利,使其無力還款,無論其事后有無逃匿行為,是屬于詐騙行為還是屬于民事借款糾紛,值得我們研究;當然還有一種情形,情形三:甲借款就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但其在獲得對方借款時未采取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而且其事后有逃匿行為,是屬于詐騙行為還是屬于民事借款糾紛,同樣值得我們研究。
我們來分析一下開篇提到的那個案例,首先,屠某某從劉某某處借款400萬元,當時約定的借款用途是購買鋼材,但后來屠某某真正的用途是用于還賬和日?;ㄤN,這個改變款項用途的行為能否推定其非法占有的意圖,值得商榷,因為,在日常的民間借款行為中,尤其是在高利貸借款行為中,款項用途只是雙方的表面約定,改變款項用途占有絕大多數,所以,僅僅改變款項用途無法直接證實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次,對于判定屠某某在借款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或意圖,無論在本案,還是在其他各種類型案件中,判定行為人的主觀意圖都是極其困難的,當然,我們可以通過其他證據來間接證實其主觀意圖,即證實行為人在借款時具有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這就和本文剛才提到的情形二和情形三有了一定的聯系,即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只要有足夠證據證實行為人在借款時具有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就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或意圖,就能認定其構成詐騙罪,像情形二那樣,即使行為人在借款時不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但只要其實施了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就構成詐騙罪。具體到本案例,尚需查明屠某某在借款時是否提供了虛假的房產證,是否明確告知劉某某抵押物已經抵押給多人的情況以及屠某某是否有陸續的還款行為等等,進而判斷屠某某在借款時是否實施了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從而判定屠某某是否構成詐騙罪。
再者,行為人有實施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不一定就構成詐騙罪,即,只有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使得被害人陷入了認識錯誤,并且被害人基于該錯誤認識而做出了處分財產的行為,才構成詐騙罪。
二、詐騙罪與民事債權糾紛之間的界限
在詐騙刑事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作為一個定罪要件,是行為人內心活動的范疇,不能像客觀方面顯而易見的被人掌控,在司法審判時需要刑事推定予以認定。此外,詐騙刑事犯罪中的“非法占有”,是一種不法性的占有,不能同民法上對“占有權”的侵犯相混淆。
在民事法律關系上,所有權是指行為人對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即,所有權包括占有權,也就是說,非法占有并不應該包括非法使用、非法收益和非法處分,那么,非法占有并不應當理解為非法所有,非法所有的外延要比非法占有的外延大得多。所以,筆者認為,不應將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為目的做擴大或縮小解釋,而只能理解為行為人具有使用非法手段欲占有被害人財物的目的。
三、非法占有與虛構事實、隱瞞真相之間的關系及解決路徑
首先,我們要看行為人是否有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如果有,再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綜合各種案件事實,從經驗法則出發,進行司法認定。
其次,通過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的自身客觀情況來分析。即,行為人在借款時有無還款能力,當然,這里的有還款能力不是指在借款當時就必須得具備完全的還款能力,而是指行為人在當時或者能夠預見到在今后的某一段時間里能夠償還對方的借款。若行為人明知或能夠預見到自己沒有還款能力,或者即使由于一些意外事件而今后具備了還款能力,也應認定其借款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再次,通過行為人在取得借款后的一系列表現來看。若行為人在取得借款后,采取改變自己的住址或者聯系方式,或隱匿、逃往外地,故意切斷與債權人的聯系,可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最后,通過從行為人對借款的用途來分析其目的。若行為人隨意改變與債權人約定好的資金用途、肆意揮霍借款,或使用該借款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應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當然,對于改變資金用途,也得考慮是否存在市場上約定俗成的慣例,不能簡單的以行為人改變了資金用途就判斷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應當綜合其他證據來判斷。
四、結語
綜上,可看出對詐騙罪中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主觀故意的審查認定,對其實施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行為與非法占有的銜接,應當綜合多方面的內容進行判斷,我們一定要結合證據進行綜合分析,做到不枉不縱,努力使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 第5 版·下) .法律出版社.2016.1000.
[2]周光權.刑法各論( 第3 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
[3]馬衛軍.論詐騙罪中的被害人錯誤認識.當代法學.2016(6).第3版.
[4]劉璐.詐騙罪中處分行為的主觀要素研究.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26(1).第1版.
[5]陳彬.詐騙罪典型行為類型特征分析及對策建議.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4).第3版.
[6]殷國璋.詐騙罪中因果關系的厘清.法制與社會.2016,11(上).第2版.
[7]孫利國.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認定.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 (6).第2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