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未鵬
①每個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樣快,但每個人的生命卻不是。大腦也是如此。衡量一個人生活了多少年,應該用他的思維時間來計算。所謂暗時間,即一個人用來思維的內在時間。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人一出生就待在一個特殊的保護室里,沒有社會交往,沒有知識獲取途徑,18年后,你會不會認為他成年了?
②認為時間對每個人是均等的是一個錯覺。如果你正在學習一門專業,你用自己所花費的天數來衡量,很容易認為投入了不少時間。然而其實,實際投入的是時間和效率的乘積。你可以“投入”很多時間在一件事情上面,卻發現毫無進展。因為你沒有把你要做的事、要學的東西在大腦中,時刻給予它最高的優先級。如果你走路、吃飯、做夢,心心念念想的都是這事,你的思維時間就被利用到了極致,投入的時間才真正等于實際流失的時間。
③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像沙漏,沙漏里裝的沙子總量是相當的,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頸部較細,有些較粗。那些頸部較細的沙漏能夠抓住每一粒時間之沙,雖然沙子總量一樣,但相對擁有更長的生命。能夠充分利用暗時間的人將無形中多出一大塊生命。
④程序員們都知道,任務切換需要耗費額外的花銷。如果一個系統不停地在多個任務間來回倒騰,就會消耗大量的時間。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務,就不會有此損失。這就是為什么專注的人比不專注的人,在時間利用效率上高得多。
⑤另外,大腦在開始一件任務時,必須有一定的時間來“熱身”。舉個例子,你看了一會兒書,感到無聊,忍不住打開瀏覽器,10分鐘后你想起來還要繼續看書,但要恢復到當時的狀態需要一段時間把記憶中相關內容再次激活。如果這個“熱身”狀態需要一刻鐘,那么看似10分鐘的上網,其實就花了25分鐘。
⑥要充分利用暗時間,不僅要迅速進入狀態,還要看能保持狀態多久。
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工作時,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另一方面,即便能夠把任務的優先級分配得比較合理,也難免在做一件事時心里還惦記著另一件事。
⑧這就涉及最后一個高效的習慣:抗干擾。只有具備高強的抗干擾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暗時間。抗干擾能力可以通過練習獲得。事實證明,在有干擾的環境中,比如公交車上看書,是鍛煉專注能力的一個好辦法。
(節選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5期)
閱讀
練習
1.寫出選文的中心論點。
2.選文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3.選文第④段畫線句“這就是為什么專注的人比不專注的人,在時間利用效率上高得多”中的“這”指代什么?(答案不得超過18個字)
(孫俊強 設計)
(參考答案見87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