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achel
如何高效地拖延
文|Lachel

一直以來,我們對“拖延”的理解基本都是負面的,盡管最終能夠完成任務,但我們會認為,如果一開始就著手去做的話,會好整以暇,做出來的效果會更好。我們甚至認為,很多優秀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有自控力。
但真的是這樣嗎?
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在他的一次演講中提出,那些優秀的“原創者”(比如畫家、作家、電影人等),其實大多數都是拖延癥患者。
他把人群分成三類:零拖延者(總是立刻行動),中度拖延者(先把任務拖一陣子,再行動),以及重度拖延者(拖到不得不做再行動)。經過實驗和觀察,他的結論是:許多領域的佼佼者,往往不是零拖延者,而是中度拖延者。
這是為什么呢?
亞當·格蘭特認為,立刻行動的人常處于一種匆忙的狀態中,他們的行動往往欠缺思考;重度拖延者則處于壓力和焦慮之中,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表現;而中度拖延者有足夠的時間去檢驗他們的想法,從而做出更好的作品。
正如時間管理專家阿蘭·拉金所說:“你以為我在拖延,其實我是在思考。”
這個觀點,是有理論支撐的。
2005年,哥倫比亞大學和麥吉爾大學的兩位教授在一篇論文中指出:拖延其實有兩種,一種叫作“積極拖延”,另一種叫作“消極拖延”。“消極拖延”會降低效率,“積極拖延”不但不會降低效率,反而會提升效率。
兩位教授認為,積極拖延者并不是真的在拖延,他們只是特別喜歡在壓力之下工作,享受腎上腺素狂飆的感覺。當手頭的工作緊張、迫切、時效性強的時候,他們的表現會更加出色、專注,產生的正反饋和快感也會特別強烈。
因此,當手頭的任務不夠緊迫時,他們去做的動力就會非常低。
我身邊的很多拖延癥患者,其實都是這一類—無論手頭有多少事情,他們總要等到deadline 前才開工。不是不愿意做,而是因為一來高度的壓力會迫使他們更投入,做出來的效果更好;二來在相同的結果之下,這樣耗費的時間更短,節省下來的時間,就是賺到的。
拖延,本質上是大腦的一種“缺陷”:喜歡安逸,不喜歡消耗資源。那么,既然拖延無法避免,我們為何不與拖延和解?
只要能夠將工作掌控在自己手中,保證不出差錯,適當的“積極拖延”其實是有利的。
實際上,許多效能專家和企業高管也都論述過“積極拖延”對工作的正面影響。總結起來,主要有下面三點:
1.積極拖延能幫你用“發散思維”找到更好的想法
與“發散思維”相對應的是“專注思維”。如果你全神貫注于眼前的事務,按部就班地進行思考和執行,你用的就是“專注思維”;反之,如果你讓大腦放空,讓碎片化的思緒和念頭在腦海里漂浮,讓它們自行組合,構造出一個個聯系和模塊,你用的就是“發散思維”。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電影編劇看著她手上的劇本—主角是個邪惡的女王,最后被正義的一方打敗了。這位編劇不滿足于這個老套的模式,開始思考,能否有一些不同的東西?然后她重寫了故事大綱,把女王寫成了一個悲劇式的英雄。
于是,《冰雪奇緣》誕生,一舉拿下了12.77億美元的票房。
當我們腦海中出現一個念頭時,潛意識中會將它跟我們接收到的其他信息聯系起來。有時,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打破陳規,找到一種全新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障礙,不妨先放一放,將它暫存在大腦里,慢慢醞釀、發散。也許,一條更好的路徑將就此開啟。
2.積極拖延,能有效提高你的投入產出比
一個事實是,有些事情,無論我們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它的結果都不會有明顯的改變。
有研究表明,大多數戰略和市場決策,企業家們其實都是在短時間內快速做出的,而結果顯示,它們都是正確的。
原因在于,這些企業家通過長年累月的積累,腦海中已經形成了一個高度詳細的數據庫。對于外界的關鍵信息,他們能夠在腦內的數據庫之中進行對比、計算,迅速找出最優方案,并做出應對—這種現象稱為“商業嗅覺”。
當然,這只針對他們熟悉的領域。
對我們而言也一樣。花費一個星期寫一份報告,跟花一天時間寫一份報告,報告的質量往往不會差太大。原因就在于,寫報告跟做商業決策一樣,更多的是依賴內在的積累和分析。對于論據和數據,我們往往已經了然于心,只需要將它們組織成文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提前開工,讓自己一直處于壓力和忙碌之中,不如留到deadline之前,用最專注的狀態,一氣呵成地將它解決。
這不但能有效地節省你的時間,而且也可以使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現階段最緊迫和最重要的事情上,幫助我們優化事項的優先級。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上面講的“積極拖延”和“消極拖延”最主要的區別在哪里呢?
“積極拖延”只是把完成任務的期限往后延,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這需要做到兩點:第一,對任務有確切的把握和掌控力,并確保自己能夠完成;第二,它需要對任務進行前期的規劃和思考,以期在最終執行時摒除一切干擾,直接上手。
但如果你完全不去思考,只是等到最后一刻才著手開工,連任務要怎么做都不清楚,那就是“消極拖延”了。
是不是所有的任務都能用“積極拖延”去應對
顯然不是。“積極拖延”無法應對沒有明確截止時間的任務,比如背單詞、讀書、寫作、健身……有多少次,你寫下這些計劃,言之鑿鑿,但最后依然堅持不下去。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計劃沒有截止時間。
那么,如何用“積極思維”的原理,應對這些沒有明確期限的任務,避免無限期地拖延下去呢?
1.創造一個足夠有誘惑力的前景
對于被分配到的任務,人會有兩種動力:外在驅動力和內在驅動力。
“積極拖延者”的特征是:具備很高的外在驅動力,但內在驅動力很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慢慢上升,直到超過警戒線時,他們才會去做。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創造一個美好的前景,來強化內在驅動力,從而將“愿意去做”的信念提前。
如果你想攢錢去旅行,可以把目的地的海報、照片等打印出來,貼在房間里、手賬上,時時翻閱,讓這種美好期望成為你攢錢和開源的動力。這就是一種通過強化內在驅動力,來迫使我們采取行動的方法。
2.找到令你興奮的東西,將它們跟任務聯結起來
我最常用的方法是問題導向—遇到缺乏動力去做的事情時,我會將它轉化成問題,向自己提問。這樣一來,我的行動就從“完成任務”變成了“去解決這個問題”。
而解決問題是人天生的興奮點。
同樣,如果工作涉及一些我不熟悉的領域,我就會對自己說,這是一個了解新領域、獲取新知識的好機會。無論是搜集信息,還是請教別人,抑或是通過執行項目去做嘗試和摸索,都能使我了解和深入接觸這個新領域。
這樣一來,就能將不熟悉的工作、“舒適區”之外的工作,轉化成“學習”,降低心理阻力,提高內在驅動力。
3. 跟隨感性決策
我提到過無數次理性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實在不想做,可以參考英國作家馬克·福斯特提出的一套方法,他稱其為AF(自動聚焦)System時間管理法:
a.將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清單。不要做任何考慮,巨細靡遺地列出來,盡量細一點兒。
b.從第一項開始,問自己:完成這項工作的意愿有多高?從1分到10分打分。
c.找出分數最高的一項,動手去做。在結束之前,不要考慮別的事情,也不要轉移注意力。
d.完成之后,把這個事項劃掉。
e.重復c到d。
參照這一方法,可以保證你每一天都在完成一些事情,并且完成的是當下行動意愿最強烈的事情。
其實,無論是“積極拖延”還是“消極拖延”,最需要避免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為了拖延而讓自己無所事事。
如果在拖延的同時你能夠去做一些事情,哪怕并不是特別重要的事,只要能推進項目,保證一定的產出,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對付拖延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千萬不要把拖延看得太嚴重,不要對自己產生負面想法,諸如自控力差、一事無成……
記住,拖延并不可怕,它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狀態,甚至有利于提升效率。
最簡單的調整心態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看到拖延的正面效果。
例如當我不想寫稿的時候,為了減輕罪惡感,我會去讀書、查資料……常常半天過去還沒動筆,但記了一大堆筆記。這些筆記經過梳理、加工、內化,都會成為創作源泉。這些,就是可視化的“拖延的正面效果”。
如果你時常拖延,不妨問問自己:“拖延的時候,我都在做些什么?有沒有一些能夠讓自己安心的成果?”
如果沒有,就調整一下自己的狀態和行動,讓拖延成為你的另一種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