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他曾先后在此居住近4年,創作詩歌240余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曾修葺擴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積近300畝,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

這是一座敞廳式建筑,“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辦公的場所。
這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里面有一座石碑,上面鐫刻著“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是果親王允禮所書。

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現了杜甫的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因杜甫曾做過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高臺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

杜甫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詩史堂因此而得名。大廳正中陳列著一尊杜甫塑像,是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的作品。

杜甫草堂博物館在1997年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