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書廣
(鄭州市古滎漢文化遺址保護管理所,鄭州 450000)
鄭州惠濟橋保護與研究
閻書廣
(鄭州市古滎漢文化遺址保護管理所,鄭州 450000)
鄭州惠濟橋位于鄭州市惠濟區惠濟橋村,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的重要水工遺存,始建于元末明初。惠濟橋是三孔拱券石橋,采用木樁技術,石磙筑基,造型優美,結構合理,反映了元明時期中原橋梁建造特點,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與科技價值。
惠濟橋;保護;研究
Abstract:Zhengzhou Huiji bridge, located in Huiji District, Huiji bridge village of Zhengzhou City, is an important hydraulic remains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China the Grande Canale Tongji canal section of Zhengzhou, was built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and early Ming Dynasty. The huijiqiao is three arch stone bridge, the stone building, wood technology, beautiful appearance,reasonable structure, reflecting the Central Plains bridge in Yuan and Ming Dynasty buil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a high historical value, art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Huiji Bridge; protection; research
鄭州惠濟橋位于鄭州市惠濟橋村,地理坐標北緯34°53′、東經113°34′,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的重要水工遺存。根據考古發掘橋基底部的地層堆積情況分析,現存石橋應建于元末明初?;轁鷺虿捎媚緲都夹g,石磙筑基,金剛墻分水尖及內外券結構連接的措施,均反映了成熟的造橋水平,是中原地區古代橋梁的珍貴遺存。
惠濟橋歷史悠久,具體建造年代史志并無記載,清乾隆十一年《滎澤縣志》載“惠濟橋在縣東八里許,昔日賈魯河流經其下,今徒河而南,止存石橋”。乾隆十一年《滎澤縣志》中詠有惠濟橋的詩句:“野店山橋送馬蹄,白沙青石洗無泥。泊船秋夜經春草,明日看云還杖藜?!鼻鍦顫煽h令崔淇曾寫過一首贊美惠濟橋的詩:“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濟美名到處傳,已賴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一川爛熳花成錦,兩岸霏微柳拂煙,東騎往來臨碧間,橋囪仿佛是升仙”,“惠濟長橋”又為滎澤八景之一。
由《乾隆滎澤縣志》中的縣境圖(圖1)可知,滎澤縣治所正處于現今索須河的北部,其引黃河水段河道,是現在的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正好通過惠濟橋。圖1標明了隋堤、惠濟橋、南岸大堤的位置和大致走向,與現在惠濟橋所在的位置吻合。
根據《乾隆滎澤縣志》卷首中《滎澤八景》中《惠濟長橋》(圖2)圖示,惠濟橋為三孔拱橋,橋兩側各有6根望柱和6塊石雕欄板,橋中孔券頂刻有獅獸面像,橋中孔券頂刻有獅獸面像,兩端有壯觀的橋樓。
據當地群眾介紹,20世紀50年代,惠濟橋兩側欄格還完好矗立,三孔拱橋赫然可見。橋面數百年碾壓形成的車轍至今依然清淅。

圖1 滎澤縣縣境圖

圖2 惠濟長橋
在漫長的歲月中,屢經風霜的惠濟橋逐漸失去了原有的風采,青石板砌成的橋面被泥土所覆蓋,橋兩端原有的橋樓先后被拆除。承載千年繁華的惠濟橋逐漸成為一座不起眼的鄉間小橋,默默地為村民的出行提供方便。惠濟橋歷史悠久,曾一度繁榮昌盛,遺留下深厚的文化積淀。
惠濟橋為三孔青石拱橋,橋面長15 m,寬5 m,高度2.9 m,橋面中部比兩端高出0.2 m。橋孔跨度中孔3.7 m,拱高2.3 m,通高5.4 m;東邊孔跨度3 m,拱高1.8 m,通高5 m;西邊孔寬2.8 m,拱高1.9 m,通高4.7 m。拱券采用明代中原地區多用的縱聯結構,為防止內、外券石分離,使其整體穩固,在拱北背上,內外券間施用勾石。橋墩結構為木釘為樁,上置石滾,再上用石條壘砌成分水金剛墻。金剛墻外側砌分水尖。橋身撞券石共7層石條,頂部隨橋面弧度鋪砌1~3層石條。
橋面石橫向鋪砌。橋面遺留有東西向車轍兩道,間距1.3 m。車轍上寬0.1 m,下寬0.06 m,深0.13~0.15 m。個別青石板上留有南北向車轍,當為后代翻修留下的證據。橋面兩側原有石欄桿,今毀,只留遺跡,南北兩側各有8個望柱卯口,望柱坐中,間距約1.4 m。
橋雁翅有殘空心磚、殘石碑、石磙、不規則形的紅巖石、青磚塊等建筑用料,與橋基石連接交叉砌在一起,呈扇形在橋南北兩側向東西兩側敞開。橋下有橋墩4個,由琢制的青石板平砌,也個別的石磙和特制的如分水尖等石料,根據不同的位置分別采用不同的砌法,有的立砌,有的平立砌。在最西側的橋基石下還有木樁地丁。木樁地丁圓形直徑10~15 cm。上下豎立在橋基石下面,在橋基石底面的同一水平線上,還有用白灰夾黏土夯筑的硬面。
河道護坡用抗沖的石磙、石板、藍磚和畫像磚石等材料直接鋪護在河岸坡面上,采用錯縫方法砌成,從河道橫斷面看,護坡形狀基本呈倒梯形,布置為長距離連續式,以控制石橋附近河流橫向變形,具有防止河水順流或回流淘刷河岸,避免堤岸崩塌等功能。
為了解惠濟橋段大運河故道的年代、走向、寬度、河堤結構、河床深度、地層堆積情況等,為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申遺項目提供可靠的依據證明,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3年3月在惠濟橋南側5 m和17 m處,分別布6 m×22 m,9 m×6 m探溝各一條。通過發掘,我們清楚地了解了該區域的地層堆積可劃分為12層,因在探溝清理到10.8 m時,有地下泉水涌出,且10 m以下均為古河道內流沙,故無法再向下作進一步清理。
考古發掘出土一批較為豐富的遺物,包括有陶片,瓷片,獸骨等。陶器皆為殘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極少,也有極個別的紅陶和褐陶,絕大多數為素面。發掘出土的瓷器也皆為殘片,有青花、影青、三彩等釉瓷片,瓷胎有青灰胎和紅褐胎以及乳白胎等。有汝瓷、鈞瓷,以及定窯、耀州窯等一系瓷器列殘片。還出土了動物肢骨殘塊和加工骨廢料,也有極個別的動物肋骨。發掘出土的陶片、瓷片、獸骨等遺物對研究當時的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生活狀況、河道及村莊變遷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及科學依據。
新中國成立后,惠濟橋整體保存狀況不佳,橋面被泥土覆蓋并有建筑占壓,橋兩側欄板望柱缺失,券臉石局部缺失,橋體砌石風化、酥堿,砌漿缺失造成砌石松動,橋兩端橋樓不存,橋基被淤土掩埋,明珠蒙塵。
2013年,鄭州市文物部門對惠濟橋本體進行維修加固,采取主要措施包括清洗橋面石構件,斷裂、缺損部位縫隙灌入高強耐久性較好的化學材料黏結勾縫,鐵活加固、歸位;依據遺留地伏卯口尺寸、縣志中橋圖示意及考證地方欄板望柱做法,采用傳統雕刻手法復原;根據考古清理情況結合縣志中的圖像確定橋樓位置、大小并予以復原;修復雁翅、金剛墻損毀嚴重部分;重新鋪設河底缺失的海漫石,與兩邊磚砌河護坡形成一個整體。通過近2年的維修工程,惠濟長橋的雄姿重現世人眼前。
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運河、京杭運河和浙東運河3 部分,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運河,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是隋唐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字中心,始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開鑿的鴻溝水系,隋唐宋時期演變為歷史上著名的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汴河,金元之際黃河改道,汴河部分河段日漸淤沒并徹底廢毀,部分河段沿用至明清。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全長約20 km,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北部,分為索須河段和汴河故道兩部分。索須河段西起豐碩橋,向東在祥云寺村匯入賈魯河,全長約16 km。汴河故道為引黃河水的一段河道,北起黃河南岸惠濟區牛莊村大王廟,流經惠濟橋、鐵爐寨村,在堤灣村注入索須河,略呈“S”形。除惠濟橋處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埋于地下。據考古勘探,地下埋藏部分運河故道寬150~220 m,兩側斷續保留有河堤,河堤頂寬4~6 m,底寬8~12 m。
惠濟橋作為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的重要水工遺存,但總有人疑問,惠濟橋橋面長不足20 m,橋孔跨度才3 m左右,如何是大運河上的橋?隋煬帝三下揚州所御龍舟如何通過?這往往是因為人們忽略了惠濟橋的建造年代。雖然惠濟橋建造年代沒有確切的史志記載,但通過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發掘,根據橋基底部的地層堆積情況分析,確定了現存的惠濟橋應建于元末明初,其所在的古河道,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形成,惠濟橋及南北河床是疊壓在隋唐河床上的橋梁和河床?;轁鷺虼妪垘r寺的一通明代嘉靖戊戌年(1538年)的石碑,《重修龍巖寺歸寂殿碑》可以佐證。碑文記載,明朝初年,龍巖寺的舊寺位于惠濟橋旁邊:“國朝初,我滎澤惠濟橋艮維舊有寺一區,枕峙河滸,扁曰龍巖,相傳古剎也”。元代以后,國都變遷到北京,隨著國家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忽必烈將大運河南北取直,通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床逐漸淤塞,河道變窄,故有惠濟橋如今的跨度。
惠濟橋是一座歷史悠久、造型優美、結構合理、具有歷史藝術與科技價值的三孔拱券石橋。作為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的重要水工遺存,惠濟橋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時期因運河而生、依運河而興的社會生態體系的典型代表,攜帶著當地經貿、生活發展印記,惠濟橋及南北河床屬疊壓在隋唐河床上的橋梁和河床,其歷史已有近千年,是歷史上運河重要作用的有力見證。
[1]陳隆文.鄭州歷史地理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顧萬發,汪松枝.隋唐大運河鄭州段調查[N].中國文物報,2012-04-27(8).
[3]陳隆文.隋唐大運河通濟渠考古新發現研究:以惠濟橋為中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11):26-27.
Th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Zhengzhou Huiji Bridge
YAN Shuguang
(Zhengzhou Guxing Han Culture Relics Protec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00,China)
K928.78
A
閻書廣(1976-),男,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古滎地區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維修、管理等。E- mail:yanz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