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群眾路線思想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批判和繼承,系統的闡明了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同時,要求黨和政府應把“群眾”作為工作核心,通過依靠群眾、走進群眾來完成建設工作。“群眾路線”的形成不僅是黨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的根本保證,而且成為了毛澤東思想活的中心內容。特別是抗戰時期“群眾路線”已經開始進入到了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具有鮮明的特色,它對推進我國和諧社會建設、民主政治建設以及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抗戰時期 毛澤東思想 群眾路線
作者簡介:陳興杰,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49
一、主要內容
群眾路線思想具備一定的價值性、特色性,是毛澤東同志處理黨與人民群眾關系的重要指導思想,是判斷黨一切工作的重要標準,更是毛澤東同志處理重要決策的參考依據。
群眾路線這一思想最早出現在五四運動時期,即在1919年,為了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共同完成黨的建設工作,毛澤東同志在《湘江評論》中開始倡導從群眾角度入手,解決一些重要問題。如,吃飯問題。同時,指出民眾聯合力量是五四運動時期最強大的支撐力量,這便為群眾路線思想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礎。后到了大革命時期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群眾路線這一思想開始得到了認可,也被正式提出,因為在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同志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實踐中深刻的認識到了群眾在革命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只有做好群眾的動員工作,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到了抗戰時期,群眾路線思想開始趨向于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所以這一時期的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內涵豐富,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切為了群眾”
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根本目的是服務群眾,從群眾的利益角度出發,了解群眾需求。然后,結合群眾需求,從而戰勝一切困難。同時,為了更好地踐行“一切為了群眾”的根本指導思想,毛澤東同志注重在黨的政策綱領里,把群眾權益確定為綱要的最高標準,并在黨員干部實際行動中,從群眾利益角度出發來解決問題,處理事務。例如,毛主席在抗戰時期的大生產運動期間,為了考慮群眾利益,獲取群眾支持,始終堅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行為,獲得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并堅持強調“向人民負責”的工作理念,實現了對群眾利益的維護。
(二)“一切依靠群眾”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毛主席提出要廣泛發動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力量,堅持“一切依靠群眾”的思想,共同抗日。所以,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保衛國家安全,與群眾形成統一戰線,八路軍、新四軍開始嘗試踐行毛澤東群眾路線這一思想,努力動員群眾力量,鼓勵廣大群眾共同參與敵后游擊戰爭。如,《論持久戰》一書中,便總結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著名論斷。這是因為他深刻的認識到戰爭的偉力存在于最廣大的人民之中。同時,群眾路線這一思想,倡導在關心人民、尊重人民、熱愛人民的前提下,挖掘人民群眾的創新精神,讓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黨員干部活動中,為黨的建設性發展提供動力、才智、意見等等。
(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同志要求每一位黨員干部在實際行動中,應走入到群眾中去,去廣泛發動群眾,去聯合群眾,凝結群眾的力量和智慧。例如,在抗戰時期,為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通過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以及人民武工隊等等措施,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同時,在當時中共領導人的大力號召下,陜甘寧邊區干部和文藝工作者,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積極運用西北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秦腔、眉戶等,去廣泛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
二、抗戰時期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特點
群眾路線思想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體時代性
即“人民大眾”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中的主體,而主體范疇,將隨著革命建設使命等的變化而有所變動。例如,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農民和工人是群眾路線發展的主體。而抗戰時期,主體范疇將由農民和工人拓展到民族資產階級、地方實力派人士、資產階級等方方面面。所以說,群眾路線思想主體表現出了時代性特點。
(二)立場堅定性
即群眾路線思想堅定,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克服一切困難,不斷向前;毛澤東同志曾說:“我們共產黨人在黨的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必須堅定自身立場,加強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因為,人民群眾是我黨建設的支撐力量。所以,必須從服務于人民角度入手,完成部署工作,間距不脫離人民群眾組織,人民利益是第一位,個人利益和小集團利益是第二位;群眾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因而,必須保持群眾和黨的領導機關處在統一戰線上。”“共產黨人在言論和行為發出時,必須圍繞人民群眾利益,把人民群眾利益看作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思想。”毛澤東同志堅定了為人民群眾利益服務這一思想。
(三)實踐全面性
在抗戰時期,為了更好地踐行黨員干部實踐活動,注重把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貫穿到國防、國家、經濟、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真正取得戰爭的勝利。
毛澤東同志指出:“在我黨決策工作進行時,必須先走進群眾,在了解群眾意見的前提下,做出正確的領導。即在實際工作中,為了真正體現為人們服務這一思想,必須注重搜集人民群眾分散且無系統的意見。然后,通過對人民群眾集體意見的整理和分析,總結意見的核心內容,并將這一內容反饋給群眾,讓群眾把這一核心意見堅持下去,通過無限循環,更好地完成領導工作。”這一思想的提出,實現了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正結合,并為戰爭時期黨的工作做出了實踐性的指導。
(四)理論徹底性
馬克思指出,只有徹底的理論才具備說服人的功能。而徹底,主要是指一個理論的提出必須能夠實現對這一理論規律、本質的準確把握。正如,毛澤東群眾路線這一思想,便遵從了徹底理論原則,它著重強調了人民群眾的戰斗力和凝聚。即毛澤東同志認為:“不管是抗戰時期,還是和諧社會發展階段,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發展的動力。”同時,他曾說:“英雄、革命主體、上帝、銅墻鐵壁都是用來形容人民群眾力量的詞語。”他還指出:“卑賤者最聰明”。他告訴全黨:“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所以,為了更好的克服黨建設的一切困難,必須圍繞人民群眾開展一切工作,并親近人民群眾、關愛人民群眾、相信人民群眾。這樣一來,任何困難,任何敵人都將無法阻擋我黨的建設。”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重點強調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繼而從理論層面入手,透徹的表達了動員群眾的重要性,讓全體人民群眾真正意識到自身“主體”地位,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這些都說明了抗戰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的徹底性。
三、群眾路線思想的當代價值
群眾路線這一思想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它貫穿了其方法、立場、觀點等方方面面,它是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下衍生而出的,可對我黨建設工作的開展做出最為正確的指引,必須圍繞這一思想前行。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方面之一, 是貫穿于毛澤東思想各個組。后到了抗戰時期,群眾路線思想越發成熟,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發展抗戰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可指導和諧社會構建工作的有序開展,并幫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工作解決一切困難,真正實現現代化建設工作。
(一)成為了政治路線
在新中國成立時期,為了維護社會發展和諧性,開始倡導把群眾路線作為一條政治路線,探索新中國建設的可行性道路。
首先,在和諧社會政策法規制定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凝集群眾力量,尊重群眾社會地位,注重把群眾權益確定為當代政策法規的最高標準,就此踐行了“一切為人民負責”的指導思想,并對群眾利益形成了有效保護,為人民群眾創造了一個幸福的生活環境。
其次,在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注重把民眾問題,作為主要的工作任務。即在黨員干部實際行動中,強調了關于社會突出問題的調查,并注重通過問題的分析,進一步擴大中國共產黨政務透明度,且從“群眾權益”角度入手,為所有群眾提供創業的機會,并重視群眾勞動和知識,最終獲得群眾的認可,維持當今社會的安定性。除此之外,在我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等基本要求,這些要求的提出,實現了對人民群眾權益的維護。包括衣、食、住、行權益等等,使得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真正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是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途徑
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是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經路徑。
民主政治建設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實現人民民主,而人民民主目標的實現,必須堅守“一切為了人民”的群眾路線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改變半民主半封建社會性質,彰顯人民群眾的社會主體地位,讓人民群眾成為國家的“主人”,指導國家事務。同時,為了實現人民民主的工作目標,我黨根據群眾路線思想,制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制定,真正實現了對人民群眾意見的聽取,并鼓勵群眾選舉省、市、鄉各級代表,參與國家政事的研究工作,共同完成民主政治的建設。
在民主政治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只有堅持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踐行“一切依靠人民群眾”指導理念,完善服務群眾制度,才能獲取更多的民意反映信息,對民主政治建設工作進行不斷完善。此外,在民主政治建設期間,只有堅持群眾路線思想,給予所有公民平等的文化、法律、政治權利,才能讓公民真正發揮自身約束、監督職能作用,指導民主政治建設工作,消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不良風氣。
(三)是黨風廉政建設的現實要求
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價值和作用,如下:
第一,群眾路線這一思想倡導我黨與群眾之間的緊密聯系,所以,抗戰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可指導黨員干部在實踐工作開展過程中,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群眾實際問題,打造良好的工作風氣。
第二,堅守群眾路線思想,可拉近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即讓黨員干部真正走入到群眾生活中,了解群眾需求,為群眾服務,并真實反映群眾問題,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消除不良風氣。
第三,群眾路線思想是一切從人民群眾權益角度出發,所以,若堅守這一理念,將有利于推動反腐工作的順利展開,全方位監督、約束腐敗行為,真正做到清正廉潔的服務,踏踏實實做事情。
第四,在黨風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堅持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可讓黨員干部與群眾換位思考,堅決杜絕一切貪污腐敗行為,并通過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相結合的方式,高效性處理貪污、腐敗問題,打造一個作風廉政的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
[4]羅平漢.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祝彥.2015年度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研究述評.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12(6).
[6]彭曼麗.2014年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綜述.毛澤東研究.20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