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012年,艾里克·克里南伯格通過他的著作《單身社會》告訴人們,社會正面臨一次空前強大、無可避免地變革——單身化。“它改變了人們對自身以及人類最親密的關系的理解;它影響著城市的建造和經濟的變革;它甚至改變了人們成長與成年的方式,也同樣改變了人類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的確,單身化帶來了經濟的變革。現今的單身人群更注重生活質量,崇尚高消費生活,“單身經濟”正在悄然發展。
建國以來的四次“單身潮”
中國內地曾經出現過幾次單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首部《婚姻法》帶來了全國的離婚潮,誰也說不清當時全國有多少家庭破碎。婚姻法的精神是婚姻要自主,從前的包辦婚姻、買賣婚姻,只要一方提出,即可辦理離婚手續。而當時中國的婚姻,以包辦婚姻為主,真正自由戀愛結婚的少之又少,因此結果必然是可想而知的;第二次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十年動亂時期,“劃清界限”成為許多夫妻離婚的理由,而“文革”結束時,很多在農村結婚生子的知青,無法把配偶及子女的戶口落到城市,只好采取離婚的辦法以求回城,于是引發了第二次單身潮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引發傳統家庭觀念的轉變,在傳統觀念里,婚姻是人生頭等大事,結婚代表著新生活的開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的婚姻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在他們眼里,婚姻就意味著要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買房、裝修、拍婚紗照、置辦婚禮,再加上日后的子女撫養開支,婚姻好似一個巨大的“無底洞”。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決定做“晚婚族”甚至“不婚族”,于是第三次單身浪潮來臨;到現在,中國單身的男女人數已經超過2億,占我國適婚年齡人口的18.9%,主動單身的女性明顯增多,超過5800萬人在單身生活,中國正面臨第四次單身潮。
當前,隨著主動選擇單身人士的增加,帶動了“單身經濟”。單身“貴族”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消費占據消費經濟市場份額越來越大,甚至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單身女性多于男性 單身經濟日漸崛起
據珍愛網日前發布的《2016年單身人群現狀系列報告》,此次報告主要針對珍愛網1億會員的線上抽樣調查,本次報告共收到有效樣本量4555份。報告顯示,超五成的單身男女月平均可支配收入達3-5千元,近三成單身男女月平均可支配收入達5-8千元,月平均可支配收入達8千元以上的占10%。
按照珍愛網這份報告的劃分,平均可支配收入超8千元的單身男女被稱之為黃金單身族。而黃金單身族聚居地排行第一的是上海,其次分別是北京、深圳、杭州、廣州、長沙、南京、武漢、東莞和天津。有趣的是,我們以往認為的“黃金單身漢”也被顛覆:在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8千元的人群里,單身女性的占比竟高于單身男性。一線城市中,經濟獨立且消費能力高的單身女性也日趨增多。在昆明某外資企業工作的小李今年也33歲了,她自己過了很多個“光棍節”,但從不因此左右搖擺,每年出國旅游兩趟,花在皮膚保養、化妝品上的消費每月就達8000元左右,此外每年還要給自己購置奢侈品包包、鞋子等,她的人生信條是好好賺錢,好好生活,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看上去就跟20幾歲的小姑娘一樣,你在她身上很難看到歲月留下的痕跡。很多人也問過她會不會被家里催婚?擔不擔心成為剩女?她每次都是這樣回答:“當一個人經濟富裕了,內心強大了,任何時刻都是底氣十足的。”事實上,像小李這樣的女性越來越多,“單身經濟”已經開始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單身經濟正越來越多地以心態及生活方式為界限,以是否為滿足個人生活品質、社交與體現個人價值的需求而消費,涵蓋范圍遠超兩億人。
商家紛紛爭搶“單身”商機
單身群體的增多,中國市場也刮起一股“單身風”,各行各業都為“單身狗”趨勢做出改變,各大商家都絞盡腦汁要搶占這一塊單身商機。
首先是住房,LOFT單身公寓正受到年輕人的青睞。這種公寓通常是小戶型,面積在30-50平米,房價門檻準入低,年輕的單身人群可以承受。此外,這種公寓的層高在3.6-5.2米左右,經過精心設計,實際使用面積卻可達到銷售面積的近2倍,性價比較高。此外,LOFT具有個性的裝修布置,也很能展現年輕人的時尚與品位。
其次是家電。考慮到不少單身人群獨自居住生活,不少商家瞄準這一市場推出新產品。這些小家電通常具有便捷性高、輕量化、多功能化等特點。此外,無印良品在大陸推出小型電飯煲、烤箱和水壺,目標市場就是中國蓬勃發展的單身人口。海爾也適時推出了小型洗衣機、迷你冰箱等產品。
還有飲食。報道稱“一人家庭”逐漸增加,有一些餐廳打著“一人食”或者“孤獨的美食家”口號,頗受單身青年的喜愛。這些餐廳大多裝潢溫馨、食材健康、制作精致,符合“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一個人也要過得精致溫暖”的生活方式。食物,成為了青年男女們孤獨生活中的慰藉。在海底撈火鍋餐廳,店家會為獨自用餐的消費者提供毛絨玩具作陪,認為這可以減少人們的孤獨感。日前有一些網友貼文表示,獨自到海底撈用餐時,店員貼心拿出“蠟筆小新”“哆啦A夢”作陪,甚至還有一只真貓,在網絡上引發一陣熱議。
目前,除了“單身公寓”“小家電”“一人食”,單身浪潮催生的還有許多方面。阿里巴巴每年的雙11購物節,也是起源于慶祝單身生活方式。同時,外賣行業同樣因單身族群增加而獲益。中國最大的外賣公司“餓了么”,去年銷售額增加了44%,今年上半年更是增長127%。另一家外賣公司美團最近也在融資中估值180億美元,該公司65%的訂單來自于單身客戶,美團工作人員表示,“中式餐飲準備起來太復雜了,單身族壓根不想浪費時間。”有獨居的外賣消費者說的很直接:“買菜做飯刷碗加起來要一兩個小時,吃飯最多半個小時,感覺不值得”。
總之,單身男女們享受著他們的單身生活,商家們紛紛掘金,也想在這場單身經濟潮中分得一杯羹。
“單身經濟”帶來的困境
隨著單身人群的逐年壯大,無形中使市場形成了一部分相對固定的、有相同特征的消費群體,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單身經濟已在消費、投資、理財、文化等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然而,也有專家認為,雖然單身經濟充滿生命力,但其本身還是蘊藏了一些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單身人群帶動了單身經濟,但其自身也面臨著單身經濟帶來的風險,如貪圖自我享受導致的"盲目沖動消費"、無節制地花錢、低儲蓄傾向等,很可能使他們在需要花錢的時候,面臨著沒有錢花的風險。同時,一些銀行通過高消費額、低利息等促銷手段吸引信用卡用戶,而單身人士則樂于體驗"刷卡"帶來的先花費后還款的快感,但超出預算的支出,往往成為其以后生活的隱患,從而讓單身白領陷入生活的困境。因此,專家建議單身人群在消費時應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以備不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