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先
偏癱的康復治療
王利先
目的 探討現代康復訓練與傳統康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預后的影響。方法 50例偏癱患者, 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5例。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現代康復訓練,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針灸療法、中藥治療和推拿療法等傳統康復治療。治療3個月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前, 對照組的Fugl-Meyer評定法(FMA)評分為(40.32±25.42)分, 觀察組為(40.15±25.65)分。經3個月治療, 對照組與觀察組FMA評分分別為(65.32±28.54)、(78.26±29.37)分。治療前兩組患者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FM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現代康復訓練配合傳統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療效明顯高于僅用現代康復訓練, 值得推廣。
腦卒中;偏癱;康復訓練;肢體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腦卒中亦稱腦血管意外, 是指突然發生的、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腦功能障礙, 持續時間超過24 h或引起死亡的臨床綜合征[1]。WHO提出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包括[2]:①可控制的因素, 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②可改變的因素, 如不良飲食習慣、大量飲酒、吸煙等。③不可改變的因素, 如年齡、性別、家族史等。其臨床上可以表現為:①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表現為偏身感覺(淺感覺和深感覺)障礙, 一側視野缺失(偏盲)和偏身運動障礙。②交流功能障礙, 表現為失語、構音障礙等[3]。③認知功能障礙, 表現為記憶力障礙、注意力障礙、思維能力障礙、失認等。④心理障礙, 表現為焦慮、抑郁等[4,5]。⑤其他功能障礙, 如吞咽困難、二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等。按照WHO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將腦卒中患者功能受損的程度分為三個水平:①器官水平的功能障礙, 即身體結構功能的損害。②個體水平的功能障礙, 即活動受限(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受限)。③社會水平的功能障礙, 即參與受限(指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受限), 環境因素與所有功能及其損害相互作用對等三個水平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男27例, 女23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56歲。其中腦出血患者24例, 腦梗死患者26例。采取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5例。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僅現代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針灸療法、中藥治療和推拿療法等傳統康復治療。
1.2.1 對照組 腦卒中急性期的大部分患者肢體呈遲緩狀態, 此階段應該維持關節的活動度, 增強肌張力, 盡可能從遲緩狀態到痙攣狀態, 使上下肢及手指出現聯合反應、共同運動。患者由于長時間異常體位造成肢體的痙攣模式, 即上肢伸展, 下肢屈曲。床上體位變換:任何一種體位若持續時間過長, 均可能引起繼發性損傷, 如關節攣縮、壓瘡等。因此,被動向健側翻身和向健側翻身。被動活動關節:對昏迷或不能做主動運動的患者, 應做患肢關節的被動活動。床上活動:在床上進行四肢運動, 運動形式為被動運動、被動和主動運動以及主動運動。腦卒中痙攣期, 即共同運動, 共同運動包括屈肌模式和伸肌模式。腦卒中恢復期的運動訓練:①床上活動, 包括分離運動及控制能力訓練、屈曲分離訓練、伸展分離訓練、髖關節控制能力訓練、踝背屈訓練。②翻身訓練。③坐位訓練, 包括坐起訓練、坐位平衡訓練、坐位時身體重心向患側轉移訓練。④立位訓練, 包括站起訓練、站位平衡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⑤步行訓練, 包括步行前準備、扶持步行、改善步態訓練、復雜步行訓練。⑥上、下樓梯訓練。1次/d, 30 min/次, 待患者病情改善后可適當增加運動強度。物理因子治療常用的有局部機械性刺激(如用手在肌肉表面拍打等)、冰刺激、功能性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和局部氣壓治療等可使用癱瘓肢體肌肉通過被動引發的收縮與放松逐步改善其張力。
1.2.2 觀察組 在現代康復訓練基礎上結合傳統康復治療,其主要內容為針灸療法、中藥治療和推拿療法, 具體如下:①針灸療法:一般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就可以開始針灸治療。a.頭針:頭針治療腦卒中具有較好的療效, 頭針取穴方法較多, 常用頭皮針標準線取穴位、頭穴分區取穴法、頭穴透刺取穴法、頭穴叢刺取穴法, 可根據臨床癥狀選擇相應的治療區進行治療。b.體針:此期多為遲緩性癱瘓, 治療應盡快提高肌張力, 促進肌力恢復, 使患者及早擺脫遲緩狀態。針刺時上肢以手陽明經穴為主(包括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主穴, 配穴可加減), 下肢多取足陽明經穴為主,小腿部以足太陽、少陽經穴為主(包括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等主穴, 配穴可加減)。得氣后連接脈沖針灸治療儀,采用疏波治療, 30 min/次, 1次/d。②中藥治療:高熱不退、痰熱內閉清竅者可用安宮牛黃丸, 鼻飼或灌腸, 1丸, 每6~8小時鼻飼1次;嘔血、便血者給予云南白藥或三七粉0.5~1 g, 3次/d, 沖服或鼻飼。③推拿療法:患者俯臥位時按壓背部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秩邊等, 再用滾法松解。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用擦法、滾法治療患側位,用拿法治療患肢的軟組織;點穴, 如膝眼、委中、伏兔、風市等, 最后以搓法結束。患者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 自我推拿的效果更好。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采用Fugl-Meyer評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定。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肢體運動、平衡以及關節被動活動度顯著改善, 由神經功能受損導致深感覺和淺感覺下降與治療前相比明顯改善, 沒有病情加重。有效:肢體運動、平衡以及關節被動活動度改善, 由神經功能受損導致深感覺和淺感覺下降與治療前比較有所改善。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3個月后,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MA評分比較 治療前, 對照組的FMA評分為(40.32±25.42)分, 觀察組為(40.15±25.65)分。經3個月治療, 對照組與觀察組FMA評分分別為(65.32±28.54)、(78.26±29.37)分。治療前兩組患者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FM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卒中是突然發生的腦血管病變引起, 主要發生于腦血管患者中, 在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不良飲食習慣、酗酒、吸煙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下, 導致腦內動脈狹窄破裂出現出血癥狀或者腦梗死癥狀[6-9]。傳統康復療法常用的有按摩和針刺治療等通過深淺感覺刺激, 有助于局部肌肉的收縮和血液循環, 從而促進患側肢體功能的改善。現代康復治療方法重點在調整患側肢循環。通過重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 促進大腦皮層可塑性發展, 以及恢復正常的肢體功能[10]。傳統方法與現代康復方法結合, 內外兼治, 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本次研究中, 治療前, 對照組的FMA評分為(40.32±25.42)分, 觀察組為(40.15±25.65)分。經3個月治療, 對照組與觀察組FMA評分分別為(65.32±28.54)、(78.26±29.37)分。治療前兩組患者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FM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腦卒中偏癱采用現代康復訓練聯合傳統康復方法, 可有效提高患者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平衡功能, 優于單一的現代康復訓練, 可促進患者身體早日康復, 應用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
[1] 石麗宏, 鄧海峰, 王麗梅, 等.功能性電刺激結合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4,35(9):1296-1297.
[2] 唐強.臨床康復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316.
[3] 倪朝民.腦卒中不同恢復時期的康復治療.安徽醫學, 2009,30(12):1377-1378.
[4] 楊娜, 劉翠紅, 朱慶宇, 等.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應用心理治療的臨床研究.中國醫學創新, 2013(1):115-116.
[5] 凌云, 榮根滿.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應用心理治療的臨床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4(17):254-255.
[6] 劉惠如, 張斯偉.腦卒中患者偏癱的康復治療.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04, 26(6):361-362.
[7] 張可真, 王言飛, 鄭春玲, 等.急性腦卒中患者偏癱早期康復治療的對比研究.卒中與神經疾病, 2004, 11(6):392-393.
[8] 朱振麗, 陳莉麗, 張慶, 等.強制性運動療法用于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效果觀察.山東醫藥, 2010, 50(31):55-56.
[9] 田秀芹.全程優質護理服務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效果評價.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4, 17(3):480-482.
[10] 張奇, 劉春雨.腦卒中術后偏癱患者康復治療臨床觀察.河北醫學, 2014(1):87-9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9.103
2017-07-31]
110300 遼寧省新民市中醫院康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