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中國汽車企業的規模已進入世界前列,但是盈利能力與印度塔塔處于同一個競爭等級。
近日,美國《財富》雜志正式公布“2017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國企業上榜數量達到115家,連續第14年增長,僅次于美國的132家,遠超排在第三位的日本(51家)。
與上一年一樣,在22家上榜的車企中,今年共有6家中國車企入圍世界500強,包括上汽集團(41名)、東風汽車(68名)、一汽集團(125名)、北汽集團(137名)、廣汽集團(238名)、吉利集團(343名)。確切地說,中國是7家車企入選,因為長安汽車被列入位于101名的南方工業集團公司內。
那么,世界500強的排名,又演繹出中國車企的哪些強?又折射出強背后的哪些弱呢?
上汽與吉利的強
分析入選的7家中國車企,上汽與吉利成為最大的亮點。
首先,上汽以1138.608億美元營業額成為這7家中國車企的第一名,在世界500強里排名41位(位居日產44名與寶馬集團52名之前),在所有入選車企里排名第六位,而且是入選中國車企里利潤率最高的車企。
2015年,上汽集團世界500強排名第60位;2016年,上汽集團世界500強排名第46位;2017年,上汽集團世界500強排名第41位。已13次進入500強,上汽排名不斷上升的根本是上汽集團以創新為主題的戰略目標調整。上汽集團在2015年重塑了企業的愿景、使命、價值觀,將“創新”作為靈魂和主線貫穿其中,并提出了“成為全球布局、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世界著名汽車公司”的新戰略定位,以及“轉向成為全方位汽車產品服務綜合供應商”的戰略轉型目標。
數據顯示,2016年上汽集團實現營業收入7462.36億元,同比增長12.83%,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為1.26%;凈利潤為320.09億元,同比增長7.43%。2016年,共銷售648.89萬輛汽車,同比增長9.95%,位居國內汽車集團首位。其中,上汽大眾品牌年銷量突破200萬輛;上汽通用年銷量近189萬輛;上汽通用五菱年銷量實現213萬輛。而自主業務中,上汽乘用車(含名爵、榮威兩大自主品牌)年銷量為32萬輛,同比增長89.2%。主打互聯網功能的SUV——榮威RX5上市后,五個月銷量突破9萬輛。上汽大通全年實現整車銷量4.6萬輛,同比增長32%。此外,新能源汽車全年銷售超過2.5萬輛,同比增長85%。在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雙重努力下,上汽集團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2.6%,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公司2016年實現整車出口和海外銷售共計12.9萬輛,同比增長50%,首次位居全國第一。
雖然上汽集團的90%以上的汽車業務來自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個合資品牌,自主品牌銷售有些單薄,但是2017年上半年,上汽集團的自主版塊開始發力。2017年上半年上汽共銷售317萬輛汽車,受車市低迷的影響,但僅上汽通用以同比3.97%實現微幅增長外,上汽大眾以同比0%、上汽通用五菱以同比0.07%幾乎處于零增長。而自主版塊上汽乘用車共銷售汽車23.4萬輛,同比猛增112.99%。這主要歸功于上汽乘用車在產品更新速度上的加快,上半年,上汽乘用車迎來了名爵ZS、榮威360、榮威RX5、榮威i6、榮威ei6、榮威e950、榮威eRX5等多款新車上市的同時,上汽乘用車在科技化、人性化、智能化、新能源等方面也比較成功,榮威RX5、名爵ZS等主打智能互聯的車型,一經上市就受到了眾多年輕消費者的追捧,也使得銷量得以迅速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上汽乘用車銷量僅占集團總銷量的7.36%,與龐大的合資品牌還是無法抗衡,可見,上汽集團在自主品牌的發展上任重而道遠。據悉,2017年上汽乘用車年銷量目標為60萬輛。可見,上汽正在加速發展自主陣營。
其次,吉利作為入選世界500強里中國7家車企里唯一一家民企,雖然排名位居7家最后,但是利潤率卻僅差冠軍上汽一名,位列第二。近兩年,完全憑借自身實力的吉利在國內交出的是一份兩年翻番的咂舌業績,新推出的車型基本是來一輛“火”一輛,而且吉利汽車是自主品牌中少有的能夠實現均衡發展的一個,不僅SUV車型受歡迎,轎車同樣不示弱,不單靠一兩款車型支撐市場,幾乎全系車型都能跑量,這也讓吉利具備更好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對這家企業的未來,業界也是普遍看好。
2015年吉利銷量為50.99萬輛,2016年吉利銷量大漲50%至76.6萬輛,2017年吉利又要再戰100萬輛。吉利這樣的速度,在小排量車購置稅優惠政策階梯式退坡、消費需求部分透支的背景下,格外亮眼。2016年11月5日,在吉利控股集團創業30周年慶典晚會上,吉利汽車集團正式發布了“吉利汽車20200戰略”:吉利汽車集團到2020年實現年產銷200萬輛目標,進入全球汽車企業前十強,同時成為最具競爭力和受人尊敬的中國汽車品牌。吉利汽車將汽車安全、健康生態、新能源、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列為核心技術戰略的發展領域,力求品牌升級。
吉利的迅猛發展主要是因為其在產品、營銷、品牌、渠道全面競爭力的提升。目前,吉利主要有博瑞、新帝豪、帝豪GL、遠景四款轎車車型和博越、帝豪GS、遠景SUV、遠景X1四款SUV車型,涵蓋中型車、緊湊型車、緊湊型SUV、小型SUV,各級別車型細分市場定位較為明確。面對市場主流消費變革大潮,吉利汽車的產品線也日益豐富,未來吉利會有更多品類的產品推出,覆蓋到更多的細分市場。據吉利汽車集團總裁、CEO安聰慧介紹,根據“20200”戰略的規劃,未來四年吉利汽車集團將推出超過30款全新產品,產品將涉及轎車、跨界車、SUV、MPV各品類,覆蓋從A0到B級的各細分市場,以滿足不同的市場定位及需求。
大規模小利潤
以總營業額進入世界500強,說明中國汽車企業規模已進入世界前列;中國車企業500強的排名每年不斷提升,說明我國汽車企業強勁的增長勢頭。然而,針對入選的22家車企的利潤率來看,南方工業集團以0.82%位居最后一名,廣汽、東風、北汽的利潤率分別位居倒數第二、第三、第四。endprint
即使中國車企里利潤率排名第一與第二的上汽與吉利也在22家企業里僅僅排在12名、13名,與第一名的斯巴魯公司的8.49%、第二名的寶馬集團的7.29%利潤率分別相差4.25%、4.45%與3.06%、3.26%,整整差出快一半的利潤率。說明,我國車企大而不強,規模已經足夠大,但盈利能力還與印度塔塔(利潤率為2.76%)處于同一競爭等級。
如圖表,500強榜單中上榜的中國6家車企利潤總和為117.2億美元,而豐田一家車企利潤就達169億美元。而且,中國入選的6家車企的利潤率從0.82%~4.23%,均低于世界500強7.24%的平均利潤率,因此,我國汽車企業仍未走出大而不強的發展階段。
豐田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利潤,是有賴于它的“精益生產方式”,對由人、設備材料和信息等要素組成的工作系統進行整合、設計和改進、優化,其理念是杜絕浪費任何一點材料、人力、時間、空間、能量和運輸等資源,也是豐田生產方式最基本的概念。豐田的這種他山之玉,也很值得中國車企學習的。可見,中國車企在產品和技術上與豐田、大眾、通用等跨國汽車巨頭有著極大的差距。
在中國市場上,15萬元以上的中高端品牌和產品話語權仍牢牢掌握在合資企業手中。可喜的是,從2015年開始,包括上汽、吉利、廣汽在內的汽車企業通過整合內外部資源的形式,彌補產品、技術短板,提升品牌溢價能力,正在一點點蠶食合資企業把持的中高端產品區間。
提起中國車企利潤不高,除了主要被合資車利潤瓜分、靠價格戰擴大市場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零部件太弱導致。
最近,《美國汽車新聞》發布的2017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單中,前十名均為非中國企業,即使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老大延峰也只排在了14名,也就是在中國這個市場規模高達2800萬輛的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上,中國汽車的零部件行業基本被外資所壟斷。
今年入圍榜單的10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分別來自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來自日本的企業數量排在第一位,共有28家企業入圍;美系企業今年共有22家入圍,排在第二位;德系今年排在第三位,共有17家企業入圍。除日、美、德三個國家之外,韓國、法國、加拿大今年分別有6家、4家和5家企業入圍,而中國入圍的企業數量為5家。瑞典、西班牙、墨西哥分別有2家企業入圍;印度、荷蘭、意大利、盧森堡、新加坡、挪威、瑞士等國家分別有1家企業入圍。
入圍百強的5家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分別是延鋒、英納法、中信戴卡、德昌電機和敏實集團,排名分別為第14、66、71、81、93位。
至此,中國汽車企業代表上汽集團正在圍繞零部件、整車、后市場等全價值鏈領域,構建體系化競爭能力。對比2016年全球零部件領頭羊博世448.25億美元的營收,上汽集團的零部件營收雖然有不小差距,但也可圈可點。
2016年上汽集團零部件業務收入達到了1443億元,旗下的華域汽車營收1243億元,同比增長17.82%。此外,上汽集團還積極在汽車售后領域打造專業汽車服務平臺——車享家,自2015年上線以來,其擁有的門店在全國已超過850家。與上汽類似,進入財富500強領域的一汽、東風、北汽、廣汽、吉利同樣在零部件和后市場環節布局廣泛。
無疑,看到差距的中國車企,正在不斷加強汽車零部件的競爭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