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常亮
摘 要:知識產權法在現今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應用,其注重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考慮,對各方利益進行平衡,從而滿足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現實需要。知識產權法調整對象涉及范圍較廣,關系到了國際和國內的經濟秩序,并且由于知識產權涉及到了智力成果的保護,其與有形財產權有著一定的差異。因此,研究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原則,要從全面的角度出發(fā)對各方利益進行協調,最終來實現利益平衡的目標。
關鍵詞:利益平衡;利益沖突;知識產權法
從權利本身的特點來看,其具有廣泛性,并且權利主體呈現出多樣性的發(fā)展特點,這使法律在應用過程中要注重利益平衡,保證對各方利益予以全面考慮,實現和諧的發(fā)展目標。從利益沖突角度來看,一些社會資源具有稀缺性,受到這種稀缺性影響,在進行資源配置過程中可能存在較大的限制,而在利益劃分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全面的情況,從而導致沖突出現。沖突的出現,可能給社會經濟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借助于知識產權法進行平衡,能夠對沖突進行解決。
1 利益平衡原則的內涵分析
1.1 利益平衡原則的概念分析
利益是一個客觀的范疇,是指人們受到物質生活條件所制約,需要利用某種手段或是措施來滿足自身的實際需要。利益對法律的產生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法律的應用會對利益的實現程度產生制約和影響。可以說利益是權利的實際存在形式。利益平衡則是針對于當事人之間、權利主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進行平衡,使其能夠符合價值理論,通過利益調整達到科學、合理的優(yōu)化狀態(tài)。利益平衡原則是立法精神的內涵,也是對人權思想和公眾利益進行反饋的重要原則。
1.2 利益平衡原則在知識產權法中地位及作用
利益平衡原則是現代法律制定考慮的一個重點,一些法律在制定過程中,以利益平衡作為出發(fā)點,使法律制定能夠符合利益平衡的實際需要。法律的制定,實現了對社會的控制,能夠使社會運行按照公眾的要求,符合社會基本道德規(guī)范,確保社會運行的安定性和穩(wěn)定性。法律所體現出的社會正義為社會良好秩序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各個相關利益主體在制衡的狀態(tài)下實現有效的發(fā)展。法律的作用在于對社會問題的調節(jié)和解決,其在利益處理過程中,既考慮到了個人利益又考慮到了社會利益,個人利益需要在社會利益范疇下進行調整,使個人的利益能夠符合社會的利益訴求。社會利益是利益平衡原則應用的基礎,也是利益平衡原則制定的基本出發(fā)點。法律在遵守利益平衡原則的基礎上,對社會利益沖突進行了有效的調整和解決,使利益做好有效的分配和協調。因此,利益平衡原則是法律制定的價值判斷和基本考量對象,其是發(fā)揮法律功能和作用的關鍵。知識產權法作為現代經濟發(fā)展中一項重要法律,如何做好利益平衡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利益平衡原則的應用,一方面遵守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公平、正義、利益、秩序、效率等基本內容,另一方面也促進公平、正義目標的實現。利益平衡是社會經濟發(fā)展重要的調控器,它對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進行了權衡,使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達成了統一。此外,利益平衡原則的應用考慮到了知識產權法自身的特性,即知識產權法最終體現出的和諧價值。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資產,其是智慧成果,在對知識產權問題解決過程中必須從特殊的角度出發(fā),對其價值進行衡量。而知識產權的應用,更多的在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實現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利益平衡原則是實現和諧的關鍵,其對各利益主體進行了考慮,通過利益平衡更好地解決了利益沖突[1]。
2 知識產權法中存在的利益沖突問題
2.1 創(chuàng)作者方面的利益沖突
知識產權創(chuàng)作者方面的利益沖突是一種制度內部沖突。知識產權私有化發(fā)展是知識產權發(fā)展的一個突出特征,也是知識產權法制定的一個重要依據,即保護私人知識產權的利益,調動知識產權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以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知識產權私有化將共有資源歸屬到了私人領域,這使知識產權的社會效益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產生沖突。知識產權發(fā)明人具有知識產權的控制權,其他人在對知識產權使用過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經濟報酬。在這一過程中,知識產權發(fā)明人獲取利益的大小會對社會利益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當知識產權所有人要求獲取較高利潤時,知識、技術轉化為產品應用,社會公眾就需要支付較高的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知識產權的應用負擔,使知識產權創(chuàng)作者與公眾利益之間出現了矛盾和沖突。
2.2 傳播者方面的利益沖突
知識產權傳播者主要是獲取知識產權傳播權的中間商,其將知識產權轉化為商品,將商品進行出售并在其中獲取經濟報酬的人群。傳播者對于知識產權的應用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傳播者獲取知識產權后,如何獲取知識產權利益最大化是傳播者考慮的一個重要內容。傳播者方面的利益沖突解決,要圍繞知識產權的價值與傳播者獲取的實際價值進行對比,并且要考慮到其他知識產權傳播者之間的利益關系進行考慮,使各利益主體的權益、義務處于一種平衡狀態(tài)。但是由于傳播者在獲取知識產權過程中,為了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各自之間的競爭加劇,這可能滋生不正當競爭行為并且容易出現對知識產權的侵犯行為[2]。
2.3 使用者方面的利益沖突
使用者方面的利益沖突,主要體現在了創(chuàng)造者與使用者、傳播者與使用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創(chuàng)造者對知識產權進行創(chuàng)造,新的技術、新的知識能夠為使用者帶來較大的方便,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使用者是否能夠滿足創(chuàng)造者對價值的實現,決定了使用者是否獲取知識產權的使用權。傳播者是對知識產權進行應用的一個中間機構,傳播者與使用者之間具有最直接和最密切的關系。使用者對知識產權的使用,大部分來自于知識產權傳播者。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使用者方面與創(chuàng)造者、傳播者的利益沖突,已經超越了知識產權利益沖突的本身。例如TRIPS協議中就藥品專利進行了相關保護,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知識產權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的權益。但是使用者由于無法支付專利使用費用,可能導致公眾健康危機,這就會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較大的危害。另外,從教育權與知識產權的沖突來看,教育權體現出了公眾性,而從教育知識產權來看,著作權人對自身的作品進行保護,公眾在對產品獲取過程中,需要滿足著作權人的規(guī)定,才能夠進行獲取。一般來說,主要以支付一定數額的貨幣為主,從而使教育權進行傳播,而這種私人性與教育權的公眾性相比,就存在一定的利益沖突。endprint
3 知識產權利益平衡策略思考
3.1 國內視角:加強利益平衡理念在立法中的應用
國內視角分析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問題時,要注重將利益平衡理念在立法中進行有效應用,使立法平衡問題得以突出,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滿足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需要。結合利益平衡理念內涵來看,知識產權立法要注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在科技、知識創(chuàng)新方面能夠使知識產權創(chuàng)造者的個人利益得到滿足,并且在對其成果應用過程中,更好地體現公眾利益。因此,加強利益平衡理念在立法中的應用,要注重權衡以下兩點:一方面知識產權立法過程中,要注重使公眾獲得利益,并且對創(chuàng)造者予以利益滿足,使創(chuàng)造者更加愿意將自己的成果進行分享;另一方面在知識產權應用過程中,需要對壟斷問題進行程度界定,以把握壟斷對公眾利益可能產生的損害,從而做好相應的協調。知識產權立法對利益平衡原則的把握,實際上是在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去尋找一個平衡點,能夠使雙方的權益得到有效的保證。因此,利益平衡在知識產權立法中的體現,要注重對“專有區(qū)域”和“公共區(qū)域”的界限進行把握,明確知識產權應用的合理范圍,使知識產權的效益最大化目標得以實現[3]。
目前知識產權利益平衡理論的應用,在立法中的表現則更多地表現為權利保護和權利限制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權利保護則是對權利所有人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能夠使權利所有人的利益得以實現;另一方面權利限制方面則是根據知識產權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限制措施,使知識產權能夠得到較好地應用。權利保護與權利限制,實際上就是私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平衡,使知識產權的利益能夠進行權衡和選擇。
3.2 國際視角:明確利益平衡的價值取向問題
知識產權法的應用,其超越了國界的限制是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重要產物。知識產權法在國際化發(fā)展過程中,利益平衡需要考慮到知識產權優(yōu)勢國家和知識產權弱勢國家的利益平衡,需要做好價值取舍,使人道主義精神得到較好的發(fā)揮。知識產權法中暗示了基本權利保護和利益平衡的精神,在對其應用過程中就必須對國家利己主義進行節(jié)制,將其控制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國際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需要各個國際成員國能夠對現有的條約、條例規(guī)定進行遵守,通過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實現共同利益。例如:在《多哈宣言》中對TRIPS協議中存在的制度失衡問題進行了考慮,注重對各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矛盾和沖突予以解決,能夠實現利益平衡。國際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對知識產權法的呼聲不斷提升,借助于知識產權法,能夠對新知識、新技術進行更好地傳播,從而帶動整個國際社會的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對原有制度進行改進,實現新的平衡。
綜上所述,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原則是知識產權法制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反映出了知識產權的內在機理和發(fā)展特征。利益平衡原則是知識產權法的重要體現,也是知識產權法發(fā)展不可丟失的一部分,通過對利益平衡原則的把握,才能夠使知識產權法應用更具針對性,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需要,使其在國內、國外知識產權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更加積極的功能和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萬一.知識產權法的立法目標及其制度實現——兼論知識產權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及其表達[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6,06:65-74.
[2]王宏軍.論知識產權法的本土化[J].天津商業(yè)大學學報,2013,06:63-67.
[3]張艷梅.論知識產權法的公共領域:利益沖突之鏡像[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08:257-2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