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平
內容摘要:數學是從人們生活、生產過程的經驗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同時日常生活和生產又是數學知識應用的廣闊天地。因此,不能把數學的學習與生活割裂開來,讓學生學習從生活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是新課標的要求。為此,如何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
關鍵詞:數學 生活 經驗 聯系
一.課前:重視生活積累,收集數學信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奔醋寣W生意識到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大量存在,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生活積累,善于幫助他們收集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大量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并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如教學“統計”前,我有意識地布置了這樣的作業:讓每個同學去問問你最喜歡的十個成人的年齡、愛好、職業-----讓學生主動收集信息,以備自己的商品區的牌子上寫有什么?各貨架上擺放著什么?媽媽選購的商品是從什么地方取下來的?回家后,幫著媽媽把商品放在合適的位子上。學生非常愿意完成這樣的作業,積極收集相關信息,在活動中他們的思維得到了鍛煉、情感得到了體驗。
二.課中:關注生活經驗,理解數學內容
小學數學與日常生活具有精密的聯系,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因為這些“經驗”不僅是學生的“數學現實”而且學生正是通過這些“經驗”去經歷一個具體到逐步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例如:“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的教學中教師可緊密聯系學生“購物”的生活經驗,創設出“一支鋼筆3元,一瓶墨水2元,一付三角板1元,一個筆記本4元,一盒彩色筆6元,如果你有24元,要買其中一種物品,算一算能買多少?”的情景,學生能根據問題,很快說出答案和計算方法,進而教師再誘導學生抽象出“總價/單價=數量”這個關系式。由于教師關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出教學知識,他們感到親切、易懂、自然。
關注生活經驗,理解數學問題,還要注重生活內容的選取。教師要善于選取學生共同的喜聞樂見、與教學內容有緊密聯系的、對學生發展有促進的、生動有趣有生活內容,恰如其分,自然而然的運用,不要牽強附會。如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我結合本地特色,先讓學生充分調查水蜜桃的價格、等級之后,設計這樣的情景:“李大爺有100千克桃子等著出售,這些桃子根據顏色、質量、大小的不同,分等級分別裝在三個框里,其中一級30千克,二級40千克,三級30千克。每千克售價如下:一級3元,二級2元,三級1.5元,一、二級平均2.5元,二、三級平均1.8元,一、二、三級平均2.3元。李大爺想要同學們幫他賣個好價錢,讓平均價格最高?!庇捎趯W生都有與父母賣桃的經歷,因此感到既熟悉又有趣,計算起來沒啥問題。我采用先獨立計算,再分組交流,最后集體匯報的辦法歸納總結出平均數應用題的計算方法。當然,選擇生活內容也要注重學生的生活差異,適當選取一些帶有普遍性,又具有差異性、層次性的生活內容,使學生在共同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差異發展。
三.課外聯系生活實際,探究數學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睂W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社會生活包羅萬象,蘊含著豐富的數學資源,有時要靠我們去發現,去探究。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發現身邊的數學現象,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深入探討,嘗試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
參考文獻
[1]方海喬.構建數學生活的美好樂園——淺談生活教育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J].教師.2017(20)
[2]林敏.淺談讓生活與教育齊驅并進[J].新課程(下).2014(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