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林 傅華軍 邵 韋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治療效果分析
張少林 傅華軍 邵 韋
目的 探討膽結石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有效性。方法 56例膽結石患者,根據入院時間不同分為研究組(30例)及對照組(26例)。對照組給予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 研究組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5.15、7.18、8.88、6.87, 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69.2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52, P<0.05)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26.9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3, P<0.05)。結論 膽結石患者臨床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 能夠有效縮短患者手術時間, 減輕患者疼痛, 提高治療效果, 且并發癥少, 具有較高安全性。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結石;開腹手術;臨床效果
膽結石是一種臨床常見膽道疾病, 會導致膽囊管阻塞,從而影響膽囊功能。膽囊切除術是臨床治療膽結石最為有效的方法, 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 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3]。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進步,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應用也更加廣泛, 為了解該手術方法在膽結石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本文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治療的膽結石患者中選取5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膽結石診斷標準,排除手術禁忌證患者。根據入院時間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30例)及對照組(26例)。研究組中男16例, 女14例;年齡34~78歲, 平均年齡(50.6±9.2)歲;病程3個月~7年, 平均病程(4.1±1.3)年。對照組中男14例, 女12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50.8±9.5)歲;病程4個月~8年, 平均病程(4.2±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對比需要。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 給予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取平臥位, 常規消毒鋪巾等處理后,于右側肋緣下開腹切口, 并依次切開腹壁、肌肉, 開放腹腔后將結石清除干凈。游離膽囊至膽囊三角, 切除膽囊并留置T管引流, 縫合切口。術后1個月復查。
1.2.2 研究組 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 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取平臥位, 身體左傾20°左右, 將頭部墊高15~30°, 選擇劍突下1 cm的位置作為主穿刺點, 以臍下1 cm為觀察孔, 兩個輔助操作孔分別為肋緣下右鎖骨中線0.5 cm處和右腋前線0.5 cm處。完成上述操作后, 建立氣腹,并順序穿刺Trocar, 置入腹腔鏡等器械, 對患者的腹腔進行仔細探查, 分離并離斷膽囊動脈, 逆行剝離膽囊, 并對膽囊床進行電凝止血, 通過牽拉膽囊底部充分暴露膽總管前臂。證實穿刺后, 對膽總管前臂戳孔, 置入纖維膽道鏡, 并用取石籃將結石取出, 在膽總管遠端插入輸尿管導管, 并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 取出遠端的小結石, 大結石用膽道取石鉗直接取出。取完結石后, 用膽道鏡進行檢查, 置入T管, 并縫合膽總管切口。術后1個月復查。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
1.3 觀察指標 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和住院時間, 并對其進行比較。評定兩組療效。統計兩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腎功能損傷等并發癥的例數, 并對比其發生率。
1.4 評定標準 術后疼痛評分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進行評定, 得分為0~10分, 得分越高說明疼痛越劇烈。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評定兩組療效, 若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 膽結石完全清除, 身體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 則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相比有所好轉,偶爾有膽絞痛或上腹痛, 體內有少量結石殘存, 則為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沒有好轉, 體內膽管和膽道等部位仍有結石存在, 小部分膽結石被清除, 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總例數 ×100%[5]。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5.15、7.18、8.88、6.87,P<0.05)。見表 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顯效19例、有效9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8例, 總有效率為69.23%;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52,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33%(1/30);對照組術后發生7例發生并發癥,其中切口感染4例, 腹腔感染2例, 腎功能損傷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6.92%(7/26);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6.33, P<0.05)。
膽結石在臨床具有較高發病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膽結石患者數量也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6-8]。膽結石患者若不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 很容易引發胰腺炎、膽管炎等疾病, 給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9,10]。因此, 探討有效的膽結石治療方法極為重要。
膽結石傳統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 雖操作方便, 具有一定療效, 但是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 住院時間長, 不利于患者康復[11,12]。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夠達到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同樣的療效, 且具有創傷少、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等優勢, 能夠促進患者快速康復[13,14]。
本研究中, 通過對研究組患者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 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5.15、7.18、8.88、6.87, 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69.2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52, P<0.05)。證實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有效性。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26.9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3, P<0.05)。說明該手術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膽結石患者中的應用,有助于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 減輕患者痛苦, 減少并發癥發生, 加速患者恢復, 提高臨床療效,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徐勇士, 龍運志.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分析.醫學綜述, 2015, 22(5):909-910.
[2] 曾盛才.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分析.醫藥前沿, 2016, 6(36):64-65.
[3] 任學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膽結石的效果比較.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9):106-108.
[4] 宋小穎, 王仁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在膽結石治療中的臨床療效.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44-45.
[5] 江雪峰, 趙象文, 韓月鋒, 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治療效果的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4(10):180-181.
[6] 茍維杰.腹腔鏡切除膽囊與小切口膽囊切除治療膽結石的療效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2(29):175-176.
[7] 游波, 王盈, 邱卓, 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膽囊切除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國醫學工程, 2012(11):171.
[8] 張進, 胡季明.膽結石應用腹腔鏡與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2):62-63.
[9] 王文勝.腹腔鏡與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治療膽結石臨床分析.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27):102-103.
[10] 楊彥華.小切口膽囊切除與腹腔鏡膽囊切除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醫藥前沿, 2012, 2(19):187-188.
[11] 徐劍.腹腔鏡膽囊切除與小切口膽囊切除治療膽結石療效對比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10):2313-2315.
[12] 范巍.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效果分析.當代醫藥論叢, 2015(14):241-242.
[13] 劉志兵.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切開治療膽結石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分析.中國現代醫生, 2015, 53(29):36-38.
[14] 楊振方.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治療效果分析.中國實用醫刊, 2016, 43(8):87-88.
Analysis of treatment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on gallstones
ZHANG Shao-lin, FU Hua-jun, SHAO Wei.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Dongguan Changan Hospital, Dongguan 52356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on gallstones.Methods A total of 56 gallstones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admission order into research group(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6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open cholecystectomy, and the resear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Treatment effec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shorter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less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lower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than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5.15, 7.18, 8.88, 6.87, P<0.05).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3.33% than 69.2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52, P<0.05).The research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3.33% than 26.92%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6.33, P<0.05).Conclus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gallstones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operation time of patients, alleviate their pain, and improve efficacy, and contains less complications and higher safet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Gallstones; Open surgery; Clinical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9.008
2017-07-20]
523560 東莞常安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