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無產階級”概念是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早期著作《共產主義原理》和《共產黨宣言》中都對“無產階級”概念進行了闡述,雖然兩位思想家對“無產階級”概念的闡述存在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不是馬克思對恩格斯思想的否定,而是在吸收恩格斯思想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無產階級”概念的內涵。
關鍵詞 無產階級 恩格斯 馬克思
作者簡介:蘇繼月,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國外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48
賴特曾經說過:“階級這一概念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處于核心的地位。”①馬克思也曾在資本論第三卷的最后一章試圖以“階級”為題詳細闡述階級思想,但是馬克思在有限的一頁文字中,并沒有系統而詳細的論述這一思想,然而,馬克思在其著作中零散的闡述了他的階級思想,其中無產階級概念是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但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概念提出了質疑,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分析馬克思主義思潮,他們認為無產階級正在解體的過程中,他們不可能成為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的主體力量,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已經不存在了。傳統馬克思主義者堅持為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作辯護,堅信無產階級依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面對這些質疑和挑戰,首先應該理清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無產階級概念的理解。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他們分別都對無產階級概念進行了闡述。恩格斯在其《《共產主義原理》中,以問答的形式闡述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基本主張和改革訴求,其中包括對“無產階級“概念的闡述。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是馬克思寫作《共產黨宣言》的直接來源材料,鑒于兩個文獻的關系,本文試圖通過對《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原理》這兩個經典文本的考察,理清19世紀初“無產階級”概念的復雜內涵。
第一,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以問答的形式闡述了關于“無產階級”概念的思想,在對“什么無產階級”、“是不是說,無產者不是一向就有的”、“無產階級是怎樣產生”以及無產者與奴隸、農奴、工廠手工業工人的區別等問題的回答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恩格斯視域中的“無產階級”概念內涵。
對于“什么是無產階級”的問題,恩格斯回答到:“無產階級是完全靠出賣自己的勞動而不是靠某一種資本的利潤來獲得生活資料的社會階級。這一階級的禍福、存亡和整個生存,都取決于對勞動的需求,即取決于工商業繁榮期和蕭條期的更替,取決于沒有節制的競爭的波動。一句話,無產階級或無產者階級是19世紀的勞動階級。”②這一回答突顯了兩個重要的信息:
一是無產階級“完全靠出賣自己的勞動”,這表明無產階級除了自身的勞動外一無所有,其生死存亡皆與勞動的需求相關,在這一意義上,無產階級是勞動階級;
二是無產階級“不是靠某一種資本的利潤來獲得生活資料”,這暗含有一種階級是靠資本利潤獲得生活資料的,而非靠勞動,這一階級就是與無產階級相對立的資產階級。由此可以看出,恩格斯是從經濟方面理解無產階級的,他們靠出賣勞動獲取生活資料,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關于 “是不是說,無產者不是一向就有的”的問題,恩格斯說:“是的,不是一向就有的。窮人和勞動階級一向就有;并且勞動階級通常都是貧窮的。但是……無產者,并不是一向就有的。”③恩格斯曾說無產者階級是19世紀的勞動階級,這表明恩格斯所說的無產者是窮人,但窮人并不都是無產者。“無產階級是由于工業革命而產生的”④,由大機器生產所引發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以前的整個生產方式,擠掉了原來的工人。”⑤也就是說在工業革命以前的工人是手工業工人和工場手工業工人,而工業革命之后的工人才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在恩格斯那是“完全沒有財產的階級”,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是19世紀的勞動階級,在此之前不存在無產者這一階級。
那么“在工業革命前,有過什么樣的勞動階級”呢?恩格斯認為“在古代,勞動者是主人的奴隸……在中世紀,勞動者是土地貴族的農奴……直到工業革命前,城市里還有在小資產階級師傅那里做工的手工業幫工,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也漸漸出現了受較大的資本家雇用的工場手工業工人。”⑥為了更加清晰的闡述“無產階級”這一概念的內涵,恩格斯運用科學對比的方式,從占有生產資料的情況、與雇主的關系、生活的保障以及解放的途徑等方面(表1),闡述了無產者與奴隸、農奴、工場手工業工人的區別。
表1:無產者與奴隸、農奴、工場手工業工人的比較
通過以上表1可以看出,無產者不占有任何生活資料和生產工具,與雇主之間只有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他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無產者生活狀況之悲慘僅看與奴隸和農奴的比較即可,相比之下,奴隸雖不占有生產資料,且沒有人身自由,但是他們作為奴隸主的私人財產,其生活可以得到保障;農奴的情況比奴隸要好,他們占有一定的生產資料,生活有保障。恩格斯通過對不同時代特征的階級進行對比,從而展現了19世紀的勞動階級——無產者的處境。在此我們可以得出恩格斯視域中的奴隸、農奴、手工業者和工場手工業工人都不是無產階級,他們與無產階級具有本質的區別,農奴、手工業者和工場手工業工人都屬于“有產者”、屬于勞動階級。
第二,根據馬恩同一論的看法,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甚至將兩位思想家的哲學思想劃等號。但實際上,“由于不同‘前見所形成的視域之間的歷史性,把兩個人的思想看做完全是一回事是不可能的和不切實際的。”⑦何萍教授也曾說過,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創造風格和創造的哲學理論卻很不相同:馬克思擅長哲學思辨,在歷史學、法哲學領域造詣很高,因此他的哲學創造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恩格斯則對自然科學和政治經濟學更有興趣,這使得他的哲學創造表現出更強烈的科學化傾向。”⑧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環境不同、個人氣質、知識結構和興趣愛好存在差異,自然在對問題的考察視角、思維方式和寫作風格上相異。馬克思寫的《共產黨宣言》充滿了激情和思辨的演講式風格,內容不僅讓人熱血澎湃,而且彰顯了深厚的哲學底蘊,其中對“無產階級”概念的闡述深刻而全面,內涵更廣泛而充實。
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了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第一部分的開始寫到“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⑨在歷史上,每個社會階段都存在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他們是彼此相對立的,社會始終處于矛盾斗爭之中,正是這些對立階級的斗爭推動了歷史和人類社會的進步。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和“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一樣,是在上一社會形態中就已經在孕育了,而不是像恩格斯所說的無產階級產生于工業革命,只是工業革命使兩大對立階級的矛盾更明了、直觀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都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馬克思從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過程,闡述無產階級的發展經歷了由自發走向自覺的過程。自無產階級產生伊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就已經存在了。隨著無產階級人數的增長、隊伍的壯大,他們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方式也在不斷的改變,起初是單個的工人與直接剝削他們的單個資本家作斗爭,攻擊資產階級生產關系、損毀生產工具;接下來,工人自覺聯合起來與資產階級進行經濟斗爭,保衛自己的工資;最后工人把地方性的斗爭匯合成全國性的斗爭,匯合成階級斗爭,這使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從分散走向聯合。
馬克思并未為“無產階級”下過明確的定義,但是在《共產黨宣言》中,我們可以捕捉到些許信息,馬克思講到:“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⑩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就是“現代工人階級”他們與資本在同一程度上發展,現代的工人像其他貨物一樣,也是一種商品,為了生存不得不將自己出賣給資本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處于兩個極端,一邊是資產階級財富積累,一邊是貧困的加重,無產階級就像奴隸一樣,他們的生活處境極慘,社會地位前所未有的低下。此外,與恩格斯相比,馬克思將“現代工人階級”,即“無產階級”所包含的成分具體化了,無產階級既包括成年的男性工人,也包括婦女和兒童,現代工業的發展使得男工的優勢得不到體現,性別和年齡的差別失去了社會意義,所有的工人只不過是勞動工具。正因為無產階級的現狀,馬克思才認為無產階級是最具革命性的,在與資產階級對立的所有階級中,除了無產階級外,其余的階級都將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而消失,最終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的革命的階級”。在無產階級的革命隊伍中,馬克思特別分析了“流氓無產階級”,他認為這些人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消極的、腐化的成員,為了生存,他們甘心被人收買、利用,去干反動的勾當。這說明馬克思很早就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無產”者都會參與到革命的隊伍中,無產階級內部也有分裂,但馬克思相信絕大多數的無產者會投入到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無產階級運動中去,他們將是推翻資產階級社會的主要力量。
相比恩格斯對“無產階級”概念的闡述而言,馬克思對“無產階級“概念的闡述將深刻的哲學思想和大眾文化相結合,更具感染力和啟發性。他在吸收恩格斯思想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無產階級”概念的內涵,同時,馬克思對“無產階級”的認識具有開放性的特征,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任何時候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質疑“無產階級”的思想,提出所謂的“中間階級”,這并不能說明無產階級已經解體,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它只是以新的壓迫形式代替了舊的,資本主義剝削壓迫的實質沒有改變。隨著社會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無產階級的隊伍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增大。在當今社會,無產階級受剝削的本質沒有變,私有制沒有消滅,無產階級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
注釋:
①[美]埃里克·歐琳·賴特著.劉磊、呂梁山譯.階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②③④⑤⑥⑨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人民出版社.2012.295,296,297, 401,406.
⑦朱銀銀.如何看待馬克思恩格斯早年對“無產階級”的不同理解.延安大學學報.2015(4).
⑧何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