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可
乘風而上 破浪前行
——全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綜述
文/李可
9月12日,全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在山東濱州召開
金秋九月,魯北平原、黃河之濱,一派豐收景象。2017年9月12日,山東濱州,糧食行業迎來了一次重要會議——全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會議明確了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目標、思路和舉措,讓全行業為之振奮。
風正勁,帆已滿,糧食產業經濟的航船正乘風而行,破浪遠航。
“在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際,我們在山東省濱州市召開這次現場經驗交流會,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準確把握指導意見要求,交流經驗、凝聚共識,明確任務、創新舉措,全力推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為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供強力支撐,加快推動我國從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在講話中如是說。
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正當其時。
近年來,國家穩步推進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加大糧食庫存消化力度,進一步激發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活力,特別是2016年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實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后,玉米價格回歸市場,企業生產成本大幅降低,極大地促進了玉米深加工、飼料等行業的發展,經濟效益穩中向好。
在新形勢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山西、內蒙古、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廣東、云南等省級政府相繼出臺了指導意見;黑龍江、江蘇、安徽、重慶等省市黨委、政府領導同志作出指示和批示;河南、湖北、新疆等省區專門成立領導小組;湖北省省級財政每年安排糧油精深加工補助資金7000萬元、糧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專項資金3000萬元,河南省建立了糧油深加工發展基金,浙江、安徽、陜西等省著手設立相關基金……各地政府和糧食部門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創造著越來越好的環境。
根據2016年度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統計數據,全納入統計范圍企業達到1.8萬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8萬億元,同比增長13.3%;銷售收入2.8萬億元,同比增長14.6%;利潤總額1321億元。各類企業年處理糧食能力10.4億噸,實際加工轉化糧食4.8億噸。整體上看,糧食產業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繼續增強。目前全國產業化龍頭企業2558家,占企業總數的14.3%,其中: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409家,占企業總數的2.3%。實現工業總產值1.16萬億元,占比41.5%;利潤總額664億元,占比50%;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率5.86%,高于糧食產業平均水平;建立優質原糧基地6546萬畝,涉及農戶數量1385萬戶。
——糧食產業逐步向優勢地區集中。依托糧源、區位、技術、人才和市場等優勢,山東、湖北、安徽、江蘇和廣東5省糧食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均超過2000億元,5省工業總產值合計占全國的50%左右。其中,山東、湖北糧食工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
——產業創新力度增大。2016年,企業研發投入98.6億元,同比增長21.6%,獲得專利2564件。產業化龍頭企業更加重視科技創新,當年研發投入48.8億元,獲得專利1286件,占比均在50%左右。
糧食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新模式、新亮點不斷涌現。全產業鏈經營模式、產后服務帶動模式、精深加工主導模式、主食產業化模式、循環經濟模式、品牌引領模式、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此次交流會上,一個個鮮活的樣本呈現在與會代表面前。其中,會議召開地濱州市就是政府推動、創新驅動、龍頭企業帶動、綠色循環互動、民生聯動的典型代表。會議上,濱州市被授予“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范市”稱號,與會代表實地參觀了該市中裕食品、西王集團、三星集團、香馳控股等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的先進經驗讓與會代表為之贊嘆。又如,吉林省著力實施吉林大米“五個一工程”,四川省大力實施“川糧產后服務工程”,河南省設立了總規模5億元的糧油深加工企業扶持基金……會議上,70余家單位及企業的現場和書面交流讓大家從不同的側面看到了一個蓬勃發展的糧食產業。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僅僅有足夠的產量和庫存還不夠。
張務鋒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離不開相應的加工流通能力和產業鏈掌控能力。“只有經過加工轉化和物流配送,把成品糧油及時供應給消費者,才最終真正實現了糧食安全。”張務鋒說,糧食產業經濟涵蓋原糧到成品、產區到銷區、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對糧食生產具有反哺激勵和反饋引導作用,對糧食消費具有支撐培育和帶動引領作用,是糧食供求的“蓄水池”和“調節器”。糧食產業經濟越發達,產業鏈條越完善,糧食安全基礎就越牢固,抵御風險能力就越強。
盡管近年來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國是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卻還不是糧食產業強國。在糧食產業發展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矛盾待解。張務鋒指出,當前最突出的矛盾是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利用率低。糧食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低端產能過剩,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46%。第二,產業鏈條短、關聯度低。加工業向前后兩端延伸不夠,產業鏈各環節結合不緊密。第三,產業布局分散、集中度低。有些地方缺少龍頭企業帶動,加工流通企業“小散弱”問題突出。第四,創新投入少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工藝裝備落后,新產品開發滯后,發展后勁不足。張務鋒強調,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改革創新,加快糧食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才能實現結構優化、動能轉化和持續發展。
從國際看,世界糧食強國往往也是加工流通強國。比如,美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85%,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例超過4:1,全球四大糧商有三家來自美國。“只有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糧食企業,打造國際先進水平的糧食產業鏈條,才能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在國際糧食產業分工中爭得主動。”張務鋒說。
“興糧之策、惠農之道、利民之舉”,張務鋒用這十二個字高度概括了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是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糧食安全戰略,進一步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基礎的必然選擇;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糧食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有力舉措;是實現糧食生產發展和經濟實力增強有機統一,保護和調動地方重農抓糧積極性的有效途徑;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現實需要。
對于這一行業發展所需、部門責任所系的重點工作,張務鋒強調,要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切實把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這篇文章做好。
在發展思路上,張務鋒強調,要積極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和庫存消化的現實需要,突出“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個鮮明主題。具體來說,要努力做到“三個轉變”。即:在發展動能上,由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撐為主向創新驅動主導轉變,激發糧食產業技術創新活力,促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成長;在發展路徑上,由各環節分散經營向“產購儲加銷”一體化轉變,發揮糧食加工轉化引擎作用,接一連三、協同聯動、融合發展,形成“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在發展目標上,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注重質量效益提高轉變,進一步集約集聚、降本增效、改善服務,增加綠色優質安全糧食產品供給,加快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在更高層次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會議現
當前,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目標也已明確: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我國國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主食品工業化率分別達到88%和25%以上;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糧食企業達到50個以上。
為了實現預期目標,張務鋒強調,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推動“三鏈協同”,建設“四大載體”,把握“五個關系”。
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代表,99%的資源綜合利用率讓濱州市香馳集團成為參會代表目光聚焦之處。該集團所建成的原料、副產物、水、廢棄物、能源五大循環圈正是“三鏈協同”的典型示范。
所謂“三鏈協同”,即加速延伸產業鏈、突出優化創新鏈和不斷提升價值鏈。張務鋒指出,要強化系統思維和統籌聯動,依托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依靠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在“三鏈協同”中增創糧食產業發展新優勢。
張務鋒指出,實踐證明,以加工轉化為核心環節,向前后兩端延伸產業鏈條,是提高產出效益、增強發展后勁的有效路徑。他要求各地立足實際,合理選擇發展模式,大力實施“建鏈、補鏈、強鏈”工程。糧源優勢突出的地方,要積極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發展關聯配套企業,高起點建立加工貿易產業鏈;產業鏈條短缺的地方,要有針對性地補齊糧食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和物流配送等環節,加快向產業中高端和鏈條終端延伸;產業初具規模而層次較低的地方,要通過注入技術、管理、資本、品牌、服務等要素,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張務鋒還指出,延伸拉長糧食產業鏈,不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因企、因糧施策,宜全則全、宜專則專。
在突出優化創新鏈方面,張務鋒指出,要充分認識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產學研合作是科技創新的有效方式,技術改造是成果應用的關鍵一環。要把增強技術實力作為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支點,深入實施科技興糧和人才興糧工程,著力提高糧食行業創新發展能力。
如何提升價值鏈?張務鋒指出,要突出產品提檔這個前提,抓住品牌帶動這個重點,強化業態升級這個關鍵。產品提檔意味著引導企業調優產品結構,開發綠色優質糧油新產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產品供給,開發特色糧油產品等。在品牌帶動方面,張務鋒要求各地相互學習借鑒,出臺有力舉措,提高本地品牌影響力。加大資金、技術等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培育一批質量好、美譽度高、消費者認可的糧油品牌。完善糧食產品標準、檢驗檢測、質量追溯體系,建立標準領跑者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推行更高質量標準,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水平。而業態升級則包括大力開展“互聯網+糧食”行動、促進多種業態發展、推動糧食產業與旅游休閑、農耕體驗、文化傳承、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培育糧食產業經濟新增長點等等。
會議代表參觀考察濱州市糧油
所謂統籌建設“四大載體”,則包括著力創建示范市縣、加快建設特色園區、培強壯大骨干企業和積極推進“優質糧食工程”。
張務鋒表示,國家糧食局將會同財政等部門,按照糧食產業實力強、轉型升級效果好、發展質量效益高等標準,分期分批開展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范市縣遴選認定工作,并在相關政策、項目、資金安排上給予優先支持。在加快建設特色園區方面,國家糧食局將依托糧食主產區、特色糧油產區、糧食重點銷區、關鍵糧食物流節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
“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轉換經營機制,做強做優做大一批國有糧食企業,有效發揮穩市場、保供應、促發展、保安全的重要載體作用。同時,大力支持多元市場主體協同發展,進一步增強產業經濟發展活力。”張務鋒指出,要以資本為紐帶推動糧食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的骨干企業,扶持一批成長性好、特色鮮明的中小企業,打造一批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和細分市場的“單項冠軍”。
“優質糧食工程”是今年國家糧食局和財政部聯合推動的一項重點工作。張務鋒要求各地細化實施方案,要加大各類項目和各項措施落實力度,及時足額落實地方自籌資金,確保按時完成建設任務,保證項目質量。
此外,張務鋒還強調,糧食產業經濟基礎性強、涉及面廣,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事關糧食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切身利益。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科學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當前和長遠、產區和銷區、國際和國內、發展和安全五個方面關系,力求做到協調發展、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