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獅舞奇葩——訪馬橋手獅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趙雪林"/>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天 逸 冰 凝
馬橋手獅舞源于清朝康熙年間的獅子燈,是上海市的傳統民俗舞蹈之一。當地元宵燈會時人們愛提燈行街,而鎮上街道狹窄,觀者擁擠,提燈人便用竹竿撐起獅子燈,以利炫耀,手舞足蹈,以示歡樂,成為別出心裁的民間舞蹈。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手獅舞融燈彩、雜技為一體,形式獨特,技藝性較強。馬橋地區傳人汲取舞龍的翻滾、跌撲等基本技巧,發揮手獅舞的粗獷勇猛、剛柔相濟,又注重細膩動人的表演風格。手獅舞場面熱烈,充滿自娛、娛人的生活氣息和喜慶祥和的藝術感染力。近百年來,一直是當地民間主要的歲時節令習俗舞蹈之一。2007年6月,馬橋手獅舞被列為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5月,又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上海馬橋強恕學校是馬橋地區唯一一所百年老校,也是上海唯一開展手獅舞教育的學校。馬橋手獅舞上海市級傳承人趙雪林既在馬橋鎮文體中心任教,也在該校任教。
趙雪林于1988年進入馬橋文藝工廠,從事文藝演出隊的工作,同時學習手獅舞表演。在舞獅前輩和前上海縣文化館舞蹈老師陸大杰的指導下,舞獅技藝不斷提高,多次參加各區縣、電視臺及電影制片廠等活動演出。1992年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任馬橋手獅舞表演隊成員。
趙雪林提到在傳承馬橋手獅舞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出生于1870年,重視習武、酷愛手獅的國民黨元老鈕永建。民國初年從政時,他逢盛事必邀手獅表演,促進了手獅舞的傳承。長期以來,手獅舞一直在民間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上海解放后,馬橋手獅舞仍在鄉村間流傳,但是當地的大型文化活動,均由行政機構安排,各種地方俗節、廟會也因種種原因相繼停辦,手獅舞傳人缺少表演機會,便不再有人扎制獅子燈了。所幸1983年,原上海縣文化局在馬橋鄉采風時,得知當地仍有手獅舞傳人,即在鄉文化站聚集舞獅傳人和民間舞蹈愛好者加以整理,重新排演。后來縣文化館復排手獅舞,趙雪林和他的同事們,拜扎燈舞獅的老藝人們為師,刻苦認真地學習,汲取民間舞獅舞龍的傳統技藝,又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長,融舞蹈的肢體語言、戲曲的亮相步法、武術的精氣神韻、技巧的騰躍翻滾等多項藝術于一爐,對傳統手獅舞進行了一番提煉和升華,編創新的演出套路,使馬橋手獅舞的特點更加鮮明。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民間傳統文化財產,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上海縣編寫組的老師們在二十多年前,對馬橋手獅舞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并將之寫入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中。
在傳承馬橋手獅舞之路上,趙雪林也遇到過低谷,為了更好的發展曾轉做企業營銷工作,但是對手獅舞的熱愛始終支持著他,只要有演出,他都第一時間回來排練。從2003年至今,他擔任文體中心馬橋手獅舞團隊教練和指導老師,培養了一批傳承人。趙雪林與馬橋強恕學校的音樂教師、體育教師以及部分其他學科教師組成師資隊伍,組織學生定期培訓,使手獅舞表演隊擁有了后續力量。
馬橋手獅舞多位才華橫溢的傳承人創造了很多新的動作和新的表演形式。傳統的手獅舞表演無一定程式,全靠自然傳承,行街表演時以即興發揮為主,技藝難以保持和發展,為了鞏固提高手獅舞的表演技藝和演出效果,趙雪林所在的手獅舞表演隊堅持苦練基本功,不斷提煉和規范舞蹈動作,還逐漸吸取當地舞龍的翻滾、跌撲等基本技巧,豐富手獅舞的粗獷勇猛又剛柔相濟以及注重細膩動人的表演風格,具有獨特的海派風采。
為了使手獅舞得以代代傳承,2009年,趙雪林擔任《馬橋手獅舞教材》編寫組編委,該教材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社區教育專業委員會評定為2009年全國社區教育特色課程一等獎。至此手獅舞知識被列入強恕學校的校本教材。趙雪林還同文體中心一起邀請有關專家共同編創出一套新穎的《手獅舞操》,成為群眾性健身活動的推廣項目。

馬橋手獅舞源于獅子燈,擎燈方式和手帶獅舞的執獅方法,是從舞龍燈動作借鑒過來的。孫炳祥老人是手獅舞項目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13歲就跟著大表哥學得扎手獅的手藝。他說過,馬橋手獅舞的獅子造型講究“獅子大開口,凹面沖額角,雙肢抱繡球,搖頭甩尾巴”。扎獅子頭時,先要在手柄上測算好位置,再用竹篾扎骨架。骨架扎好后,用上過漿的白紗布蒙在骨架上,等紗布干透,給獅子“化妝”,用彩紙剪貼出獅面輪廓。獅子的紅舌用硬紙板制作。耳朵骨架用一根細鐵絲插在獅頭兩側的竹筒里,舞動時,耳朵可前后擺動。頭部還要安上各種裝飾物。一個手獅沒七八天完不成。老人收了馬橋強恕學校的美術教師做徒弟,美術教師學后教給學生。孫炳祥老人過世后,這門課就停了下來。2011年,趙雪林在學校傳授手獅舞的舞蹈部分,負責骨干學員的培訓。
前些年,上海電視臺人文頻道曾以高清技術標準拍攝國家級非遺項目專題片《馬橋手獅舞》,片長為23分鐘,為了再現手獅舞傳承的歷史場景,趙雪林認真積極參與拍攝工作,協助指導拍攝手獅舞的每一個動作,并同馬橋三百多名文藝骨干和群眾演員一起圓滿完成了拍攝任務。
自1988年起,趙雪林參與手獅舞表演,掌握著手獅舞大、中、小獅子各種基本動作技巧,先后參加了1991年第一屆全國農民運動會開幕式表演、1992年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表演、1996年在浦東三林舉辦的國際龍獅大賽表演、1997年在江蘇舉辦的中華經典龍舞展示暨民間藝術絕技展演、2009年5月赴韓文化交流演出……手獅舞表演隊到韓國演出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每當氣勢磅礴的醒獅鼓聲響起,引獅人手持繡球,引出歡騰的一群手獅競相玩耍,獅舞人歡,富有情趣,韓國民眾的歡呼聲、掌聲此起彼伏。
手獅舞以舞為主,畫獅、說獅、舞獅和讀獅,是對獅子精神的解讀。趙雪林介紹說,表演套路分為文獅、武獅和看獅三種,注重強化獅子的形與神,通過對獅子種種動作的模擬和喜怒哀樂的再現,盡情地表現文獅的溫順可愛,武獅的勇猛威武和看獅的樸實穩健,更以夸張的手法,展現人舞獅,獅擬人過程中的種種情趣。因此到了舞臺上,舞獅人的表情、動作都必須要表現到位,使舞蹈富有幽默感,更顯輕松、歡快,從而把人們的歡樂情緒融化在手舞足蹈之中。趙雪林感嘆,由于人員流動頻繁,平均年齡在增長,獅舞演員的素質未能保持原有水準,整體表演水平沒有超越二十世紀80年代時的精彩。他衷心希望馬橋手獅舞后繼有人,他將竭盡所能,將這一門手藝傳給后人。
跨入二十一世紀,手獅舞的傳承和保護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老一輩手獅舞傳承人相繼去世,而隨著城市化建設日益加快,當地年輕人的文化愛好日趨多元化,使傳統民間藝術的生存空間不斷遭到擠壓。盡管困難重重,趙雪林及其所在的馬橋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和馬橋強恕學校的師生們仍然在努力,不斷進行種種力求創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