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依運河而建的青果巷是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乾隆年間,臨靠運河的青果巷成了南來北往各類果品的集散地,船舶云集于此,人們在沿岸開設各類果品店鋪,舊有“千果巷”之稱。《常州賦》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陳?!币虺V莘窖浴扒А迸c“青”難辨,所以才有了現在的“青果巷”。此次陪同我的蔣先生是歷史學家,也是老常州人,他說:“青果巷凝聚了數千年常州古跡的精華和人物精英,是常州文化基因的活化石。”
枕河而居的青果巷居民
我們從喧囂的和平北路拐進青果巷,這是一條悠長而又寂寥的小巷。青果巷依運河而建,千百年來,這里的人們保持著古樸的生活習慣:前門逛街,后門浣洗,出行多乘船。蔣先生說,當年長約一公里的青果巷上碼頭多達上百個。
在青果巷的盡頭,90歲的呂旗大獨自一人坐在巷子里,任憑電瓶車從身邊呼嘯而過連眼皮也不抬一下。蔣先生說:“他以前是做木材生意的,當年他的木材就是沿著這條運河運到遠方的?!眳纹齑髮η喙锖芤缿?,他說自己在這里已經住了70多年了,恐怕這輩子也離不開了。
枕河而居的時光對于從青果巷走出去的名人來說是縈繞在心頭的一縷鄉愁,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曾回憶道:“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我們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很舊卻不能拆掉,旁邊就造一座新的房子,連在一起,房子有好幾進。我們住在運河邊上,前門在路旁,后門在水邊。我大概三歲開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旁邊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時候特別好。”
名門望族的聚居地
青果巷是常州名門望族的聚居地,而常州素有“劉半城,莊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條街”之說,“唐家”即毗陵唐氏,明朝時唐家建的“唐氏八宅”盛極一時。
據當地媒體報道,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項目于2012年啟動,建成后的青果巷是常州的文化名片。巷子里還保留著一些文化遺跡,那些老舊的石庫門和門樓盡管已斑駁殘破,但仍能一窺昔日的風貌。
青果巷68弄是一座有著悠長備弄的老房子,備弄狹窄得僅能容一人通過,兩人相遇時得側身而過,更神奇的是,即便是艷陽高照,備弄內也是黑漆漆的。蔣先生說:“這才是真正的常州大戶人家的房子?!睋f,蘇南舊時的大戶人家往往會在廳堂樓閣邊上開辟一條長弄,從入門第一進貫穿到最后一進院落,這狹弄就是備弄,備弄有防火的作用,也供女眷和家里的傭人出入。
百年故居八桂堂坐落在青果巷82號,是人文薈萃、臥虎藏龍之地,這里留下了歷代英雄的足跡和名流雅士的朗朗書聲,真可謂是歷史名城常州幾百年的古街名巷。
據說著名抗倭英雄、散文四大家之一的唐荊川會試高中狀元后在青果巷建造了一座大宅子,占據了小半個青果巷。在我國古代把考中進士稱為“蟾宮折桂”,于是唐荊川在宅院里種了八棵桂花樹,號稱“八桂堂”。百年來,從這座宅院里走出了很多名人,如清朝的實業家莊楷、狀元及畫家錢維城和弟弟錢維喬、漢陽鐵廠總辦張贊辰,還有近代的瞿秋白和張太雷,以及解放后著名愛國實業家、收藏家劉國均先生等,名流雅士不勝枚舉。
沿著青果巷往深處走,沿街能看到瞿秋白故居、趙元任故居、周有光故居、李伯元故居等。67歲的趙與康是趙元任的族人,晌午時分,他坐在家門口悠閑地喝著普洱茶,青果巷8號、9號就是他的家,他告訴我們:“以前趙家宅子大著呢,足足有4000多平方米,后來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的了!”這么多年,趙與康一直守著老宅子,“趙家很多后人都在國外,我希望他們回來的時候還能找到根?!?/p>
到故居緬懷瞿秋白
瞿秋白就出生在青果巷,當地政府專門設立了瞿秋白紀念館,金字橫匾“瞿秋白同志紀念館”系鄧小平同志書寫。紀念館為兩層樓四合院式仿古建筑,館門兩側的墻壁上對稱地各有一方銅雕,右邊為瞿秋白與列寧銅雕,側重表現身為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的瞿秋白;左邊為瞿秋白與魯迅銅雕,側重表現身為文學家、翻譯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兩方銅雕定位準確,寓意深長,展覽大廳有瞿秋白生平事跡的照片、文字、實物雕像以及一些專題陳列。
瞿秋白故居原為瞿氏私家祠堂,黑漆大門兩邊各立抱鼓石一尊,上刻三獅戲球浮雕,大門上方赫然高懸“城西瞿氏宗祠”白底篆書匾額。故居分東西兩院,各分四進,地勢逐進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中列隔墻有廊道、門扇相互連通,西院為正屋,莊嚴而神秘,現辟為多功能廳。
祠堂第二進“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云梢”的屏風前立著古銅色的瞿秋白石膏像,其身姿矯健,神采奕奕,呈現出一位儒雅、書生味正濃的青年革命家形象。
東院為廂房,瞿秋白一家1912年至1916年就住在此處,里面陳列的100多件家具和用品都是依照當年征購或仿制的,并照原樣陳列。
繞過屏風,第三進便是祠堂的主廳,出客廳可見天井,四周曲廊回繞,中間有石欄古井一眼。后面的一間是瞿秋白的臥室兼書房,瞿秋白喜歡音樂,尤愛吹簫,細心的游客會注意到窗欞邊還掛著一支洞簫。
中國革命既有井岡山、遵義和延安的“小米加步槍”,也有戰斗在上海等文化戰線上的慘烈斗爭,到故居緬懷瞿秋白,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濃濃的愛國情懷和為理想信念戰斗到底的革命精神。
《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譜曲者
趙元任先生是我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被我國語言學界尊為“漢語言學之父”,他博學多才,既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對哲學也有一定的造詣。
趙元任先生原籍江蘇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的書香、官宦之家,著名詩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作者趙翼(乾隆進士)就是他的六世祖。趙元任先生的母親擅昆曲,父親擅奏笛,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在音樂上很有天賦,后來專攻和聲學和作曲法,畢生與鋼琴為伍,還教授過音樂及音樂欣賞課。
趙元任先生經常為同時代的詩人譜曲,比如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徐志摩的《海韻》、劉大白的《賣布謠》、胡適的《他》、陶行知的《小先生歌》、施誼的《西洋鏡歌》等,他無疑是當今中國的舒伯特,他的音樂細膩,注重音樂的表現技法。
“五四”運動以前,趙元任先生便開始利用業余時間進行音樂創作,共寫了近百首歌曲。他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所創作的作品在當時的文化界、音樂界影響極大,最能代表他前期音樂創作的藝術成就和風格特點,在他三十年代所創作的作品中,以《西洋鏡歌》《揚子江上撐船歌》《背著槍》《我是北方人》等較為突出,四十年代后創作的歌曲《老天爺》在當時的群眾音樂活動中有著不小的影響。
趙元任先生在音樂思想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由于他從事語言學的研究工作,曾深入各地城鎮考察和記錄方言,并對我國歷代有關聲韻的文獻有所研究,因此對人民的現實生活、我國民間語言和民間音樂以及各地音韻特點等方面,有著比當時其他專業音樂家更為深刻的理解。
趙元任先生非常注重民族語言音調與歌曲音調的結合,善于吸收傳統音樂中的營養,能夠在民族風格上有所探求,并以大膽創新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創作。他在《新歌詩集》的“自序”第三段中列舉了自己所觀察到的我國音樂的一些具體特征,用來說明任何一個民族的音樂除了存在與世界音樂相同的一些特點以外,必然有其自身的特點,而這些特點都是值得加以保存與發展的。
歌曲創作也不可太過依賴歌詞,音樂本身應該充分顯示其表現力,趙元任先生主張接受西方作曲技法,使之與我國的音樂風格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一種廣義的中國氣派。
趙元任先生在《新歌詩集》的“自序”第四段中提出如何創造具有民族風味音樂的具體建議,他指出應該大膽探索中國化的和聲,注意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中國派曲調的特點以及按照漢語的聲韻特點來處理歌詞與曲調的關系。
對于和聲的運用,趙元任先生早已開始注意它們在色彩上的不同功能,有意識地運用不同的調性布局和移調來表現情緒的發展和變化,如創作于1926年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反映了“五四”時代的青年在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個人解放的潮流中,對執著而純正的愛情的熱情歌唱。趙元任先生以優美雋永的音樂,通過對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景色進行詩情畫意的描寫,表現年輕人在熱戀中所呈現出的萬物有靈的浪漫色彩,歌曲建立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歌詞“教我如何不想他”采用京劇西皮原板過門的音調加以變化,從而使作品的民族風味格外鮮明突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