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 張務鋒
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建設糧食產業強國
文/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 張務鋒

張務鋒在全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上講話
■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動糧食產業經濟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是興糧之策、富農之道、惠民之舉,對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對接融合成為大勢所趨。要強化系統思維和統籌聯動,依托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依靠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在“三鏈協同”中增創糧食產業發展新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立足世情國情糧情,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和重大部署,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穩中向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要深度開發“原字號”,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李克強總理強調,要統籌糧食收儲、庫存吞吐、加工轉化、物流配送、市場供應等環節,積極培育新動能,加快推動我國從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最近,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明確了思路目標和政策舉措。我們要把思想行動高度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積極作為、協同聯動,切實做好糧食產業經濟發展這篇大文章。
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是興糧之策、富農之道、惠民之舉,對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是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進一步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基礎的必然選擇。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經過加工轉化和物流配送,把成品糧油及時供應給消費者,才最終真正實現了糧食安全。糧食產業經濟對糧食生產具有反哺激勵和反饋引導作用,對糧食消費具有支撐培育和帶動引領作用,是糧食供求的“蓄水池”和“調節器”。糧食產業經濟越發達,糧食安全穩定性就越高,抗風險能力就越強。
第二,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有力舉措。當前,糧食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業鏈條短,創新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改革創新,才能加速結構優化、動能轉化,補齊“短板”、改善供給。
第三,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是實現糧食生產發展與經濟實力增強有機統一,保護和調動重農抓糧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加工流通的增值效應,有利于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形成糧食興、產業旺、經濟強的良性循環。
第四,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現實需要。有利于促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更好服務“三農”大局;有利于順應消費升級趨勢,讓城鄉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方便”,更好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糧食行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動糧食產業經濟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具體來講,就是盡快實現“三個轉變”。在發展動能上,盡快實現由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撐為主向創新驅動主導轉變,激發糧食產業技術創新活力,推動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成長;在發展路徑上,盡快實現由各環節分散經營向“產購儲加銷”一體化轉變,發揮糧食加工轉化引擎作用,接一連三、協同聯動、融合發展;在發展目標上,盡快實現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注重質量效益提高轉變,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加快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我國國情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對接融合成為大勢所趨。要強化系統思維和統籌聯動,依托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依靠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在“三鏈協同”中增創糧食產業發展新優勢。
第一,加速延長產業鏈。糧食產業轉型升級,是從粗放向集約演進的過程,也是由短鏈條向長鏈條轉變的過程。堅持因地、因企、因糧施策,推廣全產業鏈經營、產后服務帶動、精深加工主導、商貿物流引領、主食產業化、循環經濟等模式,大力實施“建鏈、補鏈、強鏈”工程。糧源優勢突出的地方,培植引進糧食龍頭企業,高起點建立加工貿易產業鏈;產業鏈條缺失的地方,有針對性地補齊糧食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和物流配送等環節,向產業中高端和鏈條終端延伸;產業初具規模而層次較低的地方,通過注入技術、管理、資本、品牌、服務等要素,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依托糧食主產區、特色糧油產區、糧食重點銷區、關鍵糧食物流節點,建設一批國家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鼓勵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成立糧食產業聯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第二,突出優化創新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是推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是糧食產業走向集約化、綠色化、智能化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技興糧工程”,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糧食領軍企業。構建開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創新生態,支持糧油企業與科研院校共建協同創新共同體,聯合攻克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節糧減損、現代物流、“智慧糧食”等領域關鍵技術。緊密對接市場需求、先進技術、智能制造、綠色發展,推進高水平技術改造,實現產品升級、成本降低、質效同增。開展行業對標活動,提高管理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大力實施“人才興糧工程”,發展糧食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完善協同育人模式,加快培養行業短缺的實用型人才。
第三,不斷提升價值鏈。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躍升,是產業鏈條延伸、科技創新驅動的必然結果,也是產業素質增強帶來的積極效應。突出產品提檔這個前提,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大力發展全谷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產品供給。抓住品牌帶動這個重點,鼓勵糧食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全國性糧食名牌產品。強化業態升級這個關鍵,開展“互聯網+糧食”行動,推動糧食產業與旅游休閑、農耕體驗、文化傳承、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培育糧食產業新增長點。實行糧食產業企業標準領跑者激勵機制,建設糧食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建立從產地到餐桌全程追溯體系和平臺,切實保障糧食質量安全。
為確保各項舉措落到實處,要統籌建設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范市縣、特色產業園區、龍頭骨干企業、優質糧食工程“四大載體”,促進集約集聚集群發展。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糧食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主體地位,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改進完善糧食宏觀調控,強化糧食流通監管,加強規劃引領、標準規范、技術指導、信息引導等服務,改善糧食行業營商環境。落實財稅、金融、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加大對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扶持力度。
當前和長遠的關系。順應合理消化糧食庫存的要求,加大加工轉化力度,提高產能利用水平。堅持“加減乘除”并舉,改造傳統產業調存量,培育新興產業優增量,淘汰落后產能做減量,把握好投資項目的類型、節奏和力度,增強糧食產業持續發展能力。
產區和銷區的關系。鼓勵產區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提高就地加工轉化比重,銷區提高糧油加工層次、健全配送供應體系,并通過產區企業到銷區建立營銷網絡、銷區企業到產區建立糧源基地、加工物流基地和洽談對接等方式,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多方共贏的新型產銷合作體系。
國際和國內的關系。在堅持立足國內、以我為主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糧食合作交流。加快培育規模大、實力強、效益好的國際大糧商,引導糧食企業有序走出去,提高全球糧食市場話語權。
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把糧食安全意識貫穿于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全過程,服從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決不能以犧牲糧食安全為代價

張務鋒參觀考察濱州市糧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