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管子的設計是有一定普遍規律的。實際上,我們現行的統計也是基于這個規律。我們需要做的,是將這些規律劃成公式,用程序對物量進行統計,實現自動錄入。若能部分實現現場托盤的自動錄入,規范現場托盤物量,應能明顯提高設計效率和公司效益。
關鍵詞:管系現場托盤;自動錄入;管子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0.138
0 前言
由于AM系統的限制,我司目前的情況是主要通過設計AM建模來確定現場施工的物量。對于船舶建造而言,設計放樣越完整,建造所用的物量越精確。但在實際生產中,如果均采用建模,反而會影響到設計的效率。例如,《管子原則工藝》和《托盤劃分規定》里明確,小于DN15的管系不需要建模。這些不需要建模的物量,就需要在PDM里在現場托盤里面進行補充。一段時間以來,這些物量均為人工統計錄入,一來考驗設計人員的經驗,二來這個托盤錄入工作量比較繁復,影響設計效率。所以,若能部分實現現場托盤的自動錄入,規范現場托盤物量,應能明顯提高設計效率和公司效益。
1 管系托盤分類
我們在此要討論管系現場托盤的自動錄入,首先應該明確,現場托盤一般都有哪些內容。所謂現場托盤,就是對模型設計的補充。但是,就機裝而言,有些東西是常規的。
(1)原理圖小于DN15的管系。蒸汽伴行(RE)、控制空氣(QK)、快關閥(WK)、儀表安裝。
(2)串油墊片。燃油串油、滑油串油。
(3)其他特殊情況。如:多芯管、氧氣乙炔、特殊閥件未放樣、液壓管管夾及角鋼、壓力傳感器等。
我們以下要討論的,就是將有共性的托盤,進行自動錄入。即上述的(1),(2)類托盤。
2 設計現狀
目前現場托盤的設計,是通過人工進行統計,再從PDM里進行錄入的。這個過程基本分為兩步:
(1)統計物量。例如,對于蒸汽伴行系統。設計人員先通過原理圖及需要伴行的系統管系長度,機艙的長寬,通過與類似船型的對比,得到系數,根據經驗確定銅管總長。然后根據長度和常用接口類型等,給出相應的卡套接口數量。列成表格。對于一些沒有放樣的部件,或者易損附件,也需要同時補充到表格里。
(2)錄入托盤模式。
圖1為現在PDM錄入界面。由圖可知,現階段錄入托盤,需要把一個托盤的物量,分不同的附件的形式類別錄入,例如管材,異徑,三通,連接件,管附件。進入到每個界面后,在右側的界面選取部件庫相應的部件錄入。
3 現在方法的缺點
從上面敘述的方法可以看出,現行的托盤錄入方法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托盤物量的統計過度依賴經驗判斷,沒有將統一的物量形式固定下來。
(2)錄入的過程也過于繁雜。對于設計和施工來講,都是依據系統來統計托盤的,更希望按完成的功能來進行組托。而不是根據附件的形式來區分的?,F在的界面我們不能統一看到一個托盤里面的所有物量。這和現實的需求不相符。容易導致物量遺漏等情況。
(3)部件庫的東西并不完整。尤其缺少很多常用的東西。而對于這部分,還需要設計人員另外新建部件,才可以錄入。那新建部件的工作量有多大呢?以恒厚25萬噸為例,三個專業的管系新建部件達到1185行。一個設計人員,光是輸入和查找規格,就需要1個星期以上。更不用說統計托盤所花的時間了。
4 改進過程及效果
(1)改進思路。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思考一種改進的方法。以托盤為單位進行物量統計及錄入,以完善部件庫為前提,固定托盤物品的名稱和種類,用程序來實現物量的統計口徑。
我們需要做的,是將相關規律劃成公式,用程序對物量進行統計,實現自動錄入。需要伴行的系統,我們可以通過程序進行統計。當我們輸入需要伴行系統的原理圖號,如QR(燃油輸送系統)。則系統自動統計機艙區QR系統的管路的總長及管徑是否大于DN100。管徑小于DN100統計1倍管長,管徑大于等于DN100統計兩倍管長。此時,伴行管的長度L1=nL0.其中,n代表一個余量系數,L0代表QR系統DN100以下管長+2XDN100以上管長。
(2)實施過程。根據上述思路。我們將表1總結歸納,形成表2。
注:所有托盤用量取整。
按照上述表格。我們可以看出,除了特殊組成部分外,其他部分都是有規律的。改進程序后,我們點擊錄入現場托盤-錄入蒸汽伴行托盤-錄入托盤參數。則進入以下界面(見表3)。
錄入數據后,點擊生成托盤,程序自動運行。即可生成我們想要的托盤及物量。對于數量為“特殊”的情況,我們可以進行手工輸入及增減。
同樣的思路,我們可以將前述1,2類托盤都歸整為這一模式。
(3)效果。進行一系列優化后,設計工作量大量減少。統計這一步驟直接省略,取而代之的是程序運算。程序運算不止速度快,而且得出的結果較為精確,能夠避免現場施工資材不足和冗余的情況,減少浪費。
5 后期優化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在此,我們僅提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全部。
這一程序最大可優化的地方,在于物量的統計。這也是我們之前所提的,需要經驗。例如,余量系數n的獲取等。這些經驗數據都可以通過實際應用和對比,進行不斷的修訂與優化。我相信,通過多種同船型和相近船型可互相參考,在一定的積累之后,可以得到一個更為穩定的公式和模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卡套式三通管接頭[Z].2008-11-01.
[2]胡春華.船用銅管簡選系列[Z].2015-08-15.
作者簡介:湛功義(1986-),男,河南開封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船舶設計工作。endprint