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的雕塑都像在修橋一樣,做一座橋,這個橋是不能用的橋,是一個審美的橋,精神性的橋,這橋是最需要力學的組裝方式。”
在陳文令近年來的藝術手稿和水墨畫中,由于解除了雕塑材料與重力的束縛,可以更加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想象,他便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巨大的藝術想象空間,其間充滿了許多不可能的可能性表達。與其說,陳文令的作品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不如說,他的作品是對現代神話的解構與去魅。
“人類這個物種在與其他物種相提并論時顯得不太協調,那種書寫時的武斷態度,行走式的立直姿態,都是生物界不能容忍的。基因在藝術家的眼中,褪去了科學賦予其固有的硬殼,從內而外地打破了不同物種之間高低等級的界限,真正自由地融合出了生命本真的意義。”
1998年,李山正式完成了自己第一件生物藝術方案作品《閱讀No.98-1》,成為了“中國生物藝術第一人”。在李山看來,科學家們的研究是出于功能性和實用性的目的,而生物藝術家是給予所有基因、所有生命體同等的尊重,是對多元可能性的敞開懷抱。
“藝術不是克隆,你和我不一樣。如果一個學生很像我,那我就太失敗了。”
廣州美院的范博先生曾把楊大魯和席勒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然而“太像了”這件事讓楊大魯有些不舒服,他鼓勵學生追求個性,展現自我。
“書法練習的缺失才是當代中國畫發展的最大短板。問題不在于是否學習素描,而是太多人過于輕視書法”。
對于國畫而言,其表現因素很多,造型、墨的干濕濃淡、線條及色塊等,不會僅局限于筆的運用。而書法僅限于筆的運用即線條的質量。盡管國畫的水平不完全取決于書法,但如果書法很好,會帶來書卷氣質與修養,給國畫平添幾分文化氣息。
5
孔令楠
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
“不應該把所有東西都局限在藝術里面,我們還應該去讀與這個世界相關的東西。與其思考我接下來要畫什么樣的畫,還不如思考我接下來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孔令楠說她從來沒所謂的靈感一現,她的作品是建構在她的世界觀之上。一切為自己短暫的一生賦予某種信念的行為都是神圣的,那些活在語言里的偉大的作品更是神圣。
“我們對生活品質最大的憂慮,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在一個失去求好精神的社會里,往往使人誤以為擺闊、奢靡、浪費就是生活品質,逐漸失去了生活品質的實相。”
林清玄認為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比如工匠把一張桌子做到完美而無懈可擊,農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最好的收成……如果整個社會每個人都有這種求好的精神,整個社會就有生活品質了。而名牌只是傍身于外的物件,只是一些名字,并沒有通過自己雙手和大腦的完美配合而產生一股巨大而安定的能量進入人的內心。
“雕塑的真諦在于靜默,我們人類才是運動、感知運動,并將感受嫁接在靜默物體上的那一方,靜止與沉默是雕塑與生俱來的特質。在我看來,西方藝術中試圖通過雕塑表現動態的做法消弭了雕塑的本質,將漸漸走向死亡。”
對大部分不了解藝術圈的旅行者而言,安東尼·葛姆雷的雕塑的意義也許不是我們常提的藝術史的承前啟后的地位,它更多的是在喚起人們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單純思考,永遠孤獨地面向大海的身影、漲潮時被淹沒的身體、長期浸泡在海水中銹蝕斑斑甚至布滿綠藻的雙腿,特別容易讓我們在碌碌紛忙中獲得片刻的安寧并撫心自問:我們是誰?我們為什么在這里?我們將去哪里……
對于美術館而言,對未來有所思考、對學術的追逐也意味著來錢慢、被認可的程度提升得慢,獲得任何直接的效應的時間都很漫長,但這就是一個美術館的責任和擔當。
美術館為什么會吸引很多的精英來參觀,就是因為它是一個知識生產的單位,不斷地提供新知識。張子康出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令很多人充滿了期待,而對于張子康來說,那些在過往的美術館工作中沒有實現的有關當代藝術的抱負,這一次,也許可以繼續鋪陳開來。
“嚴肅的內容生產者越來越少,專注于話題消費的自媒體越來越多,營銷性爆款話題便大行其道泛濫成災。”
再有價值的話題,當進入傳媒消費鏈條后,價值就會在各取所需的消費化和營銷化中被抽離,只剩“熱點”。
“變化是人生的真相,愛情、婚姻、工作關系都是如此,這是人性來著,在這個河流里,有時候道德說了不算。”
在吳越看來,所有能夠堅持走到底的友誼也好、愛情也好,都是偉大的,因為在整個過程當中,他們學會怎么去妥協,怎么去經營去花心思。在這些事情上認真做了的,才能走到底,否則大部分是做不到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