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虻
古琴曲《梅花三弄》,以“梅花”象征中國古代文人高潔、脫俗的品格,以古琴含蓄的演奏展現梅花傲然挺立在寒風中的唯美畫面,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所謂的“疊”或“弄”是中國音樂特有的稱謂,是指樂曲中以重復為主、含有少許或局部性變奏,或段落重復與局部重復結合運用。其變奏程度一般較小,但也可能含有明顯的發展、變化,變化程度較大時則可能歸入變奏曲式。
王建中改編的鋼琴曲《梅花三弄》創作于1973年,主題取自同名古琴曲。改編時,模擬了古琴的不同演奏技法,基本保留了原曲10個段落的旋律和演奏順序,并在古琴曲清高、寧靜、悠遠的格調基礎上,于旋律、曲式結構、和聲、織體等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充分展示了鋼琴藝術的魅力。
原古琴曲共為10段,每段附有小標題:①溪山夜月,②一弄叫月,③二弄穿云,④青鳥啼魂,⑤三弄橫江,⑥玉簫聲,⑦凌云戛玉,⑧鐵笛聲,⑨風蕩梅花,⑩欲罷不能。改編曲將古琴曲的幽深意境與優美旋律成功地移植于鋼琴,富有中國傳統音樂特色,很難用西方的結構規則分析。其音樂的發展,既保留了與古琴曲的對應關系,又模糊了各部分之間對比與變奏的界限,應和了“弄”的結構概念,可以看作是復雜化的二部性曲式。第一部分以梅花主題為主部,兼具回旋性與雙主題變奏的曲式特征;第二部分由D1與E組成新的主題,變奏一次。
引子(1~28)從模仿古琴“散音”演奏開始。散音(空弦音)是古琴的主要技法之一,特點是剛勁渾厚,比較響亮,共鳴性強,余音長。旋律采用明亮的宮調,音色古樸優雅,在低音八度倚音和弱音踏板配合下,雙手彈出寬廣的音域,呈現出若有若無、空曠朦朧的意境。
譜例1:鋼琴曲《梅花三弄》1~3小節
“一弄”(29~61)由A1、B兩個段落組成。A段可分為4個樂句(6+5+4+5)。梅花主題由右手在高音區演奏,中間以平穩的十六分音符襯托。前兩個樂句平穩級進加大跳的旋律蒼勁有力,贊美了梅花迎風傲雪、倔強不屈的堅韌品格。后兩個樂句節奏緊湊,抒情而優美的旋律迤邐纏綿,描繪了梅花枝條輕盈飄蕩、婀娜多姿的美麗畫面。左手圍繞右手上下方翻轉,一拍一個和弦或雙音,再現了古琴泛音演奏余音繚繞的效果,音樂形象錯落有致。B段在曲式意義上是插部,可以劃分為3個樂句(4+4+5),短小簡練,有明顯的連接過渡作用。
譜例2:鋼琴曲《梅花三弄》第29~48小節(梅花主題旋律)
“二弄”(62~113)由A2、C兩個段落組成,力度降為p。梅花主題移到中音區,堅定有力;上方十六分音符的跳音以四度疊加的雙音襯托,輕輕地漂浮在梅花主題之上,增強了對古琴音響的模仿效果。C段可以分為14+19的兩個樂句,由引子材料變奏而來,中途增加的be音(閏音),使音樂多了一絲暗淡的色彩。
譜例3:鋼琴曲《梅花三弄》第62~64小節
“三弄”(114~157)由A3、D兩個段落組成,力度雖進一步降為pp,但情緒卻伴隨著大起大落的旋律線條而慢慢地升騰起來。音樂轉入E宮調,回歸右手彈奏梅花主題,用琶音模仿古琴“滾拂”。上行兩個八度的琶音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輕盈,自然地過渡到旋律音,并把支點的保持音清晰地亮出來,與古琴泛音的音響效果極為相似。D段雖起到連接作用,但音區的變化和ff力度卻把音樂推向高潮。
譜例4:鋼琴曲《梅花三弄》第114~116小節
樂曲的第二部分(134~229)實際是D、E兩個段落并變奏一次。多次出現的緊促節奏,各種形式的大跳音程,使音樂緊張而更有氣魄,襯托了風雪交加中的梅花主題。
尾聲(230~246)包括古琴曲第10段“欲罷不能”和“尾聲”兩個部分。音樂在高潮后變得平緩,以慢板的速度、八度疊加的旋律營造出高潔、空靈的境界。最后一句(242~246)再現了梅花主題的第一句,緊扣全曲的音樂主題,在輕盈、漸慢、漸弱的演奏中,耳畔余音裊裊,韻味意猶未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