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鵬
華能龍開口水電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鶴慶縣龍開口鎮境內,是金沙江中游河段第六個梯級電站,由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管理。電站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和灌溉,共安裝5臺單機36萬千瓦機組,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首臺機組于2013年5月發電,2014年1月全部建成投產,年平均發電量73.96億千瓦時。
龍開口電站在建設和運營管理中,始終秉承華能瀾滄江“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保護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諧”的社會責任理念,結合實際,逐步構建和不斷實踐彰顯五個“H”的“合和”子文化體系,建立起企地命運共同體,形成了獨具電站特色的社會責任履行模式,促進了企業科學發展。
一、龍開口電站“合和”文化創建背景
(一)構建“合和”子文化體系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黨的新發展理念和新安全觀的本質要求
中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和”文化。和諧是古往今來無數人所向往和憧憬的一種美好生活狀態。中國古代“和而不同”的理念,就是指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求同存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他提出要“和平發展、和諧相處、合作共贏”;要貫徹和落實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G20峰會上,他還強調指出“和衷共濟、合和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也是東方文明的精髓”,“要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要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感,讓世界格局在和諧的氛圍中有序發展。這不僅是國家發展對外關系的宣言書,更是對參與美好中國建設的所有“筑夢細胞”的具體要求。
(二)構建“合和”子文化體系是電站和諧穩定發展最根本的現實需要
對于水電站建設來說,移民問題比其他工程建設的任何難題更為棘手,水電業主、地方政府和移民之間的利益沖突屢有發生,移民安置問題已成為影響水電工程建設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金沙江中游各電站開發中,由于參與單位多,開發時間不同,還存在移民補償標準不統一、移民生活難持續、訴求不一致等問題。同時,移民搬遷之后的生活和生產發展問題解決情況的好壞也將直接影響到電站的安全管理和所在地區域內的社會穩定。
二、龍開口電站“合和”文化的主要內涵
龍開口電站“合和”文化是華能瀾滄江“三色水文化”中“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保護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諧”的社會責任理念,在電站和諧建設中的落地、深植和具體實踐。“合和”子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著眼移民與企地和諧這兩大難題和熱點,以“富地福民,樹責任央企形象”為核心,以和諧共生為目標,以共建為載體,利用好比較優勢,在落實好新發展理念和新安全觀上著力,在交流互鑒合作中共同發展、互利共贏,凸顯五個“H”,即:合作、合力、和睦、和諧、活力。
三、龍開口電站“合和”文化的實踐
(一)以“合和”為基礎,“兩得一能”責任理念凸顯
水電工程建設首要面臨的是移民搬遷工作。移民搬遷工作關乎社會穩定這個大局,只有處理好移民搬遷工作,得到移民的諒解和支持,才能確保工程建設正常進行,才能促進社會和諧。也唯有社會和諧,水電開發的效益才能體現,才能發揮其社會作用。
(二)以“合和”為紐帶,共建和諧鄰里關系
團結就是力量。要實現中國夢,就要凝聚中國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為完成既定目標而努力奮斗。龍開口水電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實踐再次證明了團結就是力量這個真理。水電開發是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大好事,但還須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構建良好的企地關系。和諧水電建設還需要促進企業與地方的關系融洽,搞好企地共建。
電站在加強內部團結這個根本建設的基礎上,更注重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理念,致力于周邊村寨建立和諧友好鄰里關系。采取黨工團全覆蓋方式,制定《企地和諧建設規劃方案》,電站黨支部分別聯系結對共建一個當地村黨支部,經常深入周邊村寨調研、了解群眾生活現狀和存在困難,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共學共建活動,積極交流溝通和諧共建經驗和想法,定期對困難老黨員、困難家庭進行慰問。通過充分利用企業黨組織建設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差異和相互間的比較優勢,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認知背景和實踐過程,讓大家多了一個深化認識和理解的維度,對強化黨員意識、加強黨性鍛煉有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作用,促進了共同提升,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立足崗位、奉獻企業的信心和斗志。
(三)以“合和”為抓手,山鄉村寨換新顏
國有企業必須時刻不忘企業使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必須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心里時時裝著群眾觀念,想著群眾利益。在群眾利益與建設方利益產生矛盾時,首先要考慮:我們興建電站的目的是什么?電站建起來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上去了,群眾的生產條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這才是和諧水電建設。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將新農村建設與電站建設管理一起規劃,同步實施。
在支持地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電站緊緊圍繞“構建企業小和諧、促進社會大和諧”工作思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按照“積極參與、主動服務、務求實效”工作方法,堅持把“好事做好、實事做實”,堅持從推進綠色發展著眼,將保護環境與改善生活條件有機融合,從老百姓“最急需、最迫切、最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幫助周邊村寨建設希望小學、民族民俗活動室、衛生室、文化室、人畜飲水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等,對村民進行勞動力就業轉移培訓,幫助參加國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幫助老百姓走出困境,不斷改善生活環境。
電站建設期,當地一條灌渠由于部分處于工程區范圍內,需要被挖除。電站承諾在工程完工后,定會將斷開的灌渠修復。斷流期間,每年由電站向灌溉區村民補償青苗損失費。2014年,電站投資1100多萬元對灌渠進行清理及修復,并按期完工交付村民,使510余畝土地得到灌溉,約100戶350余人受益。電站還出資改善灌渠,使5個村1300多畝農田用水難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電站和政府共同出資興建起自來水廠,日處理供水量2500噸,使電站周邊村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潔凈衛生的自來水……讓“滾滾江水門口過,看得見卻用不著”的遺憾和歷史成為了過去,“華能”已成為當地村民口中體民情、擔責任、講奉獻的好企業。
自2008年以來,電站先后投入資金887萬元,資助保護民族民俗文化項目,建起3所希望小學,4間衛生室,7間文化室,人畜飲水工程15項,實施村容村貌整治26項,60名教師走出山區開眼界,3900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參加了就業技能培訓,17000人享受到了新農合福利。在電站的帶動下,有的干部職工還自發自愿幫助周邊百姓,資助困難大學生入學,協助構建信息網、打通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等,用一點一滴的實際行動詮釋著華能責任央企的良好形象,為促進地方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合和”文化的實踐,促進了企地間的融合和共同發展,電站建設前后的巨大變化,用當地群眾的話說,是將中江、金河一帶的發展提前了30至50年,龍開口人將電站進場公路稱之為“幸福路”;江東村老百姓自譜自填自唱自演,唱起歡快的“歡迎您到龍開口”。實踐證明,唯有合和,才能發展。沒有合和,就沒有發展,就沒有龍開口的今天。
四、“合和”文化建設取得的成效
電站以華能集團“三色”文化引領,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龍開口電站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合和”文化之路,培養了一支能攻堅克難、干凈擔當的隊伍,真正發揮了外樹形象、內聚人心的作用。49個月時間,電站克服了停工影響、罕見深槽難題的挑戰,移民搬遷全部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全部完成。節省投資超過數億元。自2013年首臺機組投產發電以來,電廠已安全運行1370多天,累計發電186億千瓦時,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多次榮獲云南省、華能集團公司文明單位,2014年榮獲“全國企業文化頂層設計與基層踐行優秀單位”稱號;2015年6月榮獲中國電力行業優質工程獎;2016年,電站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2017年1月,電站“合和”文化建設榮獲全國電力企業文化優秀成果三等獎。
五、結語
發展為了和諧,和諧才能發展。龍開口電站結合實際探索實踐,構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合和”子文化,讓華能瀾滄江“構建和諧電站,奉獻綠色能源”戰略目標和“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保護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諧”社會責任理念落細落小落實,彰顯了華能“三色”文化魅力和深刻內涵,體現了與“建設美麗中國”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一脈相承,豐富了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容,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贊譽,進一步激發企業黨建新活力,提升了職工素質,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和社會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