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東
如果說,吹吹笛子、彈彈古琴,展示的是一種小女子的陰柔之美,那么金戈鐵馬、殺伐決斷,張揚的正是男子漢的氣魄。
有沒有人能把這兩種看似對立的氣質融于一體呢?世上還真有這樣的人物呢。想當年,在街亭失守之后,司馬懿(yì)大軍逼近西城,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硬著頭皮打開城門,在城樓上氣定神閑地彈了一曲《臥龍吟》,硬是嚇得司馬大將軍退兵40里。
今天我們要說的桓(huán)伊,與諸葛亮的氣質頗有幾分相似。他既是一位軍事家,又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音樂家。雖然他在軍事上的才干,不能與諸葛亮相提并論,但是他在音樂上的成就,那可是諸葛亮望塵莫及的。
卓越軍事才能
桓伊,晉朝人,出身于名門望族。他的父親桓景曾當過丹陽尹等要職,大體相當于今天首都的一把手,可以說是位高權重,深受皇上的信賴。由此可見,桓伊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官二代”。
由于桓伊的家世顯赫,再加上他聰明好學,很有軍事謀略。桓伊在軍營中晉升很快,從最初一個小小的軍事參謀,很快就當上了淮南太守。太守這個官職,大約相當于今天的省長吧。
真正讓桓伊名聲大振的,還是因為那場驚心動魄的淝水之戰(zhàn)。公元383年,前秦大將苻(fú)堅率80萬大軍南下,企圖一舉殲滅晉朝。一時間大兵壓境,危機四伏。桓伊全力協(xié)助征討大都督謝玄,以區(qū)區(qū)8萬將士迎敵。晉國精兵在謝玄、謝琰和桓伊科學的指揮下,巧用計謀,以一敵十,最終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zhàn)例。淝水之戰(zhàn)完美收官,桓伊因卓越的戰(zhàn)功被封為永修縣侯,晉升為右軍將軍。這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的一頁。
箏歌進諫
淝水之戰(zhàn)后,戰(zhàn)功赫赫的謝安遭受奸人的嫉妒,時不時有人在皇帝面前煽風點火,說他的壞話。壞話聽得太多,皇帝也就開始疑神疑鬼了。
眼看著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功臣竟然遭受無端的毀謗,生性耿直的桓伊憤憤不平。他在心里暗暗盤算,一定要找個機會跟皇上說說謝安的事。
機會來了。這一天,皇上在宮中召集一班大臣喝酒,喝得正開心的時候,皇上讓桓伊吹笛子助助興。
桓伊當時已經是東晉公認的首席音樂家,特別是他的笛子,那真是吹得出神入化,在中國的音樂史上,有“笛圣”的美譽。
桓伊恭恭敬敬地取出從不離身的“柯亭笛”,即興吹奏,那真是蕩氣回腸、抑揚頓挫,贏得眾人的一致點贊。眼見皇上聽得意猶未盡,桓伊趁機自薦,要為皇上彈箏獻歌一首。他選擇的歌曲是曹植的《怨歌行》,歌詞大意是這樣的:身為皇上真不容易哎,身為大臣也很難呀!一旦皇上不信任喲,遭受猜疑火燒身啊……
那一份感傷和無奈,唱得皇上滿臉的羞愧之色。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箏歌進諫”。你想想,仕途榮辱,往往就在皇上的一念之間。有誰愿意為了洗白別人的聲譽,而甘愿冒著觸犯龍顏的風險呀?難怪謝安慨嘆:“桓伊任氣仗義,這擔當、胸懷真是不同于常人啊!”
一往情深
說起成語“一往情深”,大家都很熟悉。這個成語的典故,就是源于謝安對桓伊的一句贊譽。
桓伊不僅擅長吹奏竹笛,還會作曲。有史料記載,中國十大經典古曲之一的《梅花三弄》,就源于桓伊創(chuàng)作的笛子獨奏曲。當時的宰相謝安也是一位流行音樂的發(fā)燒友,他對桓伊精深的音樂造詣與執(zhí)著的藝術追求,非常佩服,曾多次贊嘆:“桓伊對音樂真是一往情深啊!”
后人就沿襲了這種詞語,用“一往情深”來形容對人或者事物有一種特別深的感情,表示非常向往而不能克制。
桓伊的名氣越來越大,追星的粉絲自然也就越來越多了。
有一次,“書圣”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在路邊看到一輛馬車過來,車上的主人器宇不凡。當時,王徽之并不認識桓伊,一聽說眼前的這位就是名動京城的“笛圣”桓伊,就讓仆人拿著“名片”過去套近乎。
桓伊為人低調隨和,他一看是王徽之,微微一笑。其實,王徽之也是當時一位牛氣沖天的大名士,在桓伊的心中,可以說是神交已久了。
于是,桓伊不聲不響地下了車,優(yōu)雅從容地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吹奏完畢,桓伊一言不發(fā),徑自驅車離開。
兩位文藝界的大咖,相會于郊野,從頭至尾,雙方竟然都沒有說一句話。一時間傳為美談。
是啊,對于美妙的音樂,一切言語都是多余的。后世文人對桓伊的音樂才華評價極高。杜牧在詩中寫道,“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蘇軾在詞中感嘆,“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春夢。”
可想而知,桓伊對后人的影響有多深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