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南宋四川抗蒙山城體系初探

2017-10-12 06:28:30周思言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7年5期
關鍵詞:體系

周思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 100871)

南宋四川抗蒙山城體系初探

周思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 100871)

南宋四川山城遺址是宋蒙(元)戰爭中南宋在四川地區修建的軍政合一的山城堡寨。文章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蜀中學者提出的抗蒙保蜀之策入手,借助地理信息系統將山城的營建時間、建置級別與地理位置相結合,從而分析山城營建過程、整體布局及選址原則,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有限的考古資料分析概括山城內部結構的一般特點。通過對山城防御體系的整體分析,可以為山城遺址或歷史城鎮的保護、利用和發展提供參考。

南宋;宋蒙(元)戰爭;山城防御體系;軍事遺產

Abstract:The Sichuan fortress sit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the defensive settlement built on the mountain in which located the government during Song-Mongol (Yuan) War, taking the role of a unification of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tegral layout and selection principles of those fortress sites.With the strategies of resisting Mongolian and protecting Sichuan proposed by scholars, as well a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which combines the fortress sites' geographical location with the data of their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class of administration frame; and with limite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it analyzes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se fortress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fortress defense system, prou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ervation,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rtress sites and Historical Towns.

Key words:Southern Song Dynasty; Song-Mongol (Yuan) War; fortress defense system;military heritage

13世紀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并迅速開始了對外征服戰爭。西夏與金覆滅后,南宋后方直接暴露于蒙軍兵鋒之下。四川居于長江上游,為吳楚咽喉,并且在蒙古聯宋攻金的過程中就曾不斷受到蒙軍侵擾。至端平三年(1236),宋在蜀口經營百年的三關五州防線土崩瓦解,蒙軍襲掠四川內境,探得了蜀地的道路及陣地險要。加之黃河泛濫、長江天險,川陜一路成為蒙古攻宋初期的主要戰場,因此四川內部急需建立起有效的抗蒙防御體系[1]。

1 抗蒙保蜀之策

淳祐二年(1242)六月,宋理宗以余玠為四川宣諭使,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兼夔州路轉運使,赴四川主持防務。其時蜀地殘破,蜀中學者陽枋①陽枋(1187—1267),字正義,又字宗驥,號字溪。合州巴川縣(今重慶市銅梁區)人,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鄉選。早年從度正游,學者稱為大陽先生。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鄉選。著述看成宏富。上陳《上宣諭余樵隱書》。、朝廷官員李鳴復②李鳴復(?-1247),字成叔,瀘州人,嘉定二年(1209)進士。嘉熙二年(1238),宋理宗“以兵事委李鳴復”,后遷為樞密院事,后遷參知政事。曾上《策全蜀安危疏》《論措置蜀事疏》。[2]、吳昌裔③吳昌裔(1183-1240),字季永,號青蓮山人,中江人。寧宗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歷眉州教授,知華陽縣,通判眉州,權知漢州。理宗端平元年(1234),入為軍器監簿,兼國史原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出參贊四川宣撫司軍事。曾上《論救蜀四事疏》《論湖北蜀西具備疏》等。、牟子才④牟子才,字存叟,號存齋,井研人。嘉定十六年(1223)進士,調洪雅尉,監成都府榷茶司賣引所。理宗寶祐元年(1253),以軍器少監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崇政殿說書,累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度宗即位,進端明殿學士,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寶祐年間上《論救蜀急著六事疏》。和播州土司楊文及冉琎、冉璞兄弟等紛紛提出了保衛四川、抗擊蒙軍的策略。余玠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之長,并加以融合,逐步建立起了四川的山城防御體系。

上述仁人志士雖不同時期提出了治理蜀地的不同建議,但他們對于四川面臨形勢以及南宋政府應對之策的分析卻是高度一致的,其中又以楊文所陳上、中、下“保蜀三策”最為全面⑤“淳祐六年(1246),以累次功賞轉武功大夫,合門宣贊舍人。綸詞褒揚,甚□□寵。制使余君玠奉命建閫,時蜀事轉亟,君條陳保蜀三策,獻之制使曰:‘連年擄寇,如蹈無人之境,由不能御敵于門戶故也。莫若進司利閬之間,節次經理三關,為久駐計,此為上策。今縱未能大舉,莫若于諸路險要去處,眾□筑城以為根柢,此為中策。至于保一江以自守,敵去敵來,縱其所之,此為下策。若夫以外之憂,近年西藩部落為敵所誘,勢必繞雪外以圖云南。由云南以并吞蠻部,闞我邕廣,窺我沅靖,則后戶斡腹為患。’不□數十語,實切于今日料敵之奇策。蜀相前后連筑諸城,若兵若民,始有駐足之地,君發明之力居多”。[3]。三策所言從保衛蜀口、固守關鍵到保江自守,層層遞減,既是南宋山城防御體系的3種構想,也是理想中的三重防線。后來四川宋蒙(元)戰爭的進展,南宋方面因戰爭形勢逐漸惡化,在防御縱深上的不斷收縮,基本就是從中策轉入下策的過程。

1.1 上策:進司利閬,保衛蜀口

就南宋四川防務而言,利州路提刑官高稼曾言“蜀以三關為門戶,以五州為藩籬”[4]。三關和五州,對四川內郡的安危至關重要。

宋金對峙時期,金朝版圖直接與南宋四川利州路臨界。為了阻遏金兵內犯,南宋在從大散關深入蜀邊的東、西通道上設置了3個重要關隘:武休關、仙人關和七方關,同時設置階州、成州、西和州、鳳州、天水軍為三關屏障[5]。時人李鳴復說:“蜀之形勢,以三關為險”,“蜀之有關外四州,猶朝廷之有四蜀”[6]。

三關位于嘉陵江上游,五州拱衛在三關西北外圍,為蜀邊防御的重點。正如播州土司楊文上陳的保蜀三策之上策所提到:“連年擄寇,如蹈無人之境,由不能御敵于門戶故也。莫若進司利閬之間,節次經理三關,為久駐計,此為上策”[3]。堅守蜀口確是御敵于蜀門之外的長久之計。然而當時蜀口已破,在缺乏人口、后備兵力和錢糧的條件下,重建蜀口三關防線對南宋政府來說很難實現。

1.2 中策:結寨筑堡,固守關鍵

“中策”所言“莫若于諸路險要去處,眾□筑城以為根柢”[3],主張在各路險要處筑城,以城池為基礎展開防御。南宋與金對峙時期,蜀地防御重心在蜀邊三關五州,而蜀地內部空虛。面對端平三年蜀邊失守而內部遭到屠戮的形勢,蜀中學者陽枋所陳《上宣諭余樵隱書》⑥“今瀘、合、梁山等處為屯固守,則又于潼、遂、綿、漢、資、昌、西路諸州無險可守之處分兵控扼。恐兵數不多,難于策應,一處不支,諸處便搖”。[7]、監察御史吳昌裔所陳《論蜀變四事狀》⑦“經理要害,收斂規模,分責武臣,畫地而守”。[8]1359、成都溫江知縣牟子才于寶祐年間上《論救蜀急著六事疏》⑧“補軍籍之闕、籍義勇之士、壯分屯之勢、奮撓擊之威、固根本之地、嚴三城之守”。[8]1366紛紛主張在蜀地內部收斂防守規模、集中兵力、擇險固守。

另一方面,固守關鍵要塞之計,往往與結寨筑堡聯系在一起。營建城寨在南宋早有實踐,桂如淵鎮蜀時曾筑八十四處山寨,余玠出任制置使之前的紹定、嘉熙年間,四川軍民就已筑有瀘州榕山城、三江磧城、安樂山城,以及釣魚山寨等。至端平年間,李鳴復⑨李鳴復曾提出兩策略:一曰復家計寨之舊,二曰增忠勇軍之額,即既要建城也要筑寨,“有城以御寇,又有寨以保民,則軍民兩利而人心自安”。[9]、二冉⑩二冉建議余玠在釣魚山修筑山城,遷合州治所于上,并積貯糧食,以長久守衛下游。紛紛主張結寨筑堡以守險要,同時在城寨內寓兵于農。這些主張都與楊文“筑城以為根柢”的主張不謀而合。

綜合諸位學士建議,在蜀口已破、蜀中空虛的形勢下,集中兵力在要塞處結寨筑堡,以山形水勢為優勢抵御蒙軍進攻,同時在山城內部發展農業、寓兵于農是最為合宜的防御策略。這種戰略設想無疑是余玠治蜀,建立山城防御體系的重要參考。

1.3 下策:保江自守,縱敵來去

至于“保江自守”的下策,則主張將南宋防區和軍民收縮到長江一線,讓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成為蒙軍與南宋之間的隔離地帶,“敵去敵來,縱其所之”。雖然這種策略能夠集中兵力、民力,但南宋喪失了長江以北的廣大緩沖地帶,使四川首府直接暴露在蒙軍的攻擊范圍內,因此在余玠初創山城防御體系時并未采用此種策略,而是在全川范圍內營建山城。

然而在山城體系中,蜀中學者提出關鍵之城的選擇,如牟子才所言“嚴三城之守”?“重慶為保蜀之根本,嘉定為鎮西之根本,夔門為蔽吳之根本。”[8]1366中的重慶、嘉定、夔門,及陽枋強調的合州、瀘州、梁山均位于長江干流一線。可見,在蜀中關鍵之處的選擇上,首先以長江為線,由西至東分別位于岷江與大渡河交匯、嘉陵江與長江交匯和通往荊楚下游門戶的嘉定、重慶、夔門是最為重要的三城,而其中位于中部的重慶位置最為重要,位于重慶上游的合州釣魚城是重慶城的重要屏障。除此之外,長江上游的瀘州和可通開、達州的梁山也是重要戰略要地。所謂“下策”并非是全然拙劣的計策,而是在最壞情況下也要堅守的戰略要地。

在此后余玠所創立的山城防御體系中,建置級別最高的重慶、嘉定、神臂、白帝諸城作為當時南宋四川戰略防御的關鍵要塞和后方指揮中心,均位于長江干流。隨著戰勢發展,蒙哥大舉攻宋后連破四川外圍的苦竹寨、鵝頂堡、得漢、云頂諸城,南宋政府逐漸失去了對岷江、沱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的控制,山城防御體系在戰爭晚期實際萎縮到了長江干流一線,無奈與“下策”相合。

2 山城防御體系

2.1 概況

余玠在斟酌了各方建議后,于1243—1251年8年間在全川范圍內擇險筑城,山城部署不僅選擇地勢險勝的條件,同時充分考慮了各城之間的聯系,點線分布、防守嚴密,并移治所于其上。姚燧《牧庵集》記:“宋臣余玠議棄平土,即云頂、運山、大獲、得漢、白帝、釣魚、青居、苦竹筑壘,移成都、蓬、閬、洋、夔、合、順慶、隆慶八府州治其上”[10]。同時,余玠將原駐蜀口的四大戎司內遷至重要的山城,“移金戎于大獲以護蜀口,移沔戎于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移守釣魚共備內水,移利戎于云頂以備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絡”[11]。山城既是軍事要塞,也是政治中心,“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11],在戰時的軍事部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宋時期四川軍民修筑的城寨數量未見全面統計,至元十五年安西王相府給元朝廷的奏疏中說:“川蜀悉平,城邑山寨洞穴凡八十三,其渠州禮義城等處凡三十三所,宜以兵鎮守,余悉撤毀”[12],此處仍僅言其中重要山城,可見山城數量眾多,胡昭曦先生在《宋史論集》中統計其中可考者共44處[13]。本文僅統計了數據較為完整的36座山城起訖年代、建置級別等基本信息,其中位置信息為結合文獻與GoogleEarth查詢所得,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

余玠精心布局,以長江干流(明代晚期以前長江上游以岷江為干流)和北南走向匯注于長江的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為紐帶,憑借江河兩岸的險峻地勢,建立起龐大的山城縱深防御體系。山城屯兵、積糧、保民、戰守,改變了以往單一城池防守策略,各據點間相互聲援,以河流為聯絡線,有效扼制了蒙軍擅騎射野戰的長處,穩固了長江上游防線。

2.2 山城體系的營建過程

四川山城防御體系是隨著戰爭發展逐步建立起來的,根據戰爭發展與山城營建的關系可將山城的營建過程劃分為3個階段。

2.2.1 第一階段:1243年以前,早期結寨筑堡嘗試

早在1243年以前,四川軍民就已經開始了結寨筑堡的嘗試。蒙軍早期侵擾四川時,原有城池被蒙軍攻破,地方將帥官員往往就近擇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山地營建城寨,將民眾和軍隊遷往山寨之上,使民眾保持日常生活的同時,軍隊可以伺機反攻蒙軍。這一階段的城寨營建,除大獲城?卷五十一載:“大獲城在縣東南大獲山上,宋紹定中,都統孫臣、王堅所筑,淳祐三年兵亂,制置使余玠修筑此城為閬州治,以蒼溪縣為倚郭。后元兵取雅州至閬之大獲山降其城。”可見在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都統孫臣、王堅始筑大獲城,余玠淳祐三年后遷閬州州治于此。[14]等始筑城池外,還有一部分是如白帝城?西漢末年公孫述在瞿塘峽口筑子陽城(赤甲城),后改稱白帝城。早在漢晉時期,在白帝山周邊就修筑有夯土城墻,此后作為重要的軍事城堡,歷代增筑。淳祐二年夔州守將趙武所筑白帝城,是在歷代白帝城的基礎上重筑而成的,是包括白帝、雞公、馬嶺兩山一嶺范圍內的一個整體。[15]一樣在舊城基礎上增筑、重筑而成的。雖然地方官員的自發筑城行為缺乏整體規劃,位置分散,但結寨筑堡的成功經驗為余玠建立四川山城防御體系提供了重要參考,白帝城、釣魚城等一些早期筑成的山城在之后建立的防御體系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2.2.2 第二階段:1243—1258年,山城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余玠任安撫制置使后,在全川范圍內營建山城,這一階段余玠主持修建的山城除神臂城、天生城外,主要位于長江北側的岷江、沱江、嘉陵江和涪江、渠江等支流上。沱江頸口的云頂城、嘉陵江中游的運山城、渠江上游的小寧城以及岷江沿線的紫云城等山城沿江分布、連點成線,建立起相互策應的山城防御體系,大大強化了對水道的控制能力和四川內部的御敵能力,起到阻遏蒙軍沿江南下的功能。

1253年余玠卸任后至1258年蒙哥率軍大舉攻宋前,余玠治蜀時所建山城成功阻遏了蒙軍在此期間的進攻。同時,南宋政府為防范蒙軍從南方夾擊四川,在南線增筑凌霄城、龍巖城,并為了提高涪江及渠江流域山城密度,分別修建紫金山和禮義城,山城防御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圖1)。

圖1 第一、第二階段建立山城位置示意圖

2.2.3 第三階段:1258年以后,山城體系的萎縮

1258年,蒙哥派三路軍大舉攻宋,自利州南下,連破苦竹、長寧、鵝頂、大獲、運山、青居、大良城,并繞過嘉定,破神臂城。至1259年,蒙軍再度攻破禮義城、平梁城,控制渠江,撕破了南宋防御體系。雖然同年蒙哥在久攻釣魚城的過程中感染瘧疾去世,但南宋在長江以北的岷江、嘉陵江、渠江等河流沿線所筑山城絕大部分被蒙軍攻破,山城防御體系已萎縮至長江干流一線。

這一時期南宋修筑的山城數量不多,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在原本就修筑了山城的地方,舊的山城被蒙軍攻破后,就近新筑山城,如登高城、烏尤城;其次,為了加強長江干流一線的防御能力,修筑了虎頭城、皇華城、赤牛城等,從而增加山城密度,阻擋蒙軍東進(圖2)。

圖2 第三階段建立山城及至1260年南宋實際控制山城位置示意圖

2.3 山城的建置級別及布局

2.3.1 山城的建置級別

宋代的行政區劃實行路、州、縣三級制。此外,南宋設置主管諸路的宣撫使或安撫制置使,隨著宋蒙戰事日緊,南宋政府逐漸加大了安撫制置使的權限,使之成為統管諸路軍事、民事、財政的長官,因此制置使所在城池建置級別當高于路級城池。同時,由于制置使統管各路,而很多路級城池已經遷往山城,原有諸路監司的作用已不及駐守各城的安撫司,因此有安撫司駐守的山城成為與路級城池同等重要的關鍵支撐點[16]。另外,雖然軍、監由于其隸屬于路、府州的不同存在州級、縣級的差別,但戰爭時期軍隊駐扎的山城重要性顯然高于普通縣級山城,故凡有軍監駐扎的山城級別高于縣級城池。綜上,具體到宋蒙戰爭時期的南宋四川山城,建置級別可分為四級:第一級為制司級;第二級為路、安撫司級;第三級為府州軍監級;第四級為縣級。結合各山城信息,可將南宋四川山城體系的建置級別整理為樹狀圖,如圖3所示。

圖3 山城的建置級別及屬地

2.3.2 山城體系的布局

余玠所布局的山城防御體系,位于長江及各支流沿岸或附近山地上。結合山城的位置和建置級別,可進一步分析山城的布局規律。

首先,作為制司級的重慶城,位于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既能攔截川西、川北兩個方向的蒙軍進攻,屏蔽夔門,同時其相對居中的位置便于軍情信息的傳遞,在抗擊蒙軍的攻防戰中居于戰略核心地位。此外,重慶城原本即為三面環江的山城,經過制置副使彭大雅的重建已經初具規模,成為余玠移駐制司的首選。

其次,第二級別的路、安撫司級山城包括嘉定府、云頂城、神臂城、白帝城共四城。一方面,云頂、白帝城分別位于沱江和長江東下的頸口,控扼蜀、夔之西門,而嘉定、神臂城則位于兩江交匯的險要之處,起到軍情信息、指揮作戰的中轉中心功能;另一方面,云頂、嘉定城位于防線外圍,而神臂城、白帝城位于蜀地內部長江干流,兼顧了外圍防線和核心區域。

第三級別的山城為府州軍監級山城,包括府州一級及各軍監所在山城。此級山城數量眾多,共19座,以長江干流和嘉陵江沿岸分布最多,此外在嘉陵江兩大支流涪江、渠江沿岸各設一座,他們之間的距離均勻,能夠穩定地為上游提供支援、傳遞情報,同時節節阻擋蒙軍南下、東進,以山城為點、河流為線,形成嚴密的防守體系。

第四級別山城為縣級山城,雖然縣級行政區劃在數量上遠遠多于府州一級,但這一級別山城數量卻僅11座,一方面由于縣級山城難以得到較好保存和考古調查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與山城的性質有關。余玠營建山城時蜀地內部民眾流散,人口數量較少,同時營建山城需要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因此每座府州級山城往往聚集了行政區附近的多數人口,各縣居民紛紛前往鄰近的府州級山城,縣級山城的營建自然遠少于第三級別山城。這些縣級山城主要包括兩類:一類為府州軍監級山城周圍的拱衛策應之城,如大良城旁的小良城、運山城旁的營山城;另一類為距離其他府州山城較遠或戰爭后期頑強抵抗而建立的縣級山城,如紫云城等。縣級山城的修建大大提高了山城防御網絡的密度,一方面原有的二、三級山城附近能夠有縣級山城與之策應作戰;另一方面彌補了原來防守薄弱的地區,加強了四川地區的整體防御能力(圖4)。

圖4 各級山城位置及山城防御體系的防御層次示意圖

另一方面,當我們將山城位置直接表現在地圖上時,可以明顯看到山城布局分為外圍防線、主要防御區域和后方陣地三個防御層次。外圍防線包括嘉定、云頂、苦竹寨、長寧城、大獲城、得漢城等,呈東北—西南走向環繞蜀地的西北部,阻擋蒙軍南下東進;主要防御區域位于長江干流與外圍防線之間的廣大地區,包括登高城、蓬溪寨、運山城、青居城、赤牛城、釣魚城、大良城、禮義城等,其中合州釣魚城控制位于渠江、嘉陵江、涪江交匯處,屏障重慶,為“巴蜀要津”;后方陣地則橫貫長江干流,包括神臂城、三臺城、重慶城、皇華城、天生城、白帝城等,以指揮中樞制司重慶為核心,以神臂城、白帝城及駐守安撫司控扼東西兩端。

三重防御層次中,每一條防線上都包含了多個等級的山城,有效地保證了各條防線的防御能力,避免重外輕內或守內虛外的弊端。同時,由外至內山城密度層層提高,形成了有層次、有重點的整體防御體系。此外,三條防線由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與長江組成天然的交通網絡,聯結各要點與指揮中樞,結構緊密,能夠有效調動機動部隊防守反擊,化解蒙軍的進攻,“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絡”。

2.4 山城的地形地貌與選址

山城的選址除了滿足上文所述戰略位置的布局,在地形地貌的選擇上也有相應的原則。山城體系的營建以河流為線,因此本文首先根據距離河流遠近,將所有山城分為山地類型和山水結合型兩類,山地類型為距離河流有一定距離的城寨,山水結合城則位于河流沿岸,在臨江山地上選址營建,又可以分為河流交匯類型、河流沿岸類型和島洲類型(表1)。

表1 山城的地形地貌分類

2.4.1 山城的地形類型

(1)山地類型。雖然南宋四川山城大多沿江分布,但仍有部分山城距離河流有一定距離,不能借助河流之險進行防御。此類山城由于分布在山區,地形復雜多樣,又可進一步分為方山、丘陵兩類。

方山類型:方山是分割出的破碎山體,山頂較為平坦,這種地貌在四川紅層堆積的盆地中廣泛發育。方山類山城共苦竹寨、運山城、凌霄城、赤牛城、大良城與小良城6座,山頂平坦,四壁陡峭,控扼陸路要塞。苦竹寨位于劍門關以南,山呈四棱;運山城位于距離嘉陵江直線距離約7.5 km的披衣山上,四周圍高約數十米的峭巖絕壁;凌霄城位于僰王山上的開闊平地;大良城則位于渠江以東的蓮花山上,距離渠江有6 km的距離,石壁四絕,四周有小良城等衛星城堡。

丘陵類型:除了位于地勢險峻的方山之上,山城在地勢較為低矮的丘陵地帶也有分布,包括茍王寨、營山兩座山城。

(2)山水結合類型。宋元四川山城以江河為線布局,山城多位于河流沿岸,因此山水結合類型山城在南宋四川山城體系中數量眾多,利用江河自然形成的半島、島洲,以及河曲處凹、凸兩岸的山地構建山城,可有效地利用地形優勢阻擋蒙軍的進攻。

河流交匯類型:四川地區河流眾多,以長江、岷江、嘉陵江為主線,各支流在山地之間形成了河流網絡,在多條河流交匯處,往往會形成半島型的山嘴,在上面修筑山城,三面臨水,絕壁陡峭,同時位于多條河流交匯處便于控扼多個方向的進攻,是營建山城的絕佳地點。在南宋在四川所營建的防御山城中,釣魚城、嘉定城和小寧城均為半島類型的山城,其中釣魚城位于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匯之處,三面臨江、中部隆起,山頂臺地層層,山下則溝壑縱橫、小堡環拱;嘉定城則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匯處的東巖山上,三面臨江,東側山梁伸出,山頂平臺面積廣闊。釣魚城、嘉定城分別為合州、嘉定府治所,在山城體系中級別較高,是周圍區域的指揮中樞,可見半島類型山城的地形地貌在軍事防御方面的優越性。

河流沿岸類型:除了河流交匯的險要地點,在各河流沿岸,余玠也選擇地勢險峻的地方建立山城,這一類山城共22座,數量最多,是南宋山城防御體系的中流砥柱。根據其具體位置可分為凸岸山城、凹岸山城和臨江山城三類。凸岸山城為位于河曲凸岸上的山城。由于地轉偏向力、地形起伏、以及土壤類型和地層結構等因素的影響,河流對兩岸的沖刷會發育出河曲,形成蜿蜒曲折的形態。在河流的凸岸,水流速度緩,泥沙沉積,土壤肥沃,便于取水和耕作,同時三面河流環繞,有利于防御,既可以囤積糧秣,也可以作為戰略防御和反攻的據點,因此這類山城包括神臂、青居、得漢、禮義等共13座,在所有的山城類型中數量最多。神臂城位于長江北岸的神臂山上,三面環水,長江北流而來繞西轉南而東去,形成天然壕塹,同時四周懸崖壁立,堅不可摧;得漢城以河流凸岸的易山為城;禮義城則后枕大小斌山,四面山崖陡峭,同時渠江三面環繞。其余諸城的地形與上述該城相似,均位于河流沖積所形成河曲凸岸一側的山地上,山頂或山腰有平坦開闊可供耕種的良田,同時三面臨水、四周陡峭,成為抗蒙堅堡。凹岸山城則位于河曲凹岸山地之上。與凸岸山城相反,河曲處的凹岸通常受到河流沖刷,水深、流速大、泥沙淤積少,通常不適合作為居住地,而適合營建碼頭。但是在山城營建中,凹岸類型山城利用隆起的山地修筑城池,在山頂開闊處屯田耕種,而在山下水深流急之處結合陡峭的地形進行防御,為抵抗蒙軍貢獻了巨大力量。這類山城數量不多,包括白帝城?白帝城所在雖然也為河流交匯之處,但它并未修建在交匯形成的半島上,而是分布在向北側凹陷的河岸上,因此將其劃分為凹岸類型。、天生城、安樂山等共7座。天生城位于長江干流北岸的天成山上,山勢雄奇,四面峭壁,可抵擋上游來犯的蒙軍;安樂山、榕山城均位于神臂城下游河曲的凹岸處,曾先后成為瀘州州治所在,在神臂城下游繼續攔截蒙軍。除了在地勢險要的凸岸和凹岸處筑城,在較為平直的河段,南宋也筑有防御性的臨江山城。較平直河段的山城較難借助江河之險進行防御,往往只是分布在兩岸較為陡峭的山地上,防御性較前幾類山城差,因此這類山城也往往是高等級山城的拱衛城。其中,靈泉山位于蓬溪寨上游,九頂城和烏尤城位于三龜城下游,分別拱衛遂寧府和嘉定府府治。

島洲類型:山水結合類山城除了在河流沿岸處分布外,在江心島上也有分布。但由于四川、重慶地區河道較窄,泥沙淤積多形成平緩的沙洲,且位于江心的城寨難以與陸地溝通,因此此類山城僅皇華城一例,位于重慶忠縣皇華島上,以江為池,四壁峭立,島上平頂開闊。

2.4.2 山城的選址原則

余玠在構建四川山城防御體系時擁有宏觀視野和統一規劃,雖然各山城所處地形地貌可以分為多個類型,但綜合來看,山城選址依然遵循著一些統一原則。

首先,余玠所布局的山城體系以山城為點、河流為線,河流沿岸的山城既能阻擋蒙軍沿江而下的進攻,同時交通便捷,便于軍情信息的傳遞,因此山城選址應盡量靠近河流。在上述分類中,山城類型僅7座,不足總數的四分之一,而位于河流交匯處半島、河流沿岸或江心的山水結合類城寨占總量中的絕大多數。

其次,山城修建應充分利用山形水勢,選址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之處。山城類型往往位于四周陡峭壁立的方山之上,同時扼守陸路要塞;山水結合類型的城寨則多位于多面鄰水的山地之上,既享江河之險,又有陡峭絕壁屏蔽,大大增強山城防御能力。

此外,由于山城構筑在陡峭的山地,能夠有效防御敵人進攻的同時也為民眾的生活帶來不便,因此山城選址往往還需兼顧宜居性。多數山城均位于山頂有平坦開闊空地、多層臺地或山坡平緩的山地,保證有大片可用耕地,能夠囤積糧秣,同時往往山頂有池塘、泉水等水源,提供了日常居住的必要生活資源。

3 山城的內部結構

為了軍事防御目的而修建的南宋四川山城多分布在臨江山地之上,難以做整齊的方格式規劃,往往順山勢地形規劃布局,以絕壁和江河為天然城壕,在天然壕塹和絕壁內側修筑環城城墻,而在山頂地勢平坦處修建衙署、民居、寺廟等建筑。這種利用自然山勢,依山為墉,以水為險,無固定城市布局模式的特點,使南宋四川山城的城市布局自成一派。

此外,山城雖然為戰時的臨時駐地,但仍然是按照一個完整的城市進行規劃的,有系統的功能劃分,特別是許多作為府治、州治的城市,其功能區的劃分應當更為細致。不過目前山城的調查、發掘工作有限,缺乏詳細地形地貌、山城形態以及城內遺跡等信息,因此本文僅通過對已有較詳細考古調查和發掘的重慶城、白帝城、釣魚城等山城的內部結構的分析,將山城內部劃分為防御系統、管理系統、生活系統和道路系統4個方面進行簡要論述。

3.1 防御系統

南宋四川山城擇險要處筑城,防御系統主要包括城墻、城門、水軍碼頭以及炮臺、暗門等城墻附屬設施。一字城墻連接環山城墻和水軍碼頭,構建起了水陸聯動的縱深防御體系。

城墻是城市最重要的防御設施,山城城墻可分為環城城墻和一字城墻。山城多位于臨江山地或方山之上,因此主城墻往往順山勢而建。但在環城城墻之外的地勢較低處,有些山城會修建垂直于江河、連接主要城堡與江河的一字城墻,從而攔截敵人沿江的進攻,為守軍提供緩沖地帶[17]。釣魚城山頂的環城城墻沿山頂懸崖邊緣修筑,且有一部分利用天然峭壁作為屏障;此外,在山頂環城北側筑有北一字城墻、南側筑有東西兩段一字城墻[18]。

城門也是城市重要的防御設施,南宋四川山城中現在調查發現的城門數量根據山城大小不同有2、4、5、8、10、12座不等,但有很大一部分為明清時期城墻,并非均為南宋時期城墻。目前釣魚城共發現12處城門遺址,其中南宋時期城門僅2處,均位于南一字城中,東、西城墻各1處[18],而其他清代城門外均有宋代道路通往這些城門周圍,說明宋代城門應在這些清代城門附近。城門多位于天然隘口或山谷間陡峭的登山梯道處,便于防守。

除城墻和城門以外,山城還在城墻附近修筑炮臺、暗門等附屬性防御設施。釣魚城城墻外側設置2 m高的“山字形女兒墻”?白帝城所在雖然也為河流交匯之處,但它并未修建在交匯形成的半島上,而是分布在向北側凹陷的河岸上,因此將其劃分為凹岸類型。,并設置用于藏兵偷襲的暗門、暗道,如飛檐洞、皇洞。神臂城東門外坡地筑有兩道護城石垣(俗稱耳城),耳城兩端為炮臺,此外還有地下坑道3處,是宋軍藏兵運兵,溝通城內外的秘密進出口[19]。

南宋四川山城多位于河流沿岸,因此水軍碼頭也是城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釣魚城遺址發現3處南宋時期的碼頭,均位于嘉陵江畔,連接一字城墻,將嘉陵江、一字城墻和環山城墻連接成有機的防御體系[18]。

3.2 管理系統

山城作為戰時建置城市,同時又是指揮作戰中心,因此必定修筑有相應等級的衙署及軍隊營房、校場等建筑。但目前為止,關于這類遺跡的信息較少,不能進行系統論述。

重慶市老鼓樓衙署遺址為南宋衙署遺址,是四川地區的軍事指揮中心。釣魚城山頂環城內的九口鍋遺址發現以大型凸字形建筑為主體的宋代建筑群,位于釣魚城南半部的制高點,視野開闊,極有可能為南宋時期的軍事指揮中心[18]。此外,校場、駐軍營房及位于校場東北的皇城、護國寺后的武道衙門、石照縣衙等也是釣魚城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從現有資料來看,其它山城中,神臂城衙署位于城中最高處;大獲城發現有刀槍庫;天生城經調查可能殘存衙署和軍隊營房;皇華城發現有古校場遺跡。其余山城的信息均缺失,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

3.3 生活系統

山城除了作為軍事防御中心外,也是民眾避戰居住的場所,因此山城內營建有相應的居住區、給排水系統、書院和各類宗教建筑等生活設施。

山城位于山頂平地,因此水源尤為重要,許多山城都在山頂有天然泉水、水池或開鑿的水井、蓄水池。釣魚城中有人工水塘大天池、水井3處,西部的范家堰遺址發現有四周壩墻圍合的大型蓄水池,兼具提供生活用水和院落水景功能;大獲城中有墨池、大獲蓮池[20];禮義城也有泉水和天然水塘可供飲用[21];神臂城發現水井7處[19]。作為排水系統的一部分,釣魚城修筑有排水和泄洪通道,在城墻上打造排水孔道,“水洞門”就是一個大型排水涵洞[18];皇華城城墻上發現有保江崖城墻、柳家河城墻兩處城墻排水孔,為砌筑于城墻內的石構暗溝出水口。

雖然遭遇戰亂,但四川地區的學校教育并沒有荒廢,余玠主政四川時,“崇學校,興教化”?[宋]余如孫,《父余玠墓志》;[明]朱朝藩修、汪慶百纂,《開化縣志》卷七《藝文志》,明崇禎刻本。,新修山城為戰時的政治軍事中心,因此一般都會建立學校并開展教育活動[22]。目前文獻資料中可見3例在山城上的學校,一是重慶山城上的重慶府學?宋末陽少箕、陽炎卯著有《有宋朝散大夫字溪先生陽公行狀》中記載陽枋在年逾六十退休之后“蜀閫建學”指的應當是在淳祐六年后在重慶修建重慶府學之事。;二是運山城上的蓬州州學?楊大淵淳祐五年(1245)知蓬州,他對運山城進行了連續幾年的增修,再完善其他功能的同時,“亟起郡學,立孔殿”,將原來的蓬州州學和孔廟遷建于運山城上。;三是白帝城上的夔州州學?據陽枋記載,淳祐六年“帥環衛俞公興治,創大成殿于臥龍山之陽,奉祀僅庇風雨,青衿弦誦,亡所適依。”臥龍山即雞公山,將供祀孔子的大成殿修建在雞公山南側,說明官方并沒有放棄文化教育。。雖然考古發掘并未能予以確認,但學校教育顯然是余玠規劃山城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官方也十分重視民眾們日常的精神生活,因此山城中往往修建有寺廟、摩崖造像等宗教建筑。釣魚城除山巔護國寺以外,在馬鞍山古井摩崖造像發現有宋代雕鑿觀音像[18];大獲城也發現有清代重修的三重木構建筑玄妙觀和道教摩崖造像[23];青居城在淳祐十二年將青居寺重建為慈云寺,同時建有藥師道場,城外大佛洞石刻尚存唐宋各代摩崖石刻多處[23]。

3.4 道路系統

由于資料所限,有關山城的道路遺跡發現較少,總體來說可分為城外道路和城內道路兩個系統。

城外道路包括城門道路、碼頭道路。城門道路是從山腳下進入內城的唯一通道,往往修建在陡峭的山谷中。苦竹寨的道路寬約0.67 m,是在陡壁上掏鑿而成的;皇華城發現的李家巖小徑、大灣小徑、柳家河小徑和保江崖小徑,分別自內城東北城門、東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鑿山崖蜿蜒而下,直通城外?袁東山、王勝利,《2016年忠縣皇華島國家濕地公園工程項目皇華島部分文物調查工作報告》。。此外,釣魚城在南北水軍碼頭內發現通往山頂道路2條、往江邊道路2條和碼頭間的道路1條,可見其城外道路四通八達,配合當時的軍事防御十分完善。

城內道路遺存更少。釣魚城西北部的馬鞍山小徑,利用山體自然形成的縫隙,開鑿于山體巖石之上,延伸到馬鞍山頂部,可見依次開鑿的腳踏梯面[18];大良城內發現有長400m的石板路[24]。

總體來看,雖然各山城的考古信息不盡完善,但結合上述不同級別和不同地形地貌山城的已有信息,可以概括出山城內部結構的一般規律:南宋營建的抗蒙山城,通常控扼水道,因山為險,為了強化山城的防御職能,山城多分為內、外城,內城是日常管理和居住的場所,外城則為主要防御區域。山城內部設施可劃分為防御系統、管理系統、生活系統和道路系統4個方面,不僅構建了水陸聯動的縱深防御體系,而且具備城市的管理、生產生活、宗教和教育等各方面的職能,雖然與平原地區城市的規整布局相比缺乏統一規劃,但卻是戰爭條件下城市建設因地制宜的成功范例。

4 結束語

宋蒙(元)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王朝更迭的戰爭,也是蒙古帝國對外征服戰爭的一部分。從余玠開始主持修建的南宋四川山城防御體系,與戰爭的發展形勢密切相關,山城體系整體的修建階段、釣魚城等山城多次重建以及治所在多座山城之間的遷移均體現出山城的營建隨著戰爭的發展而不斷的發展變化,反映了宋蒙戰爭中南宋強化城防的不懈努力。

山城體系布局以山城為點、江河為線,連點成線,各點之間相互聲援,從制司到路、州級城市均勻分布在抗蒙防線的外圍、核心和后方,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等級的縱深防御體系。山城選址多在江河交匯處或臨江險要的山地,利用天然的山形水勢擇險筑城,依山為墉,以水為險,同時將有限兵力集中到山城之上,將戰場由平曠之地轉移到山地,有效地遏制了蒙古騎兵。具體到每一座山城,軍民且耕且戰,山城既是前線也是后方,因此具備城防系統、道路系統、管理系統和生活系統等各方面的相關設施,山城內部有明顯的功能分區。

作為點線結合類的軍事遺產,多數南宋山城遺址格局尚存,每座山城既是兼具防御功能的綜合城市遺產,也是整個龐大山城防御體系中的一個節點,不僅具有研究宋蒙戰爭史、戰略防御、城防設施的歷史和科學價值,“上帝折鞭處”合川釣魚城等山城同時具備重要的紀念性意義,是具有世界遺產潛質的重要軍事遺產。同時,應該看到,山城防御體系在建立之初就是作為一個系統存在的,各山城相互策應,只有將每座山城置于整體戰略布局中才能體現其重要意義和南宋軍民結合自然條件抵抗蒙軍的匠心構想,山城防御體系的整體價值遠大于每一座單體山城。因此在后續申遺工作中除繼續深入釣魚城考古和歷史研究外,也應考慮進一步加強山城防御體系的系統研究,并聯合不同建置級別、地形類型的山城中保存狀況較好的白帝城、神臂城、云頂城、大良城、皇華城等進行聯合申遺,不僅要突出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地,同時力求通過選取代表性的山城遺址,反映南宋四川山城防御體系多等級、多類型、多層次的設計構思,甚至可以結合蒙軍進攻路線,使聯合申遺的山城能夠反映戰事發展過程,突出體現山城防御體系的整體歷史價值和軍事科學價值。

[1]陳世松,匡裕徹.宋元戰爭史[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2]脫脫.宋史:卷42:理宗本紀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7:807.

[3]羅克彬.楊氏史籍編年[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14:122.

[4]脫脫.宋史:卷449:高稼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陳世松.蒙古定蜀史稿[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2.

[6]黃淮,楊士奇.論措置蜀事疏、歷代名臣奏議:卷9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53.

[7]陽枋.上宣諭余樵隱書:字溪集:卷1[M]//胡昭曦.四川宋末戰爭史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50-253,256.

[8]黃淮,楊士奇.論蜀變四事狀:歷代名臣奏議:卷10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59,1366.

[9]黃淮,楊士奇.論措置蜀事疏:歷代名臣奏議:卷9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53.

[10]宋濂.元史:卷30:中書左丞李忠宣公(德輝)行狀[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1]脫脫.宋史:卷416列傳:第175:余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宋濂.元史:卷10:世祖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3]胡昭曦.胡昭曦宋史論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4]常明,楊芳燦.嘉慶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

[15]袁東山.白帝城遺址:瞿塘天險,戰略要地[J].中國三峽,2010(10):75-78.

[16]孫華.宋元四川山城的類型:兼談川渝山城堡寨調研應注意的問題[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10.

[17]孫華.羊馬城與一字城[J].考古與文物,2011(1):73-85.[18]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釣魚城遺址考古發現與初步研究[C]//2015年釣魚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16:275-304.

[19]王庭福,羅萍.南宋神臂城遺址[J].四川文物,1993(1):35-37.

[20]王俊峰.大獲城遺址[J].四川文物,1989(3):62-64.

[21]郭健,南宋抗元遺址:禮義城[J].四川文物,2003(3):67-70.

[22]粟品孝.斯文未絕:南宋四川山城防御體系下的學校教育[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26-33.

[23]龍鷹,王積厚.南宋抗元遺址淳祐故城[J].四川文物,2003(2):69-71.

[24]胡昭曦.廣安縣宋末大良城遺址考察[J].四川文物,1985(2):15-18.

Preliminary Research in Sichuan Fortress Defense System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Song-Mongol(Yuan) War

ZHOU Siyan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K291.74

A

周思言(1995-),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保護。E- mail:siyan@pku.edu.cn.

猜你喜歡
體系
TODGA-TBP-OK體系對Sr、Ba、Eu的萃取/反萃行為研究
“三個體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堅戰
杭州(2020年23期)2021-01-11 00:54:42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探索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創新應用
中國外匯(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4
常熟:構建新型分級診療體系
中國衛生(2015年12期)2015-11-10 05:13:40
如何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體系
現代企業(2015年1期)2015-02-28 18:43:18
E-MA-GMA改善PC/PBT共混體系相容性的研究
汽車零部件(2014年5期)2014-11-11 12:24:28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加強立法工作 完善治理體系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19:53
日本終身學習體系構建的保障及其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热精品免费| 欧美www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青青网在线国产| 婷婷亚洲最大| 538精品在线观看|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亚洲九九视频|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网站|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3p视频| 欧美啪啪一区| 国产微拍精品|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xx在线观看| 久久五月视频|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日本91视频|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99视频国产精品|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h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91av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9|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www亚洲天堂|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色婷婷狠狠干| 国产精品999在线| 五月天福利视频| 高清视频一区|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 日韩在线2020专区|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夜夜爽免费视频|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a级片|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激情成人综合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日韩国产另类|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亚洲综合第一页|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