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成
紅色的百靈山
□ 王建成
百靈山風景區是個迷人的地方,美麗的夢坑瀑布群、神奇的人頭石、雄偉的門樓崖、幽深的鱷魚潭、蜿蜒的坪溪水、豐富的動植物……讓來這里游覽的人贊嘆不已。
然而更讓人贊嘆的是百靈山的紅色歷史。據光澤縣黨史記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百靈山下的崇仁鄉大洋坪村一帶是革命蘇區。當年這里的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革命政權。組織紅色赤衛隊,青年農民踴躍參加紅軍,不少人跟游擊隊和紅軍走了沒有回來,一些人犧牲了連名字都沒有留下。1933年底光澤縣城淪陷后,縣委機關撤到百靈山口的甘子上。閩北紅軍曾在金陵到百靈山之間,與“進剿”的敵人展開了數日的激戰。三年游擊戰爭中,閩贛省委領導人曾鏡冰帶領紅軍游擊隊出入百靈山中,尋機四處打擊敵人。
百靈山位于閩北光澤縣崇仁鄉大洋坪村境內。大洋坪村有丁、邱、周、危四大姓,以及少數雜姓,有9個自然村,300多戶人家,1300多人口。村后3里就是有名的百靈山,有山路古道可以通往江西資溪著名的大覺山。當年紅軍游擊隊常從這山路古道來往江西資溪等地。
傳說過去村民早上起來,聽見山里面有許多鳥雀婉轉歌唱,此起彼伏,美妙動聽,有人說這鳥雀是百靈鳥,所以就有了百靈山之名。百靈山山峰雖然不高,但范圍很大,總面積約25.3平方公里,以山峰、峽谷、盆地、溪流為主體。山巒疊嶂,植被豐富,有2萬多畝山林覆蓋。山上古木參天,森林蓊郁……從谷口直走到泥人坑,老橋遺址旁邊的山坡巖壁處有一寬大的石巖洞穴,這就是有名的紅軍洞。據說當年曾鏡冰就是帶著警衛人員藏在這里養傷,洞口有撐架遮擋的遺跡。洞前荊棘叢生,隱蔽性很好,可以看到西、北、南三條小路過來的人,一旦發現情況就可向背后深山里撤退。
百靈山谷中有六條天然景點的紅色旅游線路。第一條是蓮花峰線路。沿途有段坑際、二層小瀑布、鯉魚石、錦雞石、紅軍帽、蓮花廟等景點。中共光澤黨史記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光澤紅軍游擊隊在梅溪與敵人激戰,退守到這蓮花峰上,部分隊員撤往江西,游擊隊負傷的人住在古廟里養好傷才走。第二條是門樓崖線路。沿途有將軍石、門樓崖等景點。從山谷中一條岔路進到另一條山谷,這是通往門樓石崖的地方,進去約2里,前面小溪的斜坡上,有一處草屋遺址,當地人叫煙棚。當年敵人“進剿”時,如喊叫或放槍報信,敵人就會知道,所以紅軍哨兵就燃煙報信,在門樓崖上面的紅軍游擊隊看見煙起,就知道敵人來了。敵人少就燃一股煙,紅軍游擊隊就會馬上進行伏擊;敵人多就燃多股煙,紅軍游擊隊就會立刻轉移,讓敵人撲個空。上去險要地就是千層巖,大面積的山壁中間斷裂,層層疊疊,如用石塊壘起來的。前面一塊平地,兩邊各立一座叫將軍石的山峰。從邊上石梯攀石壁上去到門樓崖,崖壁有百米寬,兩邊有兩座石峰如門柱對稱而立,映襯著平壁,真不愧有門樓崖名稱。崖下瀑布潭,側穴直立,讓人看了有點膽顫心驚。當年紅軍就在這崖下搭棚安營扎寨。敵人來了,亂石飛下,打得敵人鬼哭狼嚎。第三條是人頭石線路。有鵝公鼻、梯級水潭、紅楓、金錢柳等景點。從另一條岔路進去是一個小山谷,一條水溪流出,前面是有名的人頭石。遠觀近瞧,無不惟妙惟肖,讓人不禁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前面小自然村,現在已沒人居住。當年紅軍就在這人頭石與“進剿”的敵人打了一仗,由于地勢復雜,敵人不知槍彈從哪里打來,只好退回谷口。第四條是百靈寺線路。沿途有古道,又稱紅軍路,還有成片的古樹群、小莖竹林等景點。紅軍經常來往的主要通道,曾多次在這里設伏打擊敵人。第五條是烏龍坑線路。里面峽谷深潭,前面山峰突立,形狀就像觀音,就是觀音山。半山巖壁水瀑飛下,層層疊疊,如練帶,如銀條,組成一個神奇的烏龍瀑布景觀。巖下是一個深深的水潭,清綠如鏡。當年紅軍游擊隊一個哨點在這里,監視著敵人“進剿”情況。第六條是上演山瀑布群線路。從烏龍坑旁上去有小路古道過去是上演山,沿途有童子泉、鱷魚潭,到山頂夢坑5道百米高的巨大瀑布,層疊盤旋而下,組成巨大的瀑布群,蔚為壯觀。古道通往江西資溪的大覺山,說是當年紅軍游擊隊指揮部就駐扎在夢坑這里,指揮著紅軍游擊隊來往資溪光澤一帶作戰。
游覽了百靈山回到村里,路過有名的古廊橋。這是民間量橋信俗的子孫橋,每年七夕晚上各地信眾要到橋上來走橋。橋長20多米,上有篷頂,建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吹綆孜焕洗迕褡跇蛏稀爸v古”,有不少婦女、青年、孩子們在旁邊聽得津津有味。我上去一聽,他們正講著百靈山的紅色故事,說“曾鏡冰百靈山養傷”。一位叫闕祥發的75歲老人說,當年曾鏡冰是腿部受傷,先躲在紅軍洞中休養,后轉移到他奶奶家養傷。平時在房子的閣樓上,敵人來了,就馬上到房子后面的山上去。一個80歲姓吳的老人說,他父親給在紅軍洞養傷的曾鏡冰他們送過飯,平時在谷口犁田種地,敵人來了就大聲喝幾聲,曾鏡冰他們就馬上做好轉移的準備。
村邊有邱伙生烈士的墓,我走到路邊一戶人家中,恰好是烈士的侄兒家,他今年81歲,是烈屬。他很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端上當地土制的擂茶,讓我們品嘗。他說伯父邱伙生,1909年出生,1933年2月參加當地游擊隊,11月隨紅七軍團開赴建寧,從此就再沒有回來過。1982年被批準為革命烈士,前年民政撥款2000元修邱伙生烈士墓。據說村中留下名字的革命烈士有4位,其他參加紅軍的人沒有留下名字。
在村中我遇到原村主任丁傳銘,他50多歲,中等微胖的身材,現在是村委和百靈山旅游開發負責人。他很善談,向我講述了百靈山的紅色歷史,并介紹說百靈山被列入縣旅游產業開發。村里以打造紅色百靈山旅游地來帶動村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已與村民簽定了百靈山紅色保護和生態旅游開發的協議。村民們二話沒說,義務投工投勞,沿途開路種樹,讓出山林、田地,供紅色旅游開發用。
百靈山是紅色的,紅色的故事,紅色的記憶,紅色的精神。當年革命先輩為了貧苦百姓的翻身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今天的大洋坪人正在用雙手開發百靈山紅色和美麗自然的旅游資源,讓紅色歷史不被忘記,讓革命精神得到傳承,讓村民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編輯 孫素成)

一片丹心向陽開(國畫)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